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3058415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名词解释1、 地质学: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12、 将今论古:是指用现在观察到的自然规律去解释地史所发生的同类过程的一种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今论古的实质是以观察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特征为基础,去推断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地质作用过程。)P23、 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P34、 岩石圈:把软流圈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包括花岗质岩层、玄武质岩层和超基性岩层,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

2、”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地质学研究的各种地质作用几乎全发生在岩石圈中。)P165、 矿物: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P176、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P187、 地震:是地球特别是岩石圈的快速震动。(地震是地应力突然释放产生的地壳快速颤动。)P228、 双变质带:是由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和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区域变质带。P379、 风化壳: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P4210、 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3、在表示克拉克值时,既可用元素重量百分比,即重量克拉克值,也可用元素原子数百分比,即原子克拉克值。)P1611、 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可以是一种矿物(如石灰岩、石英岩),也可以是几种矿物的组合(如花岗岩、片麻岩)。矿物在岩石中的出现和组合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此,岩石是地质作用所形成的矿物有规律的集合体。岩石的种类很多,根据成因可将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P9412、 岩浆岩:是在内力地质作用下,岩浆由地下深处向上运动逐渐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P9513、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之一,

4、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P11514、 变质岩:由内力地质作用促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P10515、 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组分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体。P9416、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P9817、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P9918、 风化作用:是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溶

5、液、大气及生物等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可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P11519、 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P117(沉积作用是指当搬运介质动能减弱或搬运介质物化条件改变时或在生物作用下,搬运物终止搬运堆积下来的作用。)P11720、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P11721、 成岩作用:岩石的风化剥蚀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形成的沉积物,

6、必须经过一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以及其他的变化和改造,如水分排出、孔隙度减小、比重加大、胶结、重结晶、产生新矿物等,才能变成固结的岩石。这种促使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称成岩作用。P11922、 层理构造:层理(构造)是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P12223、 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课件)24、结构成熟度: 碎屑颗粒的分选、磨圆颗粒接近极限的程度。(课件)25、内碎屑:碳酸盐沉积物或岩石的碎屑。(是水盆地内已沉积的弱固结碳酸盐沉积物经流水或波浪冲刷、搅动成碎泥块原地

7、堆积或近距离搬运、沉积而成)P14526、沉积环境:沉积物堆积时所处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构造条件,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沉积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 P16127、沉积相:沉积环境中的产物。 包括岩石,化石,地球化学特征等28、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隔。P16129、相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某沉积环境中各种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或者说,相模式是某种沉积环境中各种沉积特征的全面概括)P16130、三角洲 :河流与海洋(或湖泊)汇合处所形成的锥形沉积体,(通常所指的三角洲大多指海陆过渡地区的三角洲) P174

8、31、重力流 :在重力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搬运的高密度的底流,是一种非牛顿流体,其密度在1.5以上。P18433、地层 : 某一地质时代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的组合,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此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P19634、标准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广、数量很多、保存完好和容易鉴定的特点的生物化石。P19835、地质构造:在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P24036、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的产状大体一致,但其生成年代不连续的接触类型。P29837、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下地层的产

9、状不一致,其生成年代不连续的接触类型。P29838、褶皱:层状岩石受力后所产生的弯曲变形现象,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具体表现。P25039、同沉积褶皱:与地层沉积的同时,由于地壳的差异性升降运动而逐渐形成的褶皱。P25340、节理:破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叫节理。P25941、断层:断裂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叫断层。P26342、推覆构造:断层面十分低缓而推移距离在数公里以上的大逆掩断层叫做推覆构造。P26443、同沉积断层:是在岩层形成的过程中即产生沉积的同时逐渐活动而形成的。P27144、含油气盆地:具有工业性油气流的沉积盆地。P27245、地缝合线:两个大陆

10、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褶皱,构成山脉,两板块的接触线出露地表时,称为地缝合线P277二 单项选择1-5 D A B B C 6-10 B A D A C11-15 C B D A C 16-20 D B C D A21-25 C B A D A 26-30 B C B(有问题) B C31-35 D C A B D三 多项选择1. ACD 2. ABD 3. BCD 4. ABCDE 5. AB 6. BCDF 7. ABCD 8. BCD 9. BC 10. ACD 11. ABCD 12. CD 13. ABC 14. ABCD 15. ABCD 16. ABDE 17. BAC 18.

11、BCDE 19. ABCD 20. BCD 21. BCD 22. ABC 23. ACD 24. ABC 25. BCD一 填空1. 梨形旋转椭球体 2. 磁倾角、磁偏角、地磁场强度 3. 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4.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逸散层 5. 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6. 放射能、旋转能、重力能、结晶能和化学能、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 7. 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8. 高压低温变质带、高温低压变质带 9. 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10. 自然地理条件、岩石本身的性质 11. 海平面 12. 海浪、

12、潮汐、洋流、浊流13. 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14. 悬移、跃移、推移 15. 风成砂、风成黄土16. 吸附水、结晶水、沸石水、层间水、结构水 17. 超基性岩类65% 18.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19. 继承色、原生色、次生色20. 晶粒结构、粒屑结构、生物骨架结构 21. 内碎屑、生物碎屑、鲕粒、团粒22. 泥石流沉积、辫状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余沉积 23. 平直河流、辫状河流、网状河流、曲流24. 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亚相、牛轭湖亚相25. 湖泊三角洲、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26. 河流作用、波浪作用、潮汐作用27. 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28. 海岸沙丘、后

13、滨、前滨、近滨29. 泻湖、潮坪、障壁岛30. 浊流、碎屑流、液化沉积物流、颗粒流31. 物源条件、触发机制、滞水环境32. 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33. 标准层法、沉积旋回法、标准化石法、化石组合法、年代地层划分法、地球物理学方法、古地磁年龄测定法、同位素年龄测定法34. 倾向、倾角、走向35. 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36. 背斜、向斜37. 张节理、剪节理38. 断层面、断盘、位移39. 正断层、逆断层40. 隆起、坳陷、斜坡41. 海岭、转换断层、俯冲带和深海沟、地缝合线二 判断1-5. T F T F T 6-10. F F T T F 11-15. T F F F

14、F 16-20. T F T T F21-25. F T T F T 26-30. T F T T F 31-35. F T F T F 36-40. T F T T F41-45. F T T T T 46-50. T T F T T 51-55. F T F T T 56-60. F T F T F61-65. F F T F F 66-70. T F T T T 71-75. F T T T F 76-80. T T F T T三 简答与论述1解释全球地震带的分布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的边缘造成地应力的积累和应变能的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因此地震的分

15、布受板块边界的控制。全球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三个地震带中: 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板块向周围板块俯冲)、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洋脊地震带和大陆裂谷地震带(板块扩张作用)。2 简述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变质作用是指地壳内早已存在的岩石,当原有物化条件改变时,其自身也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其中:1.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可以使岩石内部的分子或原子活动性增大,组成岩石的矿物在固体状态下重新生长,造成矿物结构的变化,即重结晶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许多低温条件下稳定的矿物发生分解,并产生相对的较高温条件下稳定的矿物,造成新矿物的形成。2.压力分为静压力和应力。静压力(指各向均等的压力,是上覆岩石重量造成)的主要作用是使变质反应的温度升高,其次还有利于形成分子体力较小、比重较大的矿物。应力(指由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在地壳浅部较强,已形成岩石构造上的变化为主;在地壳深处相对较弱,岩石在其作用下,矿物在平行应力方向溶解,在垂直应力方向沉淀。3.化学活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