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4现代诗歌与戏剧阅读特殊任务3赏析非虚构文学写作特点课件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562891486 上传时间:2024-06-30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14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4现代诗歌与戏剧阅读特殊任务3赏析非虚构文学写作特点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4现代诗歌与戏剧阅读特殊任务3赏析非虚构文学写作特点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4现代诗歌与戏剧阅读特殊任务3赏析非虚构文学写作特点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4现代诗歌与戏剧阅读特殊任务3赏析非虚构文学写作特点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4现代诗歌与戏剧阅读特殊任务3赏析非虚构文学写作特点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4现代诗歌与戏剧阅读特殊任务3赏析非虚构文学写作特点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4现代诗歌与戏剧阅读特殊任务3赏析非虚构文学写作特点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殊任务三赏析非虚构文学写作特点在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常见的文学形式之外,还有一类以事实为基础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如回忆录、报告文学等,在部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均有出现,2021年全国甲卷略有涉及,我们要掌握这类文章的特点。另外,近年一批作家尝试进行“非虚构”文学写作,对这类作品,也要略知一二。学案学案4242赏析非虚构文学写作特点赏析非虚构文学写作特点复习目标:1.掌握回忆录、报告文学等纪实性文学的文体特征。2.了解“非虚构文学”概念,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非虚构”的表现。知能建构教考融通一、回忆录的特点一、回忆录的特点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

2、值。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是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不是主人公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撰写的。回忆录有以下两个特点。1.真实地再现历史过程。回忆录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必须写真人真事。作者应把所回忆的内容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真实地反映历史过程。2.文学性强。回忆录文学性强,往往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的感情色彩也较浓。二、报告文学的特点二、报告文学的特点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新闻

3、性,二是纪实性,三是文学性。1.新闻性。报告文学与新闻通讯一样,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2.纪实性。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3.文学性。报告文学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三、非虚构文学三、非虚构文学广义上说,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文学创作。这一概念首先被西方文学界所使用。2010年人民文学

4、杂志社启动非虚构写作计划,吁请海内作家和其他写作者走出书斋,走向现场,探索田野和都市,以行动介入生活,以写作见证时代。由此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强大行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写作者,推出了一批角度独特、理解深入、表达确切的书写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优秀作品。教材题点链接教材题点链接1.(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长征胜利万岁)这篇回忆录,亲切生动,以细节感人。请你举例说明。参考答案环境描写起烘托作用。如对太阳天空的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场面描写增强表现力。如到达吴起红军欢呼的场面、吴起战斗伏军溃败的场面、全军干部会议召开的热闹场面均强调了大家内心的激动、兴奋。细节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描写细致入微,增强了

5、生动性。2.(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长征胜利万岁)这篇文章记述事件的线索是什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有很多事件可以回忆,作者是如何精心选材的?参考答案从整体上说,文章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由先到后组织材料的,从局部来说,文章也多次点明时间的变化。作者紧紧围绕“长征胜利”选材。作者所选的三个主要事件: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总结长征并宣布长征胜利,都很好地体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3.(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包身工)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参考答案点面结合。既有对包身工

6、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考能突破思维提升一、比较纪实文学和小说表现手法不同一、比较纪实文学和小说表现手法不同例例1(2022全国甲卷)原文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见学案18“概括人物形象”部分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

7、;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思维路思维路径径 艺术表现 文本一小说文本二回忆录文体不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展示了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是纪实作品回忆录,叙事情节简约。手法不同在现实的基础上有艺术虚构的成分;重在艺术性,有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还有环境的烘托。更多是在史料、采访调查基础上的真实记录;以朴实的叙述为主,真实记录了陈毅坚毅乐观的精神。人称不同采用第一人称,多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由于不是主人公自己撰写的回忆录,作品采用第三人称,语言简明、朴实。二、了解二、了解“非虚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特点例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一灾年李娟乌伦古

8、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唯一的绿痕。荒野中所有的村庄、草场、耕地都紧紧傍依在这条河的两岸,像冰天雪地中的人们傍依着唯一的火堆。什么都离不开水。这条唯一的河被两岸村庄和耕地源源不断地吸吮,等流经中下游我们的阿克哈拉小村,就已经很浅窄了。若是头一年遇上降雪量少的暖冬,更是几近断流。因为北疆的河流差不多全靠积雪融汇。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在灌溉时节,因抢水而引起的纠纷此起彼伏。轮到哪块地浇灌时,哪块地的主人便日夜守着水阀不敢离开。被褥也铺在水渠边,提防睡觉时水流被人截走。暖冬不但会引起旱灾,还会引起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不够冷的话,冻不死过冬的虫卵。此外,干旱令本来

9、就异常贫瘠的戈壁滩更加干涸,几乎寸草不生。南面沙漠中的草食野生动物只好向北面乌伦古河河畔的村庄和人群靠近,偷吃农作物。这也是很严重的农业灾害之一。然而正是这一年,我妈满怀期待地独自在乌伦古河南岸广阔的高地上种了八十亩葵花地。葵花苗刚长出十公分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一夜之间,八十亩地给啃得干干净净。虽说远远近近有万余亩的葵花地及打瓜地都被鹅喉羚糟蹋了,但谁也没有我妈损失严重。一来她的地在这万亩耕地的最边缘,直接敞向荒野,总是最先沦陷;二来她的地少,不到一百亩。没两下就全给啃没了。而那些承包了上千亩的大户,特经啃。最后多少会落下几亩没顾上啃的当然,哪能这么比较我妈只好又买来种子补种了一遍。天气暖和,

10、又刚下过雨,土壤墒情不错,第二茬青苗很快出头。然而地皮刚刚泛绿时,一夜之间又被啃光了。没有办法,无奈的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很快,第三茬种子重复了前两茬的命运。我妈伤心透顶,不知找谁喊冤。不久,她听说野生动物归林业局管,她便跑到城里找县林业局告状。林业局的人倒很爽快,满口答应给补偿。但是“你们取证了吗?”“取证?”我妈懵了,“啥意思?”“就是拍照啊。”那人微笑着说,“当它们正啃苗时,拍张照片。”我妈大怒!种地的顶多随身扛把铁锨,谁见过揣照相机的?再说,那些小东西警觉非凡,又长着四条腿,稍有动静就撒开蹄子跑到天边了。拍“正在啃”的照片?恐怕得用天文望远镜拍吧!总之,这是令人沮丧的一年。尽管如此,

11、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会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说起来,鹅喉羚也很可怜。它们只是为饥饿所驱。对它们来说,大地没有边界,大地上的产出也没有所属。它们白天在远方徘徊,遥望这边唯一的绿色地域。夜里悄悄靠近,一边急促啃食,一边警惕倾听它们也很辛苦啊,秧苗不比野草,长得稀稀拉拉,就算是八十亩地,啃一晚上也未必填得饱肚子。于是有的鹅喉羚直到天亮了还舍不得离去,便被愤怒的农人开车追逐、撞毙。但人的日子又好到哪里去呢?春天已经完全过去,眼下这片上万亩的耕地仍旧空空荡荡。无论如何,第四遍种子的命运好了很多。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去了

12、哪里?哪里水草丰美?哪里暗藏秘境?哪里是它们真正的归宿?这片大地广阔无垠,其实,与浓茂森林一样擅于隐瞒。总之,第四茬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分外蓬勃。毕竟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有删改)文本二“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式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方式,它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非虚构”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变体,它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既然来源于新闻写作,它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保证新闻的某些特性。它首先就要求写作者能够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其次,“非虚构”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甚至在种种文学表达的手段方面更加丰富。当然,受时代的影响,近年来的“非虚

13、构”文学还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追求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入人心的震撼等等。李娟的散文正是顺应了当下“非虚构”的风潮,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魅力。(选自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有删改)典题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凭借其“非虚构”写作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散文奖。请根据文本二的理论,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的。(6分)参考答案(1)叙述真实:文本一写自己的母亲的事件,用真实的笔墨描写客观的生活,深入当地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创作。(2)文学的手段: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描写细腻生动;描写景物生动传神,突出地域特色;叙述事件有波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直面社会问题:人与自然的

14、和谐共存问题;某些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问题。(4)震撼人心的力量:母亲一次次面对困难不被打垮,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思维路思维路径径“文本二”对“非虚构”文学特点的介绍“文本一”体现出的“非虚构”写作特点“它首先就要求写作者能够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写自己母亲的亲身经历,内容客观、真实,体现了深入当地生活、踏踏实实地创作的特性。“非虚构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甚至在种种文学表达的手段方面更加丰富”。文中使用了很多的文学手段,比如写鹅喉羚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腻生动;比如描写景物生动传神,突出地域特色;比如叙述母亲三次补苗,一波三折。“文本二”对“非虚构”文学特点的介绍“文本一”体

15、现出的“非虚构”写作特点“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还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追求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入人心的震撼”。文中写到了人与自然的共存问题鹅喉羚在破坏庄稼的同时也被人驱逐,林业局某些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问题当它们正啃苗时,拍张照片,等等。而文中母亲三次补苗所体现出的面对困难不被打垮、坚韧不拔的毅力更是震撼人心。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有评论说在文本一的“母亲”身上,“依稀看到了海明威笔下老人的影子,但作为女性,母亲又有着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请概括两个文学形象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文中母亲在各种情形下的情感表现。参考答案(1)相同:两人都有着经受打击,坚持不懈的精神。(2)母亲作为女性,有更为细腻的情感表现:种地前的期待;地被毁的无奈;接二连三打击的伤心;面对工作人员无理要求的愤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