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辐照化工原理复习(下).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79892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辐照化工原理复习(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0辐照化工原理复习(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0辐照化工原理复习(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0辐照化工原理复习(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0辐照化工原理复习(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辐照化工原理复习(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辐照化工原理复习(下).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工原理复习题(下册)吸收与精馏一.选择题 1.吸收操作的依据是()。 A.挥发度差异 B.溶解度差异C.温度差异D.密度差异 2.在逆流吸收塔中,增加吸收剂用量,而混合气体的处理量不变,则该吸收塔中操作线方程的斜率会_。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3.在吸收系数的准数关联式中,反映物性影响的准数是( )A.Sh B.Re C.Ca D.Sc4.已知SO2水溶液在三种温度t1、t2、t3下的亨利系数分别为E1=0.35kPa、E2=1.1kPa、E3=0.65kPa则()A.t1t2 C.t3 t25.在吸收塔中,随着溶剂温度升高,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将会( )。A.增加 B.不

2、变 C.减小 D.不能确定6.下述说明中正确的是( )。A.用水吸收氨属液膜控制B.常压下用水吸收二氧化碳属难溶气体的吸收,为气膜阻力控制C.用水吸收氧属难溶气体的吸收,为气膜阻力控制D.用水吸收二氧化硫为具有中等溶解度的气体吸收,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都不可忽略7.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A.溶解度系数H很大,为易溶气体 B.亨利系数E值很大,为易溶气体C.亨利系数E值很大,为难溶气体 D.相平衡系数m值很大,为难溶气体8.扩散系数D是物质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 下列各因数或物理量与扩散系数无关的是 ( ) A.扩散质和扩散介质的种类 B.体系的温度 C.体系的压力 D.扩散面积9.吸收塔的操作线

3、是直线,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A 物理吸收 B 化学吸收 C 高浓度物理吸收 D 低浓度物理吸收10.吸收操作的作用是分离( )。A 气体混合物 B 液体混合物 C 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D 气液混合物11.通常所讨论的吸收操作中,当吸收剂用量趋于最小用量时,则下列那种情况正确( )。 A. 回收率趋向最高 B. 吸收推动力趋向最大 C. 操作最为经济 D. 填料层高度趋向无穷大12根据双膜理论,吸收质从气相主体转移到液相主体整个过程的阻力可归结为( )。 A. 两相界面存在的阻力 B. 气液两相主体中的扩散的阻力 C. 气液两相滞流层中分子扩散的阻力 D .气相主体的涡流扩散阻力13.根据

4、双膜理论,当被吸收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小时,以液相浓度表示得传质总系数KL ( ) A.大于液相传质分系数k L B. 近似等于液相传质分系数k L C. 大于气相传质分系数k G D. 近似等于气相传质分系数k G14.对某一汽液平衡物系,在总压一定时,温度升高,则亨利系数() A.变小B.增大C.不变D.不确定15.吸收是分离( )混合物的化工单元操作,其分离依据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 )的差异。A、气体 B、液体 C、固体 D、挥发度 E、溶解度 F、温度16.为使吸收过程易于进行,采取的措施是 。 A 加压升温 B 加压降温 C 减压升温 D 减压降温17.吸收速率方程式中各吸收系数之

5、间的关系是 。 A (KG)-1 = (kG)-1 +(H kL)-1 B (KG)-1 = (H kG)-1 +( kL)-1 C (KG)-1 = (kG)-1 +(m kL)-1 D (KG)-1 = (m kG)-1 +(kL)-118.根据双膜理论,在气液接触界面处 。 A p i = c i B p i c i C p i c i D p i = c i/H19.物质在空气中的分子扩散系数随压强的增大而( ),随温度的升高而( )。 A 增大 B 不变 C 减小 D 无法判断20.根据双膜理论,在气液接触界面处( )。 A、气相组成小于液相组成 B、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 C、气相组

6、成等于液相组成 D、气相组成与液相组成平衡21.为使操作向有利于吸收的方向进行,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压和升温 B、减压和升温 C、加压和降温 D、减压和降温22.吸收是分离( )混合物的化工单元操作,其分离依据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 )的差异。A、气体 B、液体 C、固体 D、挥发度 E、溶解度 F、温度23.对难溶气体的吸收过程,传质阻力主要集中于( )。 A、气相一侧 B、液相一侧 C、气液相界面处 D、无法判断24.在吸收过程中,( )将使体系的相平衡常数m减小。 A、加压和升温 B、减压和升温 C、加压和降温 D、减压和降温25.对难溶气体的吸收过程,传质阻力主要集中于( )。

7、 A、气相一侧 B、液相一侧 C、气液相界面处 D、无法判断26.实验室用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基本属于( )吸收控制,其气膜阻力( )液膜阻力。A.汽膜 B.液膜 C.共同作用 D.无法确定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27.在双组分理想气体混合物中,组分A的扩散系数是( )。A.组分A的物质属性 B.组分B的物质属性 C.系统的物质属性 D.仅取决于系统的状态28.含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中,溶质在气相中的摩尔组成与其在液相中的摩尔组成的差值为( )。A.负值 B.正值 C.零 D.不确定 29.某吸收过程,已知气膜吸收系数kY为2kmol/(m2.h),液膜吸收系数k

8、X为4 kmol/(m2.h),由此判断该过程为( )。A.气膜控制 B.液膜控制 .C.不能确定 D.双膜控制30.含低浓度溶质的气体在逆流吸收塔中进行吸收操作,若进塔气体的流量增大,其他操作条件不变,则对于气膜控制系统,起出塔气相组成将(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31.含低浓度溶质的气体在逆流吸收塔中进行吸收操作,若进塔液体的流量增大,其他操作条件不变,则对于气膜控制系统,起出塔气相组成将(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32.在吸收操作中,吸收塔某一截面上的总推动力(以气相组成表示)为( )。A,Y-Y* B.Y*-Y C.Y-Yi D.Yi-Y33.当

9、二组分液体混合物的相对挥发度为()时,不能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A.3.0 B.2.0 C.1.0 D.4.034.某精馏塔用来分离双组分液体混合物,进料量为100Kmol/h,进料组成为0.6 ,要求塔顶产品浓度不小于0.9,以上组成均为摩尔分率,则塔顶产品最大产量为()。A.60.5kmol/h B.66.7Kmol/h C.90.4Kmol/h D.不能确定35.在t-x-y相图中,液相与气相之间量的关系可按()求出。A.拉乌尔定律 B.道尔顿定律 C.亨利定律 D.杠杆规则36.q线方程一定通过xy直角坐标上的点()。A.(xW,xW) B(xF,xF) C(xDxD) D(0,xD/(

10、R+1)37.二元溶液的连续精馏计算中,进料热状态参数q的变化将引起()的变化。 A.平衡线B.操作线与q线C.平衡线与操作线D.平衡线与q线 38.精馏操作是用于分离()。 A.均相气体混合物B.均相液体混合物C.互不相溶的混合物 D.气液混合物39.混合液两组分的相对挥发度愈小,则表明用蒸馏方法分离该混合液愈()。A容易; B困难; C完全; D不完全40.设计精馏塔时,若、xF、xD、xW均为定值,将进料热状况从q=1变为q1,但回流比取值相同,则所需理论塔板数将(),塔顶冷凝器热负荷(),塔釜再沸器热负荷()。A变大,B变小, C不变, D不一定41.连续精馏塔操作时,若减少塔釜加热蒸

11、汽量,而保持馏出量和进料状况(F, xF,q)不变时,则L/V_ ,L/V_,xD_ ,xW_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一定42.精馏塔操作时,若、xF、q,加料板位置、和不变,而使操作压力减小,则xD_,xw_。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一定43.操作中的精馏塔,保持F,xF,q,D不变,若采用的回流比R Rmin,则x D _,xw_。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一定44.恒摩尔流假设是指 。 A 在精馏段每层塔板上升蒸汽的摩尔流量相等 B 在精馏段每层塔板上升蒸汽的质量流量相等 C 在精馏段每层塔板上升蒸汽的体积流量相等 D 在精馏段每层塔板上升蒸汽和下降液体的

12、摩尔流量相等45.精馏过程的理论板假设是指 。 A 进入该板的气液两相组成相等 B 进入该板的气液两相组成平衡 C 离开该板的气液两相组成相等 D 离开该板的气液两相组成平衡46.精馏过程若为饱和液体进料,则 。 A.q=1,L=L B.q=1,V=V C.q=1,L=V D.q=1,L=V47.全回流时的精馏过程操作方程式为 。 A y n = x n B y n-1 = x n C y n+1 = x n D y n+1 = x n+148.精馏是分离( )混合物的化工单元操作,其分离依据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 )的差异。A、气体 B、液体 C、固体 D、挥发度 E、溶解度 F、温度49.精馏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