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成尚荣)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321926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立场(成尚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儿童立场(成尚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儿童立场(成尚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儿童立场(成尚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儿童立场(成尚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立场(成尚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立场(成尚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成尚荣)一、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 佐木赫 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小说中的 主人公正彦的时 间不是自己掌握的, 想游玩得请示妈妈。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 地去钓鱼,而正彦却被妈 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 那天,妈妈 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时, 不幸被汽 车撞死。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 妈说:“ 玩好吗? ”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一天, 表哥去他家,电话铃 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

2、:“我玩什么好呢? ”表 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 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此 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 1这篇小说用那来自遥远的声音来表明:一个 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 无所寄托,也不得安宁。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们往往 站在自己 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结果却伤害 了孩子,甚至牺牲 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却让我们感 到它就真切地发生在中国, 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不得不 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 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 是,教育的立场这

3、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 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 的定位, 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教育应是有立场的一一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 即你是为谁的。不同的立场, 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向方式和结局。 教育的立场 应有三条基准 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 的。毋庸置疑,教育是 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 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 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鲜明 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义,直

4、抵教育的主 匕 旨。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 让受教育者“尊 严”, 教育者就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保护他们,想着他们,引领他们。因而, 这种道德的方 式,是“人”的方式,彰显的是教育者立场的道德,既反映了对教育 本质和主旨的深刻认 识,又反映了对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准确把握。 从 某种角度说,儿童观是教育观 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观应根植于儿童观,而只有真 正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鲜明的儿 童立场。儿童立场是由教育的本质和主旨 所规定的,儿童立场是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 鲜明标志和成功的根本动因。儿童立

5、场的命题也使我们想起教育中的主体。“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 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才是主体。”2教育这种活动的主体究竟是谁呢?这就要考察活动的“发出者”是谁。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是真 正“发 出”教育需求的却是儿童,是因为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 动,儿童是教育 活动的发出者,因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那么,以儿童为主体, 教师就应站在儿童立场 上。儿童立场是主体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必然的、合 理的。但是,命题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常常被遮在教育的现实中, 儿童立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是,成人们(当然包括教师)以 惯有的思维, 从自己的立场出发,

6、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 代替儿童的兴趣,最终 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 而最 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一切为了 儿童”,最流行的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就是“让孩子赢 在起跑线上”。看起来,儿童立场似 乎是鲜明的、坚定的,但结果是,儿童在儿 童立场上的缺位,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 最终是儿童立场异化为成人立场, 最后只剩下成人立场。其后果是让孩子“伤”在了起跑 线上,“一切为了儿童”被改 写成了“一切为了成人”。这种以为了儿童名义的成人立场 导致了教育的功利主 义,导致了教育的分数至上,这一切又在“一切为了儿童”的旗号下 畅通无阻。教 育应当解蔽,应当如马斯洛所说

7、的“再圣化”,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上去一 一真正 站在儿童立场上。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是我们的回答。二、儿童立场的核心: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 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 对待儿 童。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 才能坚守儿童立场。也许我们回答坚 守儿童立场的理 由还相对容易,而回答儿童立场的特质与核心却不易。1 关于“儿童”的学问是所有学问中最重要而又最不完备的。人是谁?多少人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深情的呼唤。的确,“自知者 明、知 人者智”。但在“人”的问题前我们常常很茫然,今天也许还只能像卢梭所说 的,“我觉得 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3 而

8、我以为,在最不 完备的“人”的知识中,最突出的又是关于“儿童”的知识。因此, 又正如卢森堡所说, “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 是一件罪行! ”4我们常常 无情地撞倒孩子,这是无庸争论的事实,其根本原因 是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 们。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陈鹤琴 先生早就作了揭露:“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缪,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 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们游戏?为什么逼他

9、一举一动 更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5显然,缺 乏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儿童立场的建立,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发生。可 以这么判断: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 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 根本立场。2 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伊斯拉谟斯认为,拉丁文中的“儿童”意味着“自由者”因此,“在心 性上,儿童是缪斯性存在”。回蒙台梭利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 者”;贾德甚至这么说,“我们家中那张新买的婴儿床上,有一件神奇的事正在发 生。就在

10、那儿一一婴儿床的栏杆后面一一世界正被创造。”7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 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但是,事实却是,我们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机械 重复的训练,伤害了他们自由和探索的天性,破坏了“儿童”的本义,竟在不知不觉中 “撞倒” 了他们。不过,我们正在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育,因而改变了立场。冬天, 小朋友发现放在手里的小冰块化了,他们比试着,并讨 论着:为什么会化?怎样才使冰化得快一些?老师引导他们分别用微波炉、带盖 子的胶卷盒做试验,试验后知道了冰的融化与温度有关系;小朋友又发现水变成冰“长个 子”了老师又引导他们在有刻度的

11、瓶子、划上线的杯子、盒子里做试验,知道“长个子” 的冰是水变成的,水变成冰体积就会变大;小朋友想,瓶口加上盖子还会不会“长个子” 呢?会不会向下“长个子”呢?在老师的启发下,试验的结果带盖子的瓶盖被顶歪了,杯 子盒子变形了,小朋友们说,水变成冰的力量真大呀! 8显然,儿童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 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也得到发展;知识应“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此 类的案例不断增加,我们的立场和教育真的在不断改变。3 .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康德早就认定:“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 性。”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更是有无限的可能性。所谓可能性,就是“还没有” 儿童的 可能性,

12、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是正常 的;正因为还没有成熟,所以存有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在让他们在成 熟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又积蓄新的能量。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 发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 大可能和最好可能。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亟需谨慎,有时需要耐心等待,否则,正如 卡夫卡所说,缺乏耐心是人的主罪,因缺乏耐心而进不了天堂。进不了天堂是个人的小 事,伤害了儿童则有可能牺牲未来。三是说儿童还没有完成。“完成”是个过程,教育不 能停止自己的脚步,在儿童发展的一个个阶段,“完成”

13、 一个个任务,促使他们一步步逼 近一个个目标,又在他们面前竖起新目标。所以,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9看待可能性,一定要向可能性敞开。但是,自然界总是不遗余力地把可 能性隐藏在其中,没有人能够确立或预言这些可能性。我们并不是刻意地确立或预言儿童的可能性,但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种种可能性。 因为是可能 性,所以“不应用发现现成 的东西的方式来使之成为问题” 10,而应用一双善于 发现的眼睛,透过儿童的“现实 性”去发现可能性,改变“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 创造新的方式,“可能性”总是在 新的方式的催发下而冒出智慧的绿芽。皮亚杰说 得好:“智慧

14、的发展表现为新的可能性的 产生”。11总之,儿童是一种可能性, 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儿童正是 用“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教育, 来挑战、改变教育。4 儿童发展的密码一一童心。童心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着可能性,可能性隐藏在童心中,寻 找可能性 首先要呵护童心。我们可以这么说: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 是教育的密码。 首先,童心意味着创造性。一年级的小朋友写过一首诗梦中:“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梦中,我把 小屁股 钻出来,/让它乘乘凉。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 了,看着我的 睡相,/妈妈心疼得/把我的小手、小

15、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 融的被窝/于是,香甜 的梦又开始了” 12充满童趣,充满想象力,想象力对儿童来说比什么都宝贵。可 见,创造力是童心不灭。成人的创造性是儿童的品性 的延续。我们永葆童心,就会永葆创 造性。其次,童心意味着独特的思维。李肇星在儿子二岁中说, 儿子常常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比如,“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噢因为它只 有一条 腿。我有两条腿,太好了。”又比如,“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有的浪 跑得太远, 大海叫他们回来。”“为什么许多字不认识呢?”“它们没告诉我它们的 名 字。” 13儿童总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他们有他们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 式和表达方式。读了这

16、些自问自答笑声总是从心里响起, 在响起的笑声后 我们想到更多的 是,思维方式的独特往往意味着创新的开始。 童心啊,你总是把 我们导引到一个新的视 域、一个新的高度;教育啊,如果轻慢了、忽略了、挤压 了童心,那绝对是无用的,而且 是有害的。密码往往是教育成功的秘诀。5 童年永远是一个深刻的话题。世界是一个价值有涉的“大森林”,既有天使,也有魔鬼,既有 真善 美,也有假恶丑。儿童正处于成长时期,需要来自成人世界的保护,也需要 来自成人世界 的引导。童年可能是一块糖,也可能是一颗药,因为可能性是有方 向性的。当下的环境对 儿童提出了种种严峻的挑战。 一是享受式、娱乐化的生活 方式。我们要引导儿童追求快乐和幸福, 但不能追求生活的享受,不能让娱乐化 成为生活 的主旋律,更不能代替教育,否则会“娱乐至死。二是虚拟世界中的陷 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