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基本常识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316779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防疫基本常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防疫基本常识一、动物疾病基础知识(一)什么是动物疫病动物疾病是动物受到外界环境致病因素作用或遗传缺陷,引起机体一系列操作和抗损伤的相互斗争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机体内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表现出局部或全身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或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一系 列症状,并造成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经济价值降低。如:役牛病了就不能使疫,奶牛病了产奶量就会下降,猪病了就不会长肉,反而掉膘等。(二)动物疾病的分类1、疾病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的致病因素引起的,这些疾病因素称为病因。病因包括致病的原因和条件(诱因)。致病原因是指能够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病特征的因素,它是引起疾

2、病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指在疾病的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任何疾病都有其原因,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疾病。病因学中所指的原因,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内的因素(内因),没有一定的外因, 不可能发生相应的疾病。例如,机械力是外伤的原因;高温是烧伤的原因;没有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就不可能发生传 染病,因此外因与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是,仅有外因的存在,不一定会有疾病的发生,例如,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外因,如果没有结核菌的入侵,根本 无从谈到结核病的发生。可是,结核菌入侵机体后,能否发生结核病,不取决于内因机体的状况而定。除了外因和内因之外,影响疾病发

3、生的还有一些辅助因素。它们虽然不直接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却能降低动物的机 能活动性与防御适应性(抵抗力),或者加强外因的作用,这些因素我们称之为疾病的诱因。例如,流行性感冒的发生,首先是病原体(外因)入侵机体,动物受气候骤变或受冻等因素影响(诱因),可促使 本病的发生与流行,而在同一条件下,并非全部动物都发生疾病,它还要以动物的抵抗力的强弱(内因)来决定。所以说:一切疾病都是由于原因和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疾病的发生意味着机体内部器官之间和它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生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但任何变 化都是完整机体的反应。动物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

4、的协调活动是动物健康的标志。疾病时就是这种统一平恒的破 坏,此时表现出机体各器官之间和机体内部对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改变,协调作用发生障碍或完全破坏,都 是完整机体的反应,并且受着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影响。3、疾病是一种损伤,与抗损伤的相互斗争的过程动物机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作用时,一方面动物机体受到损伤,发生病理反应;另一方面,机体也必然产生抗损伤 的生理反应,以消除致病因素的作用及造成的损伤。疾病就是在这种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着 的。而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4、生产性能的降低是动物发生疾病的重要标志动物患病时,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生命活动障碍,自身适应能力

5、差,机体内部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 障碍或遭受破坏,导致动物生产性能(使疫、增重、育肥、产蛋、产奶、繁殖能力)下降,这是动物发生疾病的标志。疾病的概念给我们指出了在疾病防制中应注意查明病因,善于区别损伤与抗损伤过程,抓住主要矛盾,及时而尽早 提出对疾病的预防措施。(三)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相当复杂,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1、动物疾病发生的外因: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的作用,称为疾病的外因。外因有以下五种: 物理性致病因素:包括机械因素、温度因素、气压、电流、光敏作用、辐射等。只要它们达到一定的强度和作用 时间,都可以使机体发生物理性损伤。如:

6、机械力可以对动物造成损害,由于机械力的性质,作用部位和强度不同,可以发生各种性质不一的损伤,如挫 伤、创伤(包括切伤、刺伤、撕裂伤)、扭伤、骨折、脱臼和振荡等,其后果除引起局部的机能障碍及代谢改变外,严 重时可引起全身的重大变化。又如:高温。当机体局部接触到40C以上的高温物体时,局部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烧伤、红肿、水泡,甚至由于蛋 白凝固,细胞死亡可引起结痂和炭化等。长久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中机体局部可形成冻伤。触电可引起电击伤,放射线可引起放射病等。 化学性致病因素:能够对机体产生致病作用的化学因素很多,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农药、化学药剂、毒草等,化学性致病因 素还可来自体内,如各种病理性代

7、谢产物(动物性毒素等)。 生物性致病因素:是指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它们入侵机体后主要通过产 生有害的毒性物质和蛋白分解酶等而造成病理性损伤。寄生虫则可通过机械性阻塞,产生毒素,破坏组织,掠夺营养 以及引起过敏反应而危害机体。它们可引起动物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控制和消灭这一致病因素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营养性致病因素:营养物质是维持动物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营养物质的过度和缺乏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当动物饲养管理不当,特 别是得利营养物质供应不平衡(过剩或不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得不到合理的补充和调剂时,常可引起动物疾病的发生。例如,摄入的蛋白质过多可

8、引起家禽的“痛风”,而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足,则可引起低蛋白血症、贫血、消肿。幼 龄动物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佝偻病,成年动物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骨软化等等。 环境中的过敏原和应激源:凡能引起动物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抗原),称为过敏原,如各种花粉、烟尘等,但动物是否产生过敏反应首先取 决于是否有遗传决定的过敏性素质。动物产生异常应激反应的致病因素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都可称为应激源。2、动物疾病发生的内因:所谓内因就是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一方面是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作用能引起损伤(机体的感受性),另一方面机体 也具有防御致病因素作用的能力(抵抗力)。实际上就是:机体防御及免疫功能降低和机体反应改变两个方面。机

9、体防御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和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可以阻止和破坏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保持和恢复机体健康,当机体的防御能力和免疫 功能降低,致病因素的致病力过强,机体的抵抗力相对不足时,才能引发疾病。机体的防御能力、免疫功能降低可分为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结构的破坏及机能障碍两部分。A、外部屏障结构的破坏及机能障碍:动物的外部屏障包括皮肤、粘膜、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外部屏障具有保护内部器官免受外界物理、化学因素 的损伤和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的功能,当其结构和功能发生障碍时外界致病因素就容易侵入机体,从而引起重要生命 活动器官的损伤,引起疾病的发生。例如狂犬病毒就是通过受伤的皮肤侵入机体,损伤脑组织而发

10、生狂犬病。B、内部屏障结构的破坏及机能障碍:动物的内部屏障包括淋巴结、各种吞噬细胞及免疫细胞、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解毒排毒器官等,如上述细胞、组 织、器官遭到破坏,发生机能障碍,就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机体反应性改变机体反应性是机体对各种刺激能以一定的方式发生反应特性。机体反应性主要与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况有关。总之,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单一原因所引起,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外因是疾病页眉内容 发生的必要条件,内因是疾病发生的根本依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疾病过程中,内因常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外界致病因素必须冲破动物体的防疫屏障,超过畜体的

11、抵抗能力,才可使动物发病。所以,疾病能否 发生,取决于动物体的状况。即使发生了疾病,病的性质、轻重、发展和结局也随内因不同而有差异。预防接种实际 上是改变内因的一种措施,使动物机体对传染病产生抵抗力。因此,在生产中必须首先加强对畜禽的饲养管理和做好 预防接种工作,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同时也要做好环境卫生和清扫消毒工作,这也正是为了清除外界致 病因素的致病作用。二、动物传染病基础知识(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叫做传染, 也叫做传染过程,有的称为感染。动物不呈现任何临床症状的叫隐性传染,出现症状的叫显性传

12、染。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二)动物传染病的特征在临床上,不同传染病的表现千差万别,同一种传染病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上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甚至对同种动物不 同个体的致病作用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但与非传染性疾病相比,传染病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如新城疫病毒感染鸡群引起鸡新城疫,猪瘟病毒感染猪群导致猪瘟等,多 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禽霍乱等。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微生物能在患病动物体内增殖并不断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途径再感染另外的易感动物而引起具有相同症状的 疫病。这种使疾病不断

13、向周围散播传染的现象,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一定的地区和一定的时间内,传染病在易感动物群中从个体发病扩散到整个群体感染发病的过程,便构成了传染 病的流行。3、感染动物机体可出现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感染动物在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刺激下,能够出现特异性的免疫生物学变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变态反 应,这些可用血清学方法和变态反应方法检查出来(传染病的一种诊断方法)。4、传染病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多种传染病发生后,没有死亡的患病能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并在一定时期内或终身不再感染该种病原体(免疫注 射时产生免疫力的理论基础)。5、被感染动物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大多数传染

14、病都有明显的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而且在一定时期或地区范围内呈现群发性疾病表现。6、传染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流行规律 个体发病动物通常具有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传染病在群体中流行时通常具有相对稳定的病程和特定的流行规律。(三)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不是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的发生、蔓延和终止的过程,即从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感染发病的发展过程。传染病能够通过接触感染,也可通过媒介物在易感动物群中互相感染,这一特性称为流行。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

15、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按照动物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的表现状态不同,通常可将传染源分为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患病动物:一般来说,发病动物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但不同发病阶段的患病动物的传染作用则需要根据病原体排出状况,排出数量和频率来确定。 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不同传染病的病原携带状态具有明显差异,多数 传染病病原体都可诱导不同形式的持续性感染。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按病原体更换宿主的方法,可将传播途径归纳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动物之间横向平行传播的方式,而垂直传播则是病原体从亲代到子代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方式又分直接接触传播方式和间接接触传播方式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的前提下,通过什么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舔、咬等引起病原体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必须在外界因素参与下通过传播媒介侵入易感动物的传播。 传播媒介是指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地各种外界因素。常见的间接接触传播有以下几种:A、经空气传播:所有的呼吸道病均可通过飞沫传播,如结核病、牛肺疫,猪喘气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B、经饲料和饮水传播:多种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炭疽等都可以消化道感染,其传播媒介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