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文化-市八林振荣.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03943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币文化-市八林振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钱币文化-市八林振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钱币文化-市八林振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钱币文化-市八林振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币文化-市八林振荣.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与钱币文化对思想政治课高一年级经济常识第五课第一节“货币流通和借贷活动”的货币发展演变与功能相关内容的拓展学习上海市第八中学 林振荣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中国钱币的大致发展演变过程;懂得“从实物货币到金银货币,再到纸币,最后走向信用货币”是世界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根据参观上海博物馆的中外货币陈列,初步分析推导出钱币演进过程与经济发展史、文字书法演进史以及民俗文化的关系;能够整理和比较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钱币文化”与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文化”的异同。2、过程和方法:将学生编成课题小组,由教师带领,分批前往上海博物馆货币陈列室参观,观摩讲解中国历代钱

2、币馆的展品。由教师进行有关货币史钱币学的专题辅导讲座,进行钱币图片和实物展示。组织课题研究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掌握知识和网上检索信息资料,制作有关钱币文化的网页,在课题小组内展示,选择优良课件在班级间交流。在网上展示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比,推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参加市区学生研究成果评奖活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利用博物馆资源,使学生对原来较为陌生的钱币发展有较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钱币文化的关注兴趣,形成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懂得钱币是传承人类文化的最好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二、教学设计说明教学重点:中国钱币的

3、大致发展演变过程教学难点: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钱币文化”与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文化”的异同教学方法:通过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联动,情景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借用上海博物馆陈列展品资源实施教学,通过组织参观丰富学生的感知。三、课前准备为了增强参观学习效果,需要事先给学生做一些必要的介绍,做好知识储备。“中国钱币”:我国历朝历代生产和使用的交换媒介,时间范围涵盖从商朝的贝币到民国时期的银元铜元“时间范围涵盖从商朝到民国”,上下四千年;包括贝、玉、石、陶、金、银、铜、铁、铅、锡以及棉纸等不同质材,以方孔圆钱为主要的货币形态。“演变过程”:从萌

4、芽-形成-发展-衰亡的整个过程。“钱币文化”:指结晶于、体现于钱币上的人类精神、思想意识形态;亦即钱币的形制、制作、文字、图案等设计、加工、书法、美化艺术等。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以丰富的馆藏为基础,展示了中国货币发生、发展的历史概貌。陈列的近7000件展品中,除了绵延中国数千年的青铜铸币,还有金、银、红铜和铁等其它金属货币以及纸币,在中国流通过的外国金、银、铜币也得到了展示。这是目前中国较有系统、规模较大的钱币陈列。四、教学过程:提问导入新课:你知道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货币称之为“钱”吗?你知道我国钱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吗?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演变 1、“钱币”的由来与趣谈 选取有关钱币

5、的别称趣闻资料引出课题,采用古钱币实物和图片讲述中国古钱币的大致演变过程。2、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中原三晋三晋与赵范围重叠,宜改“韩魏”地区的布币,北方燕赵和东方齐国的刀币,西北秦国使用环钱,南方楚国的铸文铜贝“蚁鼻钱”和“爰金”等。 3、秦始皇统一货币与方孔圆钱的流通 4、汉武帝行“五铢”钱制沿用至唐初(中国最长寿的货币)。 5、唐初“开元通宝”方孔圆钱(实现由铢两体系向十进位制年号宝文体系钱币的转变)。 6、两宋铜铁钱并行与纸币出现7、明清以银为主,以钱为铺的货币制度。清朝后期以元为单位的机制币取代银两为单位的银锭与方孔圆钱。 知识链接:纸币产生及流通规律、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金

6、元时期以纸币为主的流通货币因无银本位而导致经济动荡。、明清时期以古代银本位为基础的纸币制度、纸币发行量规律、通货膨胀现象及危害重点强化由以上我们了解了中国古钱币发展的大致演变过程,经历了:从原始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十进位制年号宝文钱币纸币机制币的大致发展轮廓;(金本位制货币纸币本位制度电子货币)中国钱币演变过程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和发展理论的真理性;能力检测让学生填充中国古钱币演变的大致朝代轮廓图表知识强化请同学们观赏影片英雄片段,分析普及钱币文化的重要性;从中国大片英雄的细节失真(货币道具使用不当)看普及钱币文化的必要性;知识延伸:“钱币文化”专题拓展活动、中国钱币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中国文

7、字书体演变源流;、中国古钱币的形制纹饰与中国民俗文化及审美观;、比较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钱币文化与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文化的异同;、古钱的标准化铸造与货币的防伪打假;小结及布置作业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包括高中思想政治课课本、经济金融书刊或网络信息),走访咨询钱币专家,了解中国钱币文化的历史背景、丰富内涵和研究现状。 根据提供的选题范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着手实施研究性学习,并列出课题研究计划,报指导教师备案。 指导学生根据掌握知识和网上检索信息资料,制作有关钱币文化的网页,在课题小组内展示,选择优良课件在班级间交流。下一次去上海博物馆,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青铜器馆,深入了解“中

8、国的青铜兵器”。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教后感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积累许多年的教学经验,努力适应学生思想学习实际,用新颖活泼的形式去施教,却仍然感到教学手段的匮乏,德育效能的低下?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不重视,不愿投入精力学政治,这其中既有社会思潮社会观念的影响,也有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部分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理论与实际脱节,还有部分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的原因。政治教师课难上,学生厌学并非个别表现,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德育实效,使政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9、已成为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专题活动课作为一种与学科课程既相区别又相补充的课程类型,在中小学校教育中广泛实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拓展了极其重要的阵地。我根据自己参加“上海博物馆文博教师研习会”的体会,以及个人的收藏兴趣爱好,尝试利用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开发出“走进博物馆”系列校本选修课,如中国钱币文化欣赏、中国节庆文化、中国保险业发展历史文化等,拓展型课程自开设以来,深受学生欢迎。实践证明,教师不拘泥于教材教参,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和探究的乐趣,让政治教学走出空洞说教,走进“活动课”中来,尤其是着眼于学科教学内容深化与拓展的知识类活动课,是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的良好途径。2002年

10、,在高一年级经济常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第五课第一节“货币流通和通货膨胀”内容进行拓展,组织专题活动,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而且能够取得很好的德育效果。面对这部分教材内容,如果教师因循教学大纲,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平铺直叙施教,很难做到出彩,引起学生兴趣,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我采用了“视点结构教学”理念,从头绪纷繁的知识体系中找出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视点”“中国钱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去设计情景,去建构、去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比如从“中国钱币”的发展演变过程充满趣味性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到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把“中国钱币”作为学生了解认识中国优秀文化的一把钥匙,引起学生的普遍兴趣和共鸣。

11、在我看来,钱币是传承人类文化的最好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钱币形体虽小,但涉及面很广,由这一“视点”延伸开去,诸如古代的政治经济、财政金融、商贸交流、民俗文化、民族关系、地理沿革、历史演变、以及金属冶炼铸造技术、度量衡制度、工艺美术、文字书法等等,无一不在钱币上反映出来,从小小的钱币上,可以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钱币无声,但凝聚着古人的艺术思想,审美情趣,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内涵,需要我们去发掘和解读。按照这样的愿望和思考,我准备和实施了这节公开课教学,应该说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受到了好评,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准备的内容太多,教学过程时间不足,前松后紧,再比如由于没有学生课前的活动

12、作铺垫,不善作秀?,学生对钱币文化比较陌生,课堂未能表现出很充分的师生互动,这些需要加以改进,当然也为我今后的教学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在这次主题活动结束后,我校还把中国钱币文化欣赏作为校本选修课向全校学生推荐,我把其分为“中国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中国钱币上的民俗文化”“中国钱币上的文学艺术”(中国钱币上的成语典故、古诗词、文学家等);“中国钱币与中学综合学科学习”“中国钱币文化与世界钱币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钱币文化与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文化的异同”)“上海钱币文化概说”“我国的人民币”8个专题讲座,并为学生举办小型实物展览,介绍有关中国钱币的优秀网站和参考书籍,指导学生检索网络资源、制作网页课件,开展有关的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上海博物馆参观,观摩讲解中国历代钱币馆的展品(利用每周二、四、六下午免费开放时间)。希望通过开设这门选修课,能让中学生们对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热爱中华文化。改变重理轻文的习惯,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拓宽知识视野,做有文化内涵有素养的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