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与策略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3044648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与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与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与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与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与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与策略一、信息技术与课程发展 决定课程的关键因素有四个:知识、社会要求、社会条件和学生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 发展,对上述决定课程的四个关键因素都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因而会对学校课程产生长远 的影响,促使信息技术在更高一个层面与课程进行整合。(1)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客观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与应用能力为 主。(2)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形态的深刻变革,要求课程培养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信息能 力。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主要通过国家和学校的课程来培养,因此,课程必须适应文化基础的 变更而变更,将信息能力的培养纳入各种层次的课程范围之内,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

2、容, 例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等,并要求各门课程都必须根据时代发展,革新原有课程内容。信息 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3)信息时代赋予人类的“信息型的认识结构”,客观要求课程的组织形式、实施方法和 手段要符合信息技术的要求。(4)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发展成 为可能。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本身,对课程同时产有冲击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首先,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拓展了课程设计的 范围。其次,信息技术使得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成为可能。学校课程如何适应发展学生个性的 要求,一直是困扰

3、课程研究者的问题。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 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 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用到各学科教学 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 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宏观目标可以定义为:“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

4、进教育的信息化进 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 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具体可以概述为:(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 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其内涵包括: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 与传输等; 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能不断地 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

5、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 信息意识:指对信息的深度感知,如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能力,具有融 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 践,要将学习视为享受,而不是负担;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 学习计划,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学习过程受本人支配,对自己的 学习全部负责。教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建议者,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泛滥,对 于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将转变

6、为主动学 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 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 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量增多, 知识成为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的更新率加快,陈旧率加大,有效期缩 短。另外,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此 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人类一切领域内深刻而广泛的冲击波 和影响力。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适应

7、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 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具体表现形式为:(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采用这种方式。(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 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要实现上述目的,并不

8、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在有互 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 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我需要帮助”、“老师优劣之我见”等,并赋 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 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 获取知识。目前,信息技术作为通讯工具也是很重要的应用形式。(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目前有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 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 教学。个别辅导中计

9、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因此,教学的 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 学习的投入性。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个别辅导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的 教学(或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反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时 的交互方式,包括操练和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 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 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

10、思想。(5)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如 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 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 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 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 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信息分析能力和 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

11、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 工和再应用。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可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在内化的过程中还 可以开展通信和交流,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以及对信息 的应用能力。通常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而且适用于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所有年级,如 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写一篇“你最向往的地方”的作文,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遨游,选择祖 国山河的壮丽一景,然后将文本、图形等进行重新加工,用Word写出一篇精美、感人的作 文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整个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 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计算机网络

12、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合作式学习提 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合作的范围,减少了合作的非 必要性精力的支出,学生可以借助MUD、E-mail、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 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 合作精神。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合作模式有四种:竞争、协同、 伙伴和角色扮演。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对技术的要求程度不同。(8)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

13、性思维 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 角色。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指在先进的教育 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 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 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 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 活动进程的稳定

14、结构形式。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自己的 教学活动进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构建“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突破口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因为“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 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 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五种 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 环境:(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

15、习主体作用;(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多媒体系统的超 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 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合作式学习;(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 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 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 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 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由于教学结构的改

16、革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 展的根本途径。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 从一个学校的角度来看,要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经过如下八个基本过程: (1)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比如数字教室、数字化办公室、数字校 园建设等,在建设硬件设备时,要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优先建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设备。 (2)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硬件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与学校各种业务相关的应用 软件平台,包括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通讯平台。(3)建设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软件只提供了处理教学或管理问题的工具,它必须有加工 的对象才能真正有价值,因此必须建设与软件配套的教育资源,比如支持教学平台教学资源、 支持管理平台管理信息资源等。(4)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 将无从谈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