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阳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研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3168787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4.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沈阳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关于沈阳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关于沈阳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关于沈阳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关于沈阳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沈阳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沈阳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研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沈阳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研究一、 研究背景(一)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1、国家层面出于对快速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战略追求,在20世纪中叶后的漫长岁月中,我国城乡关系的实质基本上是农业和农村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并通过一系列差异化的制度设计,形成并强化了城乡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并且难以解决,因此,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互动发展是普遍性的趋向。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

2、构体制造成城乡矛盾无法得到根本改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阻隔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首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面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在现有生产水平下农业仅需1.8亿左右的劳动力,仍有1.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体制矛盾的制约。进入21实际以来,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在当前发展环境下显得尤其重要。党的十八大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多次强调,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没有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城镇的繁荣与发展就没有基础和保障。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

4、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沈阳市层面党的十八大对新型城镇化作出了新部署,指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

5、推进;二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四是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五是使农民平等享受城乡发展成果;六是建立透明规范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在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带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中起到关键作用,为实现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总体目标,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坚持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并举,促进农民有序向城镇转型,走出一条符合沈阳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二)、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城乡一体化是中国首创的词汇,但其思想渊源却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观点中就有

6、所体现。从本质上看,城乡一体化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城乡二元”。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这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整体,其间,人口、资金、信息和物质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存。城乡一体化即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对于一体化的内涵,世界银行发布的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地区发展在密度、距离和分隔三方面实现转换就能走向繁荣,这三个方面的转换是发展的必要,应当加以鼓励。为了实现快速和共享增长,政府必须促进

7、经济一体化,这也是城市化、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政策的核心。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和和谐性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当经济从低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增长时,生产也随之日趋集中。生产者会青睐某些地点,譬如城市、沿海地区和相关国家。发展成效最为卓著的国家往往能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趋同。同时实现生产集中的短期利益和生活水平趋同的长期利益,其途径就是经济一体化。国内专家对城乡一体化也有着深刻的见解。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的报告中指出,新型城镇化首先要由原来的“城市优先发展”转为“城乡互补协调发展”,而互补协调是“和而不同”。“城乡一体化

8、不是一样化,否则不会产生新的生机、新的文明。”仇保兴指出,城市与乡村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景观特色,城市与乡村应该像“夫妇”那样结合,才能萌生新的希望和生机。农村与城市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搞“一样化”发展,而是要追求两者差异化互补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要根据两者不同的发展规律,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只有差异才能互补,互补才能协调。二、 沈阳市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因素分析(一)、地理位置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有“东方鲁尔”“共和国第一长子”的美誉。沈阳是正在建设中的沈阳经济区(沈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

9、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工业门类齐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8大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超过40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的沈阳,对周边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二)、自然环境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偏北,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

10、沈阳市国土总面积为1298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5平方公里。沈阳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缓倾斜。(三)、交通条件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公路、航空交通枢纽中心,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沈阳有5条干线在此交汇并连接着8条支线,通往全国各地,是国际联运通往朝鲜、俄罗斯的必经之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往全省各市和北京、天津、南京、长春、哈尔滨等地都可“朝发夕至”。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也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航空枢纽,航线连接

11、着50余个国内城市和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德国、泰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30余个城市。图-1沈阳经济区交通设施建设图(四)、经济水平2013年沈阳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158.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0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13.8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6850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4.7:51.8:43.5,与2009年相比(4.5:50.8:44.7),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在十二五期间内未有明显改变。其中,四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338.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

12、078.9亿元,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1323.9亿元,增长1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1亿元,增长14.1%;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9.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9.3亿元,增长12.9%;地方税收收入79.4亿元,增长14.8%。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4元,比上年增长10.0%;人均消费支出22252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14467元,增长10.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196元,增长8.6%。(五)、社会发展到2013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34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2万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7.65万人,增加0.3万人;参

13、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57.87万人,增加6.6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22.89万人,增加12.1万人;失业保险134.3万人,增加1万人;工伤保险177.8万人,增加5万人;生育保险284.3万人,增加10.06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农民105.76万人,增加2.29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参保人数19.25万人;启动新农合大病保险,取消医疗救助最大封顶限额和定点医院限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28.74万人,参合率99.17%,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50元。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6亿元。其中,城市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7亿元,5.7万户、9.4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

14、低生活保障;农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0.9亿元,4.3万户、7.9万人享受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273户、9717人享受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4290户、10021人享受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六)、生态环境沈阳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市”和“环境建设样板城”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持续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环境建设样板城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突出“绿色”和“样板”两大主题,构建市、区县、社区及村镇三级建设体系。着力抓好绿色经济、宜居环境、环境友好社会和生态文化四方面建设。实施样板区、样板产业、样板流域、样板文化

15、和样板机制建设等五大样板。打造绿色经济示范城、低碳经济示范城、静脉产业示范城、环境宜居示范城、绿色政府示范城和公众参与示范城等六大示范城。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大气环境保护: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水环境治理: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30%;工业用水重复率超过90%。声环境保护:各功能区稳定达到功能区环境噪声标准。固体废弃物控制: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达到85%;工业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废物处理率达到100%。(七)、人口情况2013年末

16、,全市常住人口825.7万人,比上年增长0.35%。户籍人口727.1万人,增长0.4%。其中,市区人口524.6万人,县(市)人口202.5万人。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151.9万人,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在岗职工140.7万人,增长21.1%。在岗职工中,国有经济单位59.6万人,减少3.8万人;集体经济单位5.3万人,与上年持平;其他经济单位75.8万人,增加28.3万人。在岗职工产业分布,第一产业0.3万人,减少0.4万人;第二产业63.7万人,增加18.3万人;第三产业76.6万人,增加6.7万人。三、 沈阳市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现状解析(一)、总体概况截至2012年末,沈阳市域常住人口822.8万,其中城镇人口656.8万,农村人口166万,城镇化水平约79.83%,在全省14个城市中排名第一,高出第二名大连3.3个百分点;2010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含直辖市)排名第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