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890690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举行法事,入夜,各家点燃酥油灯盏,在青海塔尔和拉萨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鲜丽,雕塑精巧,远近驰名。四月十五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七月,粮食收成在望,农民背着经卷转绕田间,称旺果节,预祝当年丰收藏历新年。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几百年过后,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确推算出冬至日归时间,并以此作为一年初始,形

2、成了节日及各种仪轨。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拉萨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拉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 藏民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晚上,家家户户要团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团肉粥),以此辞旧迎新,求得太平康

3、乐。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吃完九道“古突”后,举着火把,放起鞭炮,呼喊着“出来”,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给来年带来好运。 藏历除夕是个十分忙碌的日子。这天,除打扫房舍、个人卫生外,各家都要在一个叫“竹素琪玛”的木斗内装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然后把琪玛、“卡赛”(油炸果子)、青稞酒、羊头、水果、茶叶、酥油、盐巴等摆放在正堂藏柜之上,在大门前用糌粑或白粉画上吉祥八图,预祝新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吉祥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藏族人大年初一会来一个“抢水比赛”,每户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边、井口或自来水下“抢”头道水。据藏族传统,藏历初一谁抢到第一

4、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称为“银水”,预示着吉祥、幸运,财源滚滚。当太阳升起时,盛装的人们按长幼次序已吃完几道节日食品。那时,邻居间就要挨户端琪玛、敬青稞酒,高诵沿传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玛帕卓贡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辞。此后,全家会闭门欢聚。大年初一,许多信仰佛教的农牧民还到拉萨的大昭寺进行朝拜,祈求新年平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活动使大街小巷热闹起来,也成了人们展示新年时装的时刻,到处都是“洛萨(新年)扎西德勒!”的祝福声。 大年初三的活动则以宗教、文体内容为主,转经路上、房顶上弥漫着浓浓的桑烟,年轻人在房顶和山顶上插五彩经幡,以祈福禳灾,而广大农牧

5、区还将举行新马驮鞍仪式、赛马、拔河、投掷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藏历新年的欢庆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藏历农家新年由于在藏历的元月,后藏(西藏主要的产粮区,指日喀则一带)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所以后藏一带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历12月1日定为藏历农家新年。 过藏历农家年的习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则一带,其中包括西藏拉萨的尼木县,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藏历每年的1月1日过新年的。 藏族节日本就繁多,而藏历农家新年是后藏一带最为隆重、最具有民族意义的节日。从藏历11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时吃、穿、用的节日用品。 虽然真正的农家新年是藏历12月1日,但过节的喜庆活动则从藏历11月2

6、9日就开始了。从这天晚上的“古突”合家团聚开始,藏历农家新年的一系列欢乐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藏历农家新年的欢庆活动与西藏其他地区过藏历新年的活动基本相同,其欢乐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藏族今天的分布地区,除西藏外, 还有青海和甘南的大部分地区,云南和川西的横断山区。藏族这种虽地跨数省,但又相互连片的分布格局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藏族现在分布的地区,基本是历史上吐蕃强盛时期所占领的地区,以及以后被他们兼并、融合和同化的一些部落、民族的分布地区、这些部落和民族有:羌人的支系羊同人和白兰人、党项人、吐谷浑人等。吐蕃强盛时还曾占领过河西今甘、青境内部分地区和安西四镇(今新疆境内)

7、等地,也同化了在他们统治下的部分汉人和西域各族人民。藏族分布的主体是青藏高原。这里自然环境与其他地区差别太大,地势高,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不适于发展农耕业。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很少有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迁入。这使得藏民族共同体及其分布的地域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得以完整的延续下来。藏族是聚居在青海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青海藏族有106.92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1%,大多数分布在果洛、玉树、海南、海北、黄南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其余少量分布在海东地区各县和西宁市的大通县,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除玉树地区的藏族外,全都使用安多方言,大部分藏族信奉藏传佛教。生活

8、在牧业区的藏族,多居帐篷,以炒面为主食,乐饮奶茶,喜食酸奶、牛羊肉等,农业区的藏族,多居庐室,以面食为主。和所有藏族一样,其性格豪放,善于歌舞,每年生产之余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和“六月歌会”等文艺活动,往往气氛热烈、热闹非凡。关于青海藏族的来源,一般认为是以原居住在本地的羌人、鲜卑人,同从西藏、西康等地迁徒而来的吐蕃人融合后形成的。解放前,青海藏族通称为番族,其社会基层组织是“封建部落”制,有玉树25族、同仁12族、化隆上10族、环海8族、果洛30族、湟中的申中6族、大通的广慧寺5族、门源的仙米寺6族等。明清年间,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其统治,实行所谓“以夷制夷”的千百户统治制度。新中国

9、成立后,这些原始部落制和封建的千百户制度即被消除。 青海藏族的姓氏与命名关于藏族姓氏问题,有的人认为“藏族自古有姓”;也有的人则认为藏族原本无姓。事实上,就青海地区的藏族而言,大都有姓。如有些人名前往往冠以本家族名称;有的家族头人因效忠朝廷,受封赐姓,其后裔承袭之,沿用至今。也有人取名字的第一音节的谐音为姓氏。后者自然不属姓氏范畴,但前者显然是家族系统的称号,不应否认它是藏族的姓氏。藏族人名的命名一般由活佛、喇嘛,或本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及父母等来承担。许多命名与佛教密切相关,也有以自然物等命名的。一般有男女性别之分,通常是两字或四字。名字多取自佛教经典,故重名的人较多,但可在名字前加上大、小

10、、本人的特征、出生地、居住地或本人职业等以示区分。就命名时借用的事物而言,可分为:(1)以佛、菩萨、保护神的名号命名。如南色(天子)、先巴(弥勒)、卓玛(度母)等;(2)以佛教术语命名。如宗哲(精进)、散木旦(禅定)等。(3)以佛教法器等命名。如多杰(金刚)、坚参(法幢)等。(4)以吉祥语命名。如扎西(吉祥)、才让(长寿)、达杰(昌盛)等。(5)日月星辰命名。如南卡(天空)、达哇(月亮)、尼玛(太阳)等。(6)以动植物命名。如梅朵(鲜花)等。 用上述事物名称命名,有时单独运用。有时复合出现;僧名一般采用复合命名,且以四个音节者为多。而俗名则多采用二、三音节,名后多缀以“嘉”(胜利)、“太”(解

11、脱)等。性别在藏族人名上反映得比较鲜明。女性名多缀有“玛”(如才玛)、“毛”(如周毛)、“措”(如仁增措)、“吉”(如柔桑吉)、“先”(如拉毛先)等。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女性。此外,藏族人各有昵称和敬称之分。当母或其他长辈对晚辈表示钟爱时,往往在人名的第一音节后缀以“洛”、“科”、“波”等。如“扎西”昵称“扎洛”、或“扎科”、“扎波”。年青人称呼长辈是时,忌直呼其名,而在人名前加“阿柯”(叔叔)、“阿尼”(婶婶)、“阿米”(爷爷)、“阿伊”(奶奶)等。俗人一般尊称僧人为“阿卡”。青海藏族的帐篷、庄廓、碉房、碉楼青海藏族居住的地方,大都在海拔3000米至6000米的高寒地区,所以被人们称为“高原上的

12、强者”。藏族的居住因地而宜,各不相同。以游牧为主的藏族一般都住用牛毛织成的黑色的藏帐,个别地方也住用毡做的毡房。帐房结构简单,轻巧方便,中间用一根长而细的木梁,两头支上八根短而硬的木杆,四周再架几根小柱,然后将牛毛帐搭在上面,周围用木桩钉在地上即可。这种帐房雨水不渗,风雪不侵,冬暖夏凉,宜于搬迁,是游牧民族的理想住所。帐房内中央是泥巴垒成的锅灶,两侧是住宿的地方,一般是男右,女左,正中供奉佛像及经典,陈以铜、银制成的净水碗和酥油灯。地上多铺牛羊毛织成的毡毯及皮张等。待客时,男客一般坐右上侧,女客坐左上侧,主人坐左右下侧,便于招待客人。以农业为主的藏族同汉、回、土族等民族一样,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

13、聚居在一起,住居同汉族的庄廓相同,只是内部装饰、摆设略有不同。如房顶上、墙头上或院内挂印有麻尼经的白、蓝布小旗。在玉树、果洛、黄南等一些峡谷地带的小块农业区,有一种称之为“碉房”的房屋。这种房屋的内外墙全部用片石和泥巴垒砌而成,外墙用石,其厚度都在一米左右。房屋多系两层的平顶建筑,个别也有三层的。下层为牛、马、羊等牲畜圈和杂用房,上层则为人的住室。房屋门窗很小,象碉堡的枪口,因而室内光线暗淡。房屋的椽檐、窗户及大门,施以重彩,颜色鲜艳,平时窗户外挂有白底黑边的帘子,富有民族色彩。碉房大都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左右参差,远望犹如层层堡垒,颇为壮观。而在果洛班玛一带,当地藏族群众却居住着独具一格

14、的楼房碉楼。这种房屋大都修建在向阳的山坡或山顶上,上下分为三层,多用石头和木料砌筑而成。一楼主要用于圈养牲畜,或存放烧柴,二楼为居室,三楼一般贮藏东西。有趣的是,从楼下到楼上,每层都有一个形似天井的方孔,楼梯是一种用圆木做成的独木梯,圆木上砍有一个个可以踩脚的台阶,供上下走动。楼房四周全部用石料砌筑,并留有小窗,房内光线暗淡,比较阴森。只有二楼和三楼朝阳的一面建有一块不大的阳台,阳台周围筑有半米多高的围墙。平时,家里人都在阳台上休憩,或者用来晾晒东西。这种碉楼造型奇特,独具一格。 青海藏族的女性成人仪式在青海藏区,姑娘15岁前,一般都要举行成人仪式,表示她已经结束少女的生涯,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15、贵德、尖扎等地在举行成人仪式前,一般要由宁玛派(红教)僧侣根据姑娘的生辰等选定吉日。吉日前一二天,在宁玛派僧侣的主持下,进行梳头分发仪式,一般由姑娘的母亲或其他女性长辈将发辫解开,梳成若干条辫子(梳齿必须是奇数),用辫套套住,再戴上达合尼(一种镶有海螺等物的长条刺绣物,共三条,中间一条较长且宽,上端接脑后发辫,垂于腰背。两边的短条悬于胸前)。分辫后,亲友们都来邀请姑娘到自己家做客,并赠送盛有糖、枣等物的龙碗,以示祝贺。 到选定的吉日,同家族和近邻都来祝贺,并帮助张罗。早晨,要派人携带酒、哈达等物在途中迎接阿香(舅舅)。当阿香骑马来到门口,则进行“数下马礼”(藏语称“巴丹”),在印有“雍仲”(万

16、字纹)的白毛毡上,置放盛满青稞的升子。上插系有哈达的箭。升子四方的毛毡上将硬币摞起,一边摞,一边高声喊:“一十五百八千一万”(实际为虚数),请阿香下马。阿香下马后,同村的女歌手们双人联唱。阿香则要送钱物,否则,难进家门。来到堂屋,宾主按一定的次序各入其座。阿香规劝姑娘的父母,要精心照管,教育好姑娘,使她生活愉快、幸福、并向姑娘送礼。其他亲邻这天也来送礼。尔后,在僧侣主持下,用净水为姑娘洗脸,污水倒入盛有灰土的木盘内,连同姑娘的鼻涕、唾痰等一起按规定的方向撒泼。最后,宾主一起同饮共欢,尽情歌唱,直至天亮方毕。乐都等地流行“戴天头”习俗,这也是一种成人仪式。这种仪式要求在僧侣主持下进行宗教洗礼(用柏叶水或奶汁洗脸,用花翎蘸净水洒向姑娘的头身、屋内等处),打醋炭(将烧红的三个拳头大小的河光石放入桶中,加入柏叶、茶叶、头发,注入陈醋,加上开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