推剧形成概述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440265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剧形成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推剧形成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推剧形成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推剧形成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推剧形成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剧形成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剧形成概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剧形成概述2010-08-17 16:03:00 来源:中国推剧 浏览:1283 次周朝生 陈敬芝(淮南师范学院 推剧研究所,安徽 淮南 232001)内容提要推剧,作为淮河流域地方戏曲、国家稀有剧种,其形成情况一直没有得到一 个清晰的说明。本文以确凿可靠的原始资料,从曲调源流、剧目内容、音乐声腔诸方面,对 剧种的形成脉络进行了描述。曲调源流,着重阐述了从清音的传入和流行、四个过门的增 加和完善、旋律的装饰和美化,直到“一条线调”的形成和“四句推子”的最终定型的整个 过程。剧目内容,阐述了从花鼓灯后场小戏小货郎、黑眼疯等,到传统小戏游春、 送香茶,直到梁山伯与祝英台、莫愁女等大型剧目的形成过

2、程,并着重介绍了剧 目三个来源和陈敬芝、宋廷香、朱冠江、李兆业、杨敏、韩琳、王德惠等各时期重要演员。 音乐声腔,则着重阐述了推剧基本唱腔“四句推子”的声腔优化概况、板式戏曲唱腔结 构和常用曲牌的形成,尤其充分肯定了张羽、王亚等一批音乐工作者对剧种音乐系统形成的关键词 推剧形成 脉络推剧,原名“四句推子”。安徽省地方戏曲之一,我国稀有剧种。它发源于淮河流域, 形成于淮南市凤台县,由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花鼓灯后场小戏逐渐滋生、演变出来,吸收民歌、 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营养,融汇发展而成。民国初年,淮河流域已经流行一种百姓喜爱的歌舞艺术花鼓灯。它的出现,既是流 域内的人们年节农闲娱乐需要,也是水旱灾害关

3、头,人们震瘟气、送瘟神、拜神求雨的需要, 还与民间婚后夫妻求子还愿的习俗密切相关。1931 年,淮河流域遭受涝灾,1935 年继之以蝗灾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凤台县域,贫 病交加,民不聊生。为了谋生,正值青春年少的凤台花鼓灯艺人陈敬芝、宋廷香等组织灯班, 渡过淮河,前往江淮之间霍邱、六安、岳西一带,走乡串户,含辛茹苦,表演灯艺,吟唱“花 鼓歌”。在霍邱县境,和当地民间艺人演出合作中,他们结识了戴张集民间艺人白玉山(艺 名白穗子),更接触到当地一种新鲜、动听的民间小调“清音”,及孟姜女小调、十 月空小调等。便向白玉山学习这些曲调。这些“清音”曲调,颇类似于后来逐渐形成的“四 句推子”调。经反复吟唱

4、,拓宽了“清音”音域,使旋律更为委婉,节奏也较前有了明显的 跳跃性,使用凤台方言演唱,更增强了曲调凤台地方色彩。因陈敬芝艺名“一条线”(上场 行走如飞,步法稳健笔直,不倾不斜,如线如条之意),该曲调唱法遂为民间百姓誉为“一 条线调”。陈敬芝(1918)艺名“一条线”,凤台王集乡人,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花鼓灯 艺术传承人,“一条线调”创始人,曾任北京舞蹈学院特聘教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及安 徽分会理事,凤台县艺训班创办人,获国家文化部奖章和证书。宋廷香(19051995)艺名 “宋瞎子”,凤台白塘乡人,是陈敬芝多年演艺最亲密搭档,著名花鼓灯“鼓架子”,“一条 线调”重要创始人,嗓子好,声音洪亮,

5、多才多艺,善编能演,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民族民 间舞蹈研究会会员。数年后,陈敬芝、宋廷香及乐手韩运辉、梁金传等人,在原来颇为单调呆板的四句唱腔 基础之上增加了四个过门。如下: (112 31 I 23 2)| 5 (g I 56) 5) I(5 (6 | 56 5 II 55553 I 23 22 | 335 32 | 12 1 | 12 31 | 23 2 | 66 1 | 32 76 | 5 -6. . . . 丨堕5) I这样就使四句唱腔显得和谐流畅、委婉动听,使曲调愈加完善,尤如一首完整乐曲。韩 运辉(19242004),凤台县王集乡人,花鼓灯著名乐手,擅长板胡、二胡。经其演奏的游 场、

6、 腰里掏等多种推剧曲牌,在民间广泛流传。建国后进团,一直担任乐队主胡领奏, 风格洒脱,演奏的各类推剧曲调,被制成唱片,在中央和省、市广播电台播放。“一条线调”,即“四句推子”的雏形。最初乐器伴奏使用的主胡为京胡,这自然是因 为它音色明亮,制作简易,普及程度高。后来又逐渐为板胡、二胡、笛子等乐器取代。由于 这些乐器多是弦乐,音乐色彩强烈,因此“一条线调”又被民间称之为“弦子灯”。“弦子灯” 陆续吸收其它剧种、歌舞艺术营养,充实发展自己。而后“弦子灯”逐渐有了简单的化妆和 简陋的道具。所到之处,这种新颖的声腔曲调普遍受到欢迎,为许多花鼓灯灯班学习效仿, 也演唱起了“弦子灯”。不论花鼓灯还是“弦子灯

7、”,歌舞演出都还比较单调,尤其花鼓灯演员,演出中必须不 停地翻腾跳跃,汗流浃背,很是辛苦。于是花鼓灯、“弦子灯”的演出,尤其是花鼓灯的演 出后场,便逐渐滋生出一种带有生、旦、丑人物角色和简单故事情节的小戏。早期流行的后场小戏有:小货郎、黑眼疯、王小六卖线、阎王不嫌鬼瘦(现代 戏,内容为讽刺、针贬当时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压迫剥削)、游春、拾棉花、送香茶、 渔舟配等。送香茶:陈家母女上坟,救下不堪继母虐待正欲自缢的张宝童。陈母收宝 童为义子,送南学读书。陈母之女秀英,借送香茶向宝童倾诉爱慕之意。后来,她说服母亲, 答允了婚事。此剧 1940年以来盛演不衰,秀英的出场、梳妆、送茶路上等情节,吸收了花

8、鼓灯歌舞的云扇、飘扇、贴胯翻扇等扇花,及俏步、云步、颤颠步伐,富有浓郁的流域地方 特色。游春和拾棉花是 1939 年1945 年间“弦子灯”班社演出最多的两出小戏。 唱词的安排以五句为一自然段,表演时歌舞并重,唱腔优美,以民歌为主旋律,通俗的道白 充满着乡土气息。其中拾棉花, 1959 年 8 月被中国戏剧出版社作为推剧的代表剧目载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卷这出戏:载歌载舞,既能“闻”到花鼓灯的气息,又能看 到推剧的雏形。游春一剧最为人们喜爱,它演一对青年男女赵翠花和吴三保游春途中一 见钟情,后由王干妈热心撮合而成。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人物性格却鲜明突出,尤其是赵 翠花的聪明多情,王干妈的豁达诙

9、谐,都格外动人,颇具淮河儿女勤劳、健康、乐观、喜气 的地域风情。作为“四句推子”雏形的“弦子灯”,形成之初直到建国前,演出都在平地进行,观众 或坐或站,把演员围在中央,即行跳唱表演,方便快捷,俗称“捂地拍子”。盛演流行的“捂 地拍子”剧目大都来自三个方面:按古籍资料编排剧目。这些书主要是民间传奇、演义、 曲艺唱本。象宣讲拾遗、今古奇观、二十四孝等。从古书中摘取内容,铺陈情节, 分扮角色,演绎故事。以这样方式形成的剧目有:安安送来、白蛇传、张桂英挨磨、 黄凤英挨磨、王清明投亲等。其中安安送米(又名“爱女嫌媳”)一剧,一直演到 “文革”开始。 1980 年间,剧本经丁怀亮、王西河整理改编,易名为庞

10、三春。改编本从 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唱调安排等方面均有出新,成为推剧保留剧目之一。老艺人口头传 授的剧目。陈敬芝、宋廷香等曾在霍邱学会渔舟配、白海棠割肝救母等剧目。后来, 宋在凤台、寿县乡村中传教辅导,口授戏文。另外,各个班社演员之间互相搭班,这样靠艺 人互相口传心授产生的剧目主要有:孟姜女送寒衣、李桂香打柴、桃花庵、莲花庵、 打蛮船、白老汉卖画、郭华卖胭脂、罗元下山、王林休妻、迥龙传、罗通扫 北、马踏陈州花厅会等。向兄弟剧种学习的剧目。安徽地方戏多如繁星,演出的 剧目浩如烟海,除花鼓灯“后场小戏”外,推剧剧目受庐剧、黄梅戏、梆剧的影响较深,特 别是向庐剧学习的剧目有:秦雪梅观画、秦雪梅教子、

11、秦雪梅吊孝、白玉楼讨饭 等。经统计,截止建国时,当年活跃在淮河流域的“弦子灯”草台班子为数众多,仅凤台周 边一带跑草台的剧团班子就有:陈敬芝剧团、宋廷香剧团、朱冠江剧团、李兆叶剧团、唐子 卿剧团、黄华山剧团等。“跑草台”时期上演的剧目也很多。如:陈敬芝、宋廷香编演的剥保长;国民党军 人蔡德俊根据凤台乡村中温疫流行,巫婆、神汉乘机装神弄鬼的情况,编创了破除迷信, 由艺人詹乐亭、陈敬芝分别饰演病婴父母,岳廷洪饰香头,蔡德俊饰青年。这两出戏,以凤 台真人真事为原型,于 1945 年创作的现代戏,剧情歌颂劳动群众的勤劳、勇敢、智慧,揭 露了压迫者的丑恶嘴脸。这些贴近生活的戏剧,使观众耳目一新。当时在国

12、统区演出,引起 极大反响,在运用推剧艺术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时期,凤台乡村中 各推剧班社除反复上演各流行剧目外,还上演了下苏州、响马传、粉妆楼、刘月霍 私访、狸猫换太子、包公赶考、下陈州、打龙袍、打銮驾、赵州桥、罗章跪 楼、查头关、薛刚反唐、雪地仇、五女兴唐传、错中错、夜审潘洪等剧目。建国后的 1950 年,由凤台县文教科牵头,以活跃在县域内各地的“弦子灯”班为基础, 成立了“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共有演员15 人,宋廷香任主任,詹乐亭任副主任,主要艺 人有:詹乐亭(艺名盖九江)、宋廷香(艺名宋瞎子)、朱冠江(艺名白菜心)、李兆叶(艺 名猫春)、刘殿香(外号大胖子)、刘国敏

13、(艺名小麻子)、朱冠同(艺名搭拉膀子白燕子)、 朱冠香、朱金悦(艺名歪头葵花)、姜玉中(艺名麻窝子)、朱冠海、李学洪、万方君、苏秀 礼、赵中士等。乐队伴奏人员有:韩运辉、梁仁树、刘传荣、苏东全、姜中远、刘传英、吴 怀彬、万传永等人。1951 年,安徽省召开首届“皖北戏曲研究会”,与会人员报到时,在该剧尚无正式定名 的情况下,会议工作人员高光照、朱禹、梅薇等同志认真考虑,根据“清音调”和“一条线 调”“推”来“推”去(凤台方言中,“推”字含有演示、玩耍之意),四句一反复的音乐特点, 为该剧种定名为“四句推子”。“四句推子”由此正式得名。1952 年,“大众剧团”陆续吸收了杨敏等女青年进团,结束了

14、凤台玩灯唱戏全由男扮女 装的历史,有了名符其实的“四句推子”剧旦角。1956 年又陆续吸收了韩琳等一批女青年 进团,更壮大了剧团女演员队伍。杨敏(1936),淮南市潘集区人,主攻花旦、青衣、戏 路宽,演唱音色纯厚,行腔委婉,吐字清晰,以声传情,善于吸收吕剧、黄梅戏、民间小调、 琴书、坠子和其他戏曲精华来丰富自己的演唱。曾获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表演三等奖,所 演唱推剧蓝桥会被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他塑造了杨香草、白素贞、陈秀英等众多妇 女形象,深入民间。群众中有“推剧皇后”之称,她是推剧第一代当红女演员。韩琳(194 2),原名韩华琳,颖上县人,主攻花旦、青衣,他聪慧机敏,乐感好,模仿力强,善于

15、将 曲剧等其他剧种唱腔融入推剧中,以丰富自己的演唱。他声音宽厚,音色甜润,极富表现力。 群众中流传:“凤台县推剧团,就数杨敏和小韩”。这时期,朱冠江、李兆叶和王德惠也已成为剧团中骨干生角演员。朱冠江(1930199 6),凤台桂集乡人,16 岁玩灯,主攻小生,获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表演二等奖,从艺近 四十年,塑造了张宝童、陈世美、许仙等各类角色形象,表演朴实自然,演唱明快流畅,富 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李兆叶(19262003),凤台焦岗乡人,14 岁从艺,声音尖细明亮,善 用衬字润腔,人们称誉他的演唱为“猫春调”,表演戏路宽,老生、小生、丑角皆能,塑造 了邓炳如、熊友兰、郑老姣等各类角色形象,深受群众喜爱。王德惠(1941),县推剧团 导演,13 岁进团从艺,多才多艺,文唱武功俱佳,先后主演过宝莲灯、三岔口、双 枪陆文龙、智取威虎山、红嫂、红珊瑚、沙家浜等大、中、小型戏剧近百部,后 改任导演,执导送香茶、莫愁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于无声处合家欢等大、 中、小型剧目百余部。1956 年,“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期间,这 个剧种被大会正式定名为“推剧”。推剧音乐由唱腔、气氛音乐、打击乐三部分组成。解放前的“弦子灯”只有基本唱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