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876682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04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04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04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04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4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4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4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1品种名称:川麦39(原名:川00062)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墨444/90-7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平均201.7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苗叶较窄,叶色深绿。株高89.8厘米,叶鞘腊粉多,茎秆坚韧,抗倒性能较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平均亩穗数23.6万穗,穗粒数35.5粒,千粒重51.3克。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和秆锈病免疫,高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2003/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7/826克/升,蛋白质含量14.1

2、/14.2%,湿面筋含量30.2/27.4,沉淀值46.3/45.9毫升,吸水率62.7/60.9,面团稳定时间5.9/8.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92/532E.U,拉伸面积126.7/102.5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7.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减产2.4%(不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42.0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减产2.0%(不显著)。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8.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减产0.9%。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早播,播种期霜降至立冬,适当增加播种量,每亩基本苗14-18万。亩施纯

3、氮10公斤左右、磷7公斤、钾肥7公斤,重施底肥(70),早施苗肥(追肥20)和拔节肥(10)。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河南南阳、湖北北部小麦产量中等及偏上水平地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2品种名称:川麦42(原名:川99-1572)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SynCD768/SW3243/川6415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平均196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苗叶窄,长势旺盛。株高90厘米,植株整

4、齐,成株叶片长略披。穗长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平均亩穗数25万穗,穗粒数35粒,千粒重47克。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和条锈病免疫,高感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2003/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4/806克/升,蛋白质含量12.0/11.5%,湿面筋含量22.6/22.7,沉淀值25/26毫升,吸水率54/54,面团稳定时间1.4/3.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25/332E.U,拉伸面积70.0/71.8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4.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3%(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

5、试,平均亩产量406.3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5%(极显著)。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0.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3%。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早播,播种期霜降至立冬。每亩基本苗14-18万株,较高肥水条件下适当控制播种密度,防止倒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磷7公斤、钾肥7公斤,重施底肥(50),施苗追肥(10)、拔节肥(20)。注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和蚜虫。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河南南阳、湖北西北部等地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3 品种名称:扬00-1

6、18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89-40/川育21526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比对照扬麦158长1-2天。幼苗直立,叶片宽大、肥厚,叶色深,分蘖力中等。株高80厘米,株型较松散。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粉质。平均亩穗数28.7万穗,穗粒数36.5粒,千粒重38.3克。熟相较好,抗倒力较强。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白粉病,高感叶锈病、条锈病、赤霉病和秆锈病。2002/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6/786克/升,蛋白质含量12.0/11.9%,湿面筋含量20.7/22.6%,沉降值28.6/27.0毫升,吸水率54.7/52.5%,面团稳定时间1.4/3.

7、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68/340E.U,拉伸面积75.2/75.8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1.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1%(极显著);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89.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减产3.6%(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15.20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75%(不显著)。2003-2004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其中鄂皖苏浙四省汇总,平均亩产358.8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80%;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368.8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14.0%。栽培技术要点:淮南麦区适

8、期播种范围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最佳播期为10月24至31日。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6万左右,晚播适当增加播量。合理运筹肥水,一般每亩需施纯氮12公斤,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比例为7:2:1,增施磷钾肥。注意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蚜虫。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安徽、江苏省淮南地区,河南信阳地区及湖北部分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田块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4品种名称:皖麦48(原名:安农98005)选育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矮早781/皖宿8802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

9、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晚1-2天。幼苗半直立,长势中等,分蘖力较强。株高85厘米,株型略松散,穗层不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子粒粉质,黑胚率偏高。平均亩穗数36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39克。抗寒性差,抗倒性偏弱,较耐旱,抗高温,耐湿性一般。接种抗病鉴定: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2002/2003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6/787克/升,蛋白质含量13.4/12.5,湿面筋含量28.5/24.8%,沉降值21.3/21.0毫升,吸水率55.1/53.1%,面团稳定时间1.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3/86E.U,拉伸面积22/22平方厘米。产量

10、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38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8.8%(极显著);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7.1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36%(不显著)。2002-200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7.2公斤,比对豫麦18号增产2.4%。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注意播期不能过早,以防止冻害发生。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为了稳定弱筋小麦品质,应调减基、追肥氮肥的比例,一般基肥占70%-80%,返青肥占20-30%,少施或不施拔节孕穗肥。生育后期宜喷施磷酸二氢钾。注意防治叶锈病、条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审定意见

11、: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南部、安徽淮北、江苏北部高中产肥力水地晚茬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5品种名称:新麦18(原名:新麦9408)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C6/新乡3577)F3d1s/新麦9号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早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正绿,分蘖力强。株高75厘米,株型略松散,穗层厚。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角质。平均亩穗数38万穗、穗粒数35粒、千粒重41克。抗倒力较强,抗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

12、条锈病,中抗秆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和叶锈病。2003/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808克/升,蛋白质含量15.2/15.8%,湿面筋含量32.7/31.9%,沉降值41.1/42.3毫升,吸水率57.4/58.5%,面团稳定时间7.2/5.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6/346E.U,拉伸面积68/80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2.7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5%(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8.3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增产3.2%(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9.86%

13、(极显著)。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9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7,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表现优异,平均亩产506.4公斤,比豫麦49号增产5.02。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在适播期内采取下限。适宜基本苗每亩12-15万株。加强肥水管理,拔节末期要追肥浇水,早浇灌浆水,灌浆后期少浇或不浇水,提高优质强筋品质。注意防治赤霉病和叶锈病。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及陕西关中地区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6 品种名称:中原98-68选育单位:郑州浏虎种子

14、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温2540/泗阳188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早1-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叶片宽大,叶色正绿。株高85厘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前期叶片上举,抽穗后旗叶半披。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平均亩穗数39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克。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抗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条锈病,慢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2002/2003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792克/升,蛋白质含量15.0/13.7%,湿面筋含量35.6/31.3%,沉降值34.7/32.8毫升,吸水率55.3/54.3%,面团稳

15、定时间3.1/3.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4/200E.U,拉伸面积43/48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6.79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7%(不显著);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72.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3(不显著)。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0%。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较长(10月1日-11月10日),最适播期10月5-15日,适宜基本苗高水肥地每亩10-12万,中水肥地每亩14-16万。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

16、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及陕西关中地区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7品种名称:GS郑麦004(原名:郑麦004)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品种来源:豫麦13/90M434/石89-6021(冀麦38)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豫麦49号同期。幼苗半匍匐,叶色黄绿。株高80厘米,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旗叶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偏粉质。平均亩穗数40万穗,每穗粒数37粒,千粒重39克。抗倒性、抗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感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2003/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