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课件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562850292 上传时间:2024-06-30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内容索引010203强强基础基础学学考回归教材考回归教材研研考点考点主题主题精准突破精准突破练练经典经典素养素养强化提升强化提升课程标准凝练要点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1 1强强基础学考回归教材基础学考回归教材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实质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1)创立:曹魏。(2)选官标准: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3)作用:逐渐成为维护的工具。家世士族特权2.科举制(1)进士科殿试(2)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2、(科举制度成为沟通国家上层和下层百姓的桥梁。社会张力被分解,社会结构得到优化,使得中国古代社会趋向稳定)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三省六部制(1)历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时,正式确立。(2)运行机制(3)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隋文帝学考转换回归教材链高考唐代科举制的影响(2021江苏卷,3)涉考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促进了流动。阶级链高考北齐到隋唐的六部制(2022广东卷,3)涉考下面是南

3、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的示意图,这一变化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补教材科举制的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考试。(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补教材三省六部制的“民主色彩”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二、赋税制度1.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

4、田令,(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庸4.唐朝后期: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学考转换回归教材链高考从占田制到均田制(2021湖南卷,3)涉考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

5、晋至唐数量存在反复。补教材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2)唐朝土地买卖之风日益盛行,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自耕农2 2研研考点主题精准突破考点主题精准突破主题一封建制度走向成熟主题一封建制度走向成熟隋唐的政治制度隋唐的政治制度主旨精要:曹魏在察举制基础上创建了九品中正制,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中枢政务机构在三公九卿的框架内逐渐形成了三省制的雏形,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奠定

6、了基础。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的中央官制走向了成熟。史料探究视角1 走向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材料“均田制”和“门阀制”下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摘编自代谦、别朝霞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来自唐代中国的证据【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唐代选官制度变革的经济动力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所产生的影响。答案动力:均田制。影响:有利于打破垄断特权;扩大官员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追求公平公正的选官方式影响后世。视角2 实现权力制衡的三省六部制材料唐因隋制

7、,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欧阳修等新唐书百官志读史隋朝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如“参议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答案特点:三省职权分明,相互制约。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职权,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朝统治。史观史论1.历史解释隋唐三省六部制

8、的特点2.历史价值观隋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1)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3)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4)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3.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1)皇帝通

9、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主题二国家对农民控制的松弛主题二国家对农民控制的松弛赋税制度的创新赋税制度的创新主旨精要:北魏创立的租调制则为隋唐所继承,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

10、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但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为继,逐渐被两税法所取代。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史料探究视角1 以均田制推行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材料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主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一部分的盈余。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这就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史

11、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朝租庸调制下,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评价“以庸代役”。答案内容:“租”即缴纳粮食,“调”即征收帛或布。评价: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视角2 “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的两税法材料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

12、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简明中华百科全书读史政府无田可授;农民破产,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征税标准和对象发生变化【思考】根据材料,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答案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纳税对象范围扩大。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史观史论1.历史解释均田制实施的条件、内容和作用2.唯物史观两税法的作用与局限性(1)作用统一了税收制度,既简化

13、了税收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有利于国家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扩大了征税对象,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2)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3 3练练经典素养强化提升经典素养强化提升练高考

14、真题命题点1从皇权加强角度考查唐代翰林学士1.(2020山东卷,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D解题思维命题点2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唐代铸币政策2.(2022湖北卷,3)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

15、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财政入不敷出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一语点拨:唐朝严厉打击私铸、滥铸、销钱铸器等行为,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成效并不理想。两税法实施后,随着以钱为税,兼以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的应用愈发广泛,出现了铜钱紧缺的现象,亦即著名的“钱荒”(钱重物轻)。B解析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铸币材料严重短缺导致制定该政策,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强调民间销毁铜钱导致钱荒,排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

16、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明铜铅锡专卖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命题点3以案例为载体考查隋代的田制3.(2021重庆卷,3)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圆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一语点拨:均田制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限额授受的土地制度,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被统治者的反抗,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赋役来源。D解析由材料“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判宇文述田以还民”可知国家通过严苛的法律严格限制豪强地主占有土地的份额,并将其侵占的土地还给人民,贯彻实施了均田制,故选D项;农民负担与税收政策相关,与土地多少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刑部尚书李圆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可知严刑峻法是表现而非实质,排除B项;“消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押经典模拟预测点1从国家法律的角度考查九品中正制1.(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