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04842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新课程理念实施以来,不难发现实践活动课已成为课程改革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重大,可行性强。本人认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综合实践等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及信息技术能力进一步强化,在实践中感

2、悟,在操作中体验,在过程中发现,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体现、升华。一.为什么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将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核心。因为,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

3、,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战略性的意义。 变革教学思想,转变学习方式势在必行。其中对教学空间和内容空间进行拓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呈现。譬如,在学“长方形”、“正方形”课时,老师大胆设计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为适应教育发展形势,请规划设计部门对校园布局进行调整。绘制一张规划图(大屏幕上出现校园规划图)。同学们,你们同意这样的设计吗?怎样的设计才能使我们的校园活动场地更大些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即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各种有价值的

4、意见,同学争先恐后抢着汇报自己小组的结论,充分表现出学生的自信和潜能,让其既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达到了“决策分享”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起到有效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组织者、指导者,实践活动把学生提前带进社会。(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方案,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主动积极思维的空间,是实践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为此,探索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1.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再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想一

5、想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广泛参与。比如,时分的认识课,让学生自已动手拨针,得出不同的时刻,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中迎刃而解。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能力 学会合作,学会交际,积极创设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对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十分必要。 “在社会上,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是人们交往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儿童也正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父母、教师和同伴等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同桌

6、互相讨论,四人一组讨论这一类合作讨论式教学应运而生,就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老师提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的?”“有几种剪法?”同桌两人一组,利用身边的工具和材料合作解决。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动手操作互相讨论。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既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是不规则的图形。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相对于传统的一一对应式的教学形式,优势凸现出来,充分利用同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具有辐射性和弥散性,提高了教学效果。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7、 九十年代以来,义务教育小学教材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这反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意见下达后,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课堂教学形式活起来。比如,教师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在分数的引入时,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上课时让同学们汇报查阅的情况,由于同学们充分准备,“分数的意义”开始部分就相当精彩。这时,老师归纳小结:“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分数是由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独到的创造性的设计,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收集选择资料了解到分数产生于劳动生产生

8、活之中。大量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的的主体地位得到更深层次发展。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关于“问题”科学家曾有过精辟论述,如“问题”会引起学生思考、猜想和论证,“问题”促使学生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领会,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步。如,在 “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易拉罐标纸的面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动手实践,反复思考,得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创造的火花闪

9、烁出来,学生也在其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由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到的答案,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升华,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求知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妨让学生试着猜想问题的结果。关于猜想,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相,他就把他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和搞小动作了。”事实上,在课堂老师已经开始尝试让学生猜想。如,大胆地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是什么?”等,把学生引入问题状态,让问题与猜想紧紧相连。如果老师不断向学生发出问题,引导猜想,那么,学生就会始终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