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739643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提问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效提问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效提问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效提问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效提问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提问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效提问的策略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新港小学 沈红梅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

2、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烯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课堂提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从而帮助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老师的提问应做到以下几点:一、问题要少而精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拥有量,而在于激发学生

3、的学习和主动思维,所以首先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一是因为多则易滥,过多的问题使教学整体出现散化倾向,冲淡了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淹没了教学重难点。二是因为问题一多,答问时间必然缩短,时间上也不允许学生深入思考,结果或者学生作出简单反应,或者教师代之回答,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不能达到。其次,所设计的问题要“精”。那些靠理解、记忆类问题,除去涉及为高认知水平问题做铺垫的记忆知识外,大多数可略去不问。前不久,学校让我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螳螂捕蝉。上网收集资料时,看到薛法根老师几年前教螳螂捕蝉时的课堂实录,整节课,薛老师只提了一个半问题。一个问题是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又熟读课文后,薛老师问:故事

4、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显然,这个问题需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方能解决。请看学生的交流情况: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生: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师:(接话)国破家亡啊!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觉得吴王还是一个明君。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众笑)接下去就是那半个问题,为什么说是半个问题呢,因为是薛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质疑,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也

5、不算容易,但都指向吴王,薛老师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引学生走进少年的世界,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挑战、发展学生的智慧。请看实录:师: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生: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生: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师: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和最后两段话,你就会明白的。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只读书,没问题,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当中暴露的一大问题。矫枉难免过正,凡事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有告诫,“

6、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二、要耐心等候学生的回答课堂上,有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这时候,老师要适当延长等候的时间,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延长侯答时间不仅对学生有帮助,而且对教师亦有助益。一方面,教师可利用侯答时间与学生进行非言语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可更好地观察学生地反应,判断提问的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提问行为,使其更完善。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马上作出回答,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这个现象更为严重。究其原因,恐怕是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为了在40分钟

7、内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也曾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过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课堂实录。新课开始,孙老师说哲学家就跟科学家、文学家一样,都是些了不起的学者、大学者,毛主席教诲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取得高于常人的成就,跟他们的谦虚好学也是密不可分的。就像爱因斯坦并不认为自己伟大一样,这些名家的会标榜自己是哲学家、科学家或文学家吗?但是苏格拉底却总是自称自己是哲学家,你们是不是觉得他有点儿狂妄?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如果你们能够潜心地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对话”,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接着学生仔细默读课文,边读书边圈画,有时动笔写一写批注。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读书、思

8、考。因为老师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所以接下来的交流精彩分呈。三、把握提问的时机由于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对此,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课堂问答行为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做出灵活反应,也就是说,教师应具有较好的理答策略,如在肯定或否定学生回答的同时,更要给予表扬、或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或及时追问另一个问题,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弄清疑难。比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

9、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支老师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 短短的五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

10、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动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策略性,在确定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的前提下提出能指导学生探究、解释和精细加工的问题,而且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提问性支持,提问后稍做适宜的停顿,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并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同时注意慎用奖励,尽可能地调动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才能真正由传统的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对学生的“导”,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