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身主义宣言.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303214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身主义宣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独身主义宣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独身主义宣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独身主义宣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独身主义宣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独身主义宣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身主义宣言.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独身主义宣言(Celibacy manifesto ;Declaration celibate) 解散家庭!取消血缘继承权!解放爱情!多么义正辞严的声音!多么激动人心的呐喊!这声音来自中国,来自中国西部的一个小旮旯里的一个互联网终端,然后,它将无可阻挡地向全世界扩展,成为人类身体和心灵解放的理性的福音;曾经只能在地下与角落像幽灵一样游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独身主义经历了几千年苦苦追索与等待,今天终于可以走向历史舞台,向历史证明它的权利、尊严和荣耀。历史上,家庭之外的尖锐猛烈的冲突和争斗反衬了家的可爱,掩饰了家的落后、蒙昧和不人道,人世间依然悄悄地演绎着家庭的苦难,种族主义的狂热。直到今天,迷

2、途返来的人们才开始亮出他们的旗号-独身主义。欢呼吧,那些在家庭重压下艰于呼吸视听的人们!放歌吧,那些被爱情折磨得形销骨立的人们!开怀吧。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走出蒙昧,挣脱束缚,更自主、更纯粹、更自由,这就是独身主义的新生活。生存和繁衍构成了人类的两大主题,为了生存,人类积累起科学技术,建立和革新越来越公正、自由的社会制度,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法治、民主的社会;然而,人们还没有把他们的关注的目光投向繁衍这另一个主题,这是人类至今还固守着落后的生殖方式、血缘关系及不人道的血缘继承制的原因。当社会走向民主、和平,人际关系趋向平等与合作,当社会迈向更社会化的大生产、大融合,作为社会的“细胞”一种误导性的

3、说法托庇、延续了人类的家,再也不能容纳文明人类的新生命;人们万年咏唱的爱情,也将在这个时代走向注定的休止。同时,家庭,以其情感与习惯的、道德与制度的历史悠远的积淀,从生理到精神都还死死地抓着世人的良心,成为现代人挣不脱、不想挣的枷锁和梦魇。历史的进步已经迫切地表现为这种新的革命:消灭家庭,不仅仅是捣毁家的外壳,还要彻底摧毁从家庭中衍生出的各种表面上美好、实质上邪恶的宗教和欺骗,使每个人由蒙昧走向自觉,由束缚走向解放。现实生活中已有形形色色的独身与禁欲,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身主义产生,其中不乏虚伪与卖弄、蒙昧与邪气,这必须与我们这里提出的超越的、理性的独身主义区别开来。第一种,有这种人,他们出

4、于滥交的需要而提出纵欲式的所谓独身主义,这种独身仅仅是不要家庭的束缚,不要家庭的伦理约束,目的是获得广泛的、更充分的性自由性满足,这当然不是真正的独身主义,真正的独身主义是为了超越性这种动物本能的束缚,达到自由的、精神的生命境界,独身主义与享乐主义是没共同点的。当然,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掀起的性“革命”浪潮在客观上使传统家庭观念和性道德受到了巨大打击。第二种,由于贫困、生理缺陷而无奈地处于独身之境地。因为贫困而娶不到老婆,因为性别模糊而不知道该娶或该嫁,因为心脏病而不敢性冲动,因为丑陋或处女膜受损而无脸嫁人,这一切的独身,都是出于无奈或无知而不是出于自愿。这是很令人同情的,他们比起自愿的、基于信念

5、而独身的人来讲,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悲哀,甚至引发对不公平命运的怨恶。那些想建立家庭而不得、想性生活而不能的人,很容易造成巨大的压抑、烦恼和精神创伤,进而会产生变态心理、精神分裂以至犯罪行为。当然,也不排除某种变态了的、具有某种缺陷的知识分子因此而产生独身主义思想、提倡独身的情况(可以用阿德勒的自卑情结来解释),这就是说,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性无能、性缺陷而假惺惺地提倡独身,就像尼采这样对女人恶言相加的人,(由于他还没有认识到性只是一种生理属性,)未尚不是出于心理变态、出于酸葡萄效应,到女人那里还要带上皮鞭,这表明他这种人内心的怯懦和恐惧。性,不过是一种生理机制,一种由DNA设定的兽性,人的理性的

6、精神足以抵制性冲动的侵蚀;家庭,不过是一种生养后代的社会制度模式,我们完全可以用新的制度取而代之;爱情,不过是对性的迷信,理性之爱、人类友谊之爱、对人本身之爱,足以超越这狭隘、自私、本能的生理依恋。所以,独身主义不是由于缺陷或变态,而是出于对生理的超越,出于进步的需要,出于精神的纯粹和心灵的自由。第三种,西方女权主义者的独身。现代女性要求平等、尊严、解放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她们由于无视自己生理的客观条件、长期的积习形成的心理、性格条件而追求男女绝对平等,是近乎狭隘、出于自私的独身主义。在目前的条件下,为了人类的延续,女人就必须承担生孩子的义务,这对妇女确有些不公平,本来就弱小,还要负担一

7、个婴儿日益增长的体重和营养供应,并因此遭受就业歧视以至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在性活动中,妇女也处于被动,性道德方面也不公正地、单方面地把羞耻观、贞操观加在妇女身上,这就促使女权主义者走独身道路。这就是说,她们并非不想性生活,并非不想有家庭,但因此失去了平等的人权,就只好取人权而牺牲享乐,结果,有的女权主义者禁不住性的诱惑而走向同性恋,胡罗卜成了男性的替代物。第四种,由宗教教义引出的独身行为,这是最接近理性的独身主义的一种情况,由于宗教强调精神、强调信仰,从而把性生活这样的生理本能行为看作是低贱的动物行为,甚至称之为“原罪”,佛僧则直呼“罪过、罪过”(佛教理论家没有意识到,禁欲在事实上使一些本来可以

8、诞生的生命被谋杀在卵巢之中,从而犯下了杀生大过,当然,我们可以原谅,因为他们当时没有现代生理学知识)。按照纯粹的原旨教义,教会虔修人员都应该独身,以教会为家,以上帝或佛是爱。佛教徒或可称道;基督教则有些虚伪,那些受不了性冲击的人就把基督设想为圣父、圣母、圣灵三位一体,这样,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把基督作为柏拉图式的恋爱对象,中世纪的杰罗姆就称那些修女为上帝的新妇,显然,他也会把自己想象为玛利亚的情人了。但是,即使用神圣的威严、天堂极乐的诱惑以及地狱的恐怖,禁欲主义的宗教信条也难以束缚人的欲念,广泛流传的绿鹅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据统计,僧侣、神职人员的寿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表明,禁欲使他们承受

9、了更多的痛苦,只有少数所谓悟道之圣徒,才会从独身之中感到解脱的快乐和超凡的自由。独身主义与宗教徒的独身,相同之处乃在于出于精神信仰,保持精神对肉体欲念的超越,不同之处在于,独身主义绝不压制生理欲望,而是由于明白了生理欲望的发生机制,通过遗忘并最终谋求利用生物技术切除生理欲望的基因,宗教徒为了上帝和死后进天堂才依依不舍性的快乐,这多少体现了当时那些先知的蒙昧的一厢情愿的空想,独身主义则是由于发现这种生理快乐的非人性而断然拒斥,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出于人的自觉。第五种,哲人的独身。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哲学家的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对家庭情爱的漠视,从而有很多独身的思想家:泰勒斯、德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柏

10、拉图、普诺提诺、奥古斯丁、帕斯卡尔、笛卡尔、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休谟、莱布尼茨、康德、爱默生、叔本华、斯宾塞、维特根斯坦中国没有独身哲学家(庄子鼓盆而歌倒有些例外),则可能是中国哲学衰微的一个原因。哲人独身,有的出于对理性的虔诚,出于超越肉身的宗教信仰,有的则由于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沉思而导致性冲动软弱,也有的出于贫困,出于身体病弱缺乏吸引力。总而言之,他们的独身表明人的理性的力量可以克服生理的影响,但不能表明他们是独身主义者。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他们无法认识到独身的社会意义,也认识不到独身的人类可能(由基因工程克隆和基因重组、试管培养而支撑这种可能)。独身主义首先起源于人的自觉,自觉到家

11、庭生活实质上是生理本能的向社会延伸,是对人的精神的一种牢笼和异化,也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使我们看到变革生殖方式的光明前境。家庭的产生和延续,是人类原始的生殖方式的必然。大概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的末期,由于人的个体意识的逐步形成,也产生了自私和自尊的观念,他不希望别人分享他的情人,他要维护既得利益,于是家庭应运而生;人的生殖方式与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但人认识到杂交的优势,为了避免人种的退化,那时也没有基因鉴别能力,这就需要建立血缘伦理以规范人的生殖行为,建立严格的家庭制度也顺理成章。在私有制的社会,也只有通过家庭制度和血缘亲情维系人类的延续,这更加强化了家庭堡垒的稳固性,家庭承担了新生命的经济保障

12、功能。如果没有家庭,那些毫无生存能力的小孩子,只有去做雏妓、童工或上街乞讨。家庭制度为人类繁衍提供了这样一套模式,反过来它又成为一种桎梏,使所有的人别无选择。人从动物进化为人,有了语言、思想和工具系统,但人的生殖方式还沿用了动物的方式,一百万年不曾动摇,这种落后的方式直到今天,直到人们认识到基因的秘密,才敲响了这种方式的历史的丧钟。现在,就让我们来揭开家庭所包含、所隐藏的种种神话、欺骗、自私和不幸。我们可以把家庭还原为“父母-儿女”“丈夫-妻子”两个基本的结构。其它诸如祖母、外公、姨妈、侄儿、情妇之类则略而不论。一、父母与儿女这一结构包含了多种关系:(1)血缘关系;(2)经济关系;(3)教育关

13、系;(4)权力支配关系;(5)精神的同化、依附或支配关系(爱)。血缘关系在人类蒙昧时代以及在蒙昧的人群中被看得很神圣,首先是因为血缘亲属间具有本能性的亲和力,它是设置的天然属性,这种非理性的亲和力一方面有利于血缘关系的牢固,另一方面不利于不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平等,在人与人之间设置了血缘的鸿沟,同理性的人际关系原则也会发生冲突在血缘亲情与公共伦理之间会发生利益的分歧。在面临这种冲突的时候,中国的孟子倾向于对血缘情感的维护,而朱熹主张大义灭亲;其次,父母结为夫妻、生出儿女,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仿佛有冥冥之中的天意、神恩;也由于人对人的生命得以产生的珍视、感激之情父母是儿女的直接创生者。但是

14、,从生理学的成果来看,血缘关系只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的关系,是偶然的、非主体意志的生理机制的产物,是DNA结构下的一种本能行为,人的情感、意志不能决定精子、卵子的结合与发育,所谓爱的结晶,不过是文人在性欲的诱惑下的胡言乱语,因为强奸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晶。某些人在追求异性时可能付出了智慧、力量、金钱等等的代价,饱受了酸甜苦辣,但归根到底,只是由于性的吸引、为了生理上的本能满足,是在驱使下的非理性行为。因此,人的生殖活动并没有什么神圣的成分。生理学为血缘关系提供了一个冷冰冰的结论,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冷冰的事理上融入情感,赋予意义,这是因为每个人都要在现实世界或幻想世界寻找并建立某种精神的寄托,人的

15、血缘性存在就提供了这样一种选择,但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也即非人的)选择,把灵魂寄托在生理机制上,严格地说,这是人向生物堕落。我们需要明白,人性,在严格的意义上,是不包括人所依存的生物属性的,人性首先就是对人的生物性的超越。把人的生物属性当人性,表明对人的控制力量的强大,从而人还难以抵抗和超越其生理性对人的规定和支配,这就是人的不自由的一种比政治的黑暗更久远的决定因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迟早将要到来的无性繁殖、体外繁殖、基因重组的技术,将会把生育变成一种直接的、透明度很高的物理的方式,这就会使父母的生殖行为所笼罩着的神圣光晕消失无影,而且,没有了血缘关系,反而有了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亲密友爱的可能,人在信念上建立的亲密情感比之血缘情感要高尚得多,而且,正是血缘情感阻碍了人与人的平等友爱,产生诸如种族主义、裙带关系、人情债、人情网。基于血缘的教育关系,它形成和存在于人类的落后时代,那时没有专业的社会化的学校教育。今天,学校教育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家庭教育,家庭所能承担的一切有价值的教育义务和责任都可以由学校承担,并且,学校教育能更理性、更公平、更有效率地承担。相反,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它往往培养人的狭隘、自私(家庭观念)以至愚昧的信仰(一些邪教得以流传就是通过父母教育的功劳)。虽不能说父母教育一无是处,那些本身有很好的教养的父母对儿女就有极良好的引导。但是,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