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参考word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660057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5.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参考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参考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参考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参考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参考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参考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参考word(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2011年12月推荐精选一、工程项目基本情况工程概况:深圳建科大楼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定位为本土、低耗、可推广的绿色办公大楼。工程总投资为7055万元,用地面积3000m2,容积率为4,覆盖率为38.5%,总建筑面积18170m2,建筑高度57.9 m。建筑主体层数为地上12层,建筑面积13886.19m2,地下2层,建筑面积约4283.57 m2。工程于2006年11月动工建设, 2009年3月31日竣工,自2009年4月开始投入使用。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系统集成单位、技术咨询单位和使用单位均为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符合国

2、家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规定,以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无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和隐患。工程从设计、建造到运营均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地的气候特征、周围场地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采用本土、低耗的绿色建筑技术,包括节能技术、节水技术、节材技术、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等。实际运行节能率64%,非传统水源利用率49%,年节约运行费用约122万元。工程不仅是使用单位的办公实验场所,还是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实验基地,建筑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展示基地,全国绿色建筑科普教育基地。向社会各界开放展示绿色建筑技术,宣传绿色建筑理念。自投入使用以来,举行了近20次培训,面向全社会

3、成功举办建科大讲堂5次,培训总人数超过1500人次。接受各个地区的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学生和普通市民的参观交流超过11000人次。推荐精选工程获奖情况:省部级奖励和称号:(1)2009年3月,通过国家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验收,并获得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三星级的称号;(2)2009年7月,作为国家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国家财政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验收;(3)2009年12月,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评价标识(证书编号NO.PD31903);(4)2010年4月,获2010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公共建筑节能最佳实践奖(5)2010年6月,全国首个通

4、过“百项绿色建筑与百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即“双百工程”)的验收;(6)2010年7月,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双百工程”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证书(7)2010年7月,荣获第二届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8)2011年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运营阶段绿色建筑三星级评价标识。国际奖励和称号:(1)2010年3月,荣获美国第三届好设计创造好效益“最佳绿色建筑奖”;(2)2010年3月,获得第三届“好设计创造好效益”中国奖(3)2010年11月,荣获“香港环保建筑大奖新建建筑优异奖”。(4)2011年3月获FuturArc 2011年度未来建筑绿色领导力奖(商业建筑类

5、)其它奖励:2007年11月,获得深圳市第一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2009年9月,获得第三届百年建筑优秀作品2010年7月,获第二届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2010年12月,获深圳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一等奖2011年2月,获2011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2011年8月,获2010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办公楼、学校类一等奖推荐精选2011年12月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公建类部优一等奖 推荐精选二、创新性及推广应用价值技术集成度1.1 技术选择与集成首先,基于气候和场地具体环境,通过建筑体型和布局设计,创造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隔音降噪和生态共享的先决条件。其次

6、,基于建筑体型和布局,通过集成选用与气候相宜的本土化、低成本技术,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隔热遮阳和生态共享,提供适宜自然环境下的使用条件。最后,集成应用被动式和主动式技术,保障极端自然环境下的使用条件。(1)基于气候和场地条件的建筑体型与布局设计基于深圳夏热冬暖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和实测的场地地形、声光热环境和空气品质情况,以集成提供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隔声降噪和生态补偿条件为目标,进行建筑体型和布局设计。1)“凹”字体型设计与自然通风和采光通过风环境和光环境仿真对比分析,建筑体型采用“凹”字型。凹口面向夏季主导风向,背向冬季主导风向,同时合理控制开间和进深,为自然通风和采光创造基本条件。同时,

7、前后两个空间稍微错开,进一步增强夏季通风能力。图2.1“凹”字体型与通风采光2)垂直布局设计与交通组织和环境品质结合功能区使用性质及其对环境的互动需求进行垂直布局设计,以获得合理的交通组织和适宜的环境品质。中低层主要布置为交流互动空间以便于交通组织,中高层主要布置为办公空间,以获得良好的风、光、声、热环境和景观视野,充分利用和分享外部自然环境,增大人与自然接触面。推荐精选图2.2 垂直功能布局图2.3 噪声模拟分析3)平面布局设计与隔热、采光和空气品质结合朝向和风向进行平面布局设计,以获得良好的采光、隔热效果及空气品质。大楼东侧及南侧日照好,同时处于上风向,布置为办公等主要使用空间;大楼西侧日

8、晒影响室内热舒适性,因此尽量布置为电梯间、楼梯间、洗手间等辅助空间,其中洗手间及吸烟区布置于下风向的西北侧。西侧的辅助房间对主要使用空间构成天然的“功能遮阳”。图2.4 建筑布局与朝向、场地风向4)架空绿化设计与城市自然通风和生态补偿为使大楼与周围环境协调及与社区共享,首层、六层、屋顶均设计为架空绿化层,最大限度对场地进行生态补偿。首层开放式接待大厅和架空人工湿地花园,实现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和对社区人文的关怀。架空设计不仅可营造花园式的良好环境,还可为城市自然通风提供廊道。推荐精选图2.5 架空绿化层设计5)开放式空间设计与空间高效利用结合“凹”字型布局和架空绿化层设计,设置开放式交流平台,灵

9、活用作会议、娱乐、休闲等功能,以最大限度利用建筑空间。图2.6 各层通风休闲(会议)平台(2)基于建筑体型和布局的本土化、低成本被动技术应用集成基于“凹”字体型和功能布局,集成选用与气候相宜的本土化、低成本技术,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遮阳隔热和生态补偿。1)自然通风技术突破传统开窗通风方式,建筑采用合理的开窗、开墙、格栅围护等开启方式,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适宜的开窗方式设计:根据室内外通风模拟分析,结合不同空间环境需求,选取合理的窗户形式、开窗面积和开启位置。推荐精选图2.7 适宜的开窗方式设计适宜的多开敞面设计:建筑大量采用多开敞面设计,如报告厅可开启外墙、消防楼梯间格栅围护和开放平台

10、等。报告厅可开启外墙可全部打开,可与西面开敞楼梯间形成良好的穿堂通风,也可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开启角度,获得所需的通风效果。当天气凉爽时可充分利用室外新风作自然冷源,当天气酷热或寒冷时可关小或关闭。图2.8 适宜的多开敞面设计图2.9 典型层通风流线示意图(报告厅、办公层)推荐精选2)自然采光技术“凹”字体型使建筑进深控制在合适的尺度,提高室内可利用自然采光区域比例之外,大楼还利用立面窗户形式设计、反光遮阳板、光导管和天井等措施增强自然采光效果。适宜的窗洞设计:对于实验和展示区等一般需要人工控制室内环境的功能区,采用较小窗墙比的深凹窗洞设计,有利于屏蔽外界日照和温差变化对室内的影响,降低空调能耗。

11、对于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办公空间,采用较大窗墙比的带形连续窗户设计,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图2.10 展示及实验空间深凹窗设计(左:整体视角,右:局部放大)图2.11 办公空间连续条形窗设计(左:外立面视角,右:室内视角)遮阳反光板+内遮阳设计:办公空间采用遮阳反光板+内遮阳设计,在适度降低临窗过高照度的同时,将多余的日光通过反光板和浅色顶棚反射向纵深区域。推荐精选图2.12 反光遮阳板实景(左:外立面视角,右:室内视角)光导管及采光井设计:利用适宜的被动技术将自然采光延伸到地下室,设置光导管和玻璃采光井(顶)。图2.13 地下空间自然采光3)立体遮阳隔热技术建筑布局构成“功能遮阳”、自保温复

12、合墙体“本体隔热”、节能玻璃 “自遮阳”、遮阳反光板在自然采光之余具有遮阳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绿化景观设计和太阳能利用技术,进一步进行立体遮阳隔热。屋顶绿化:屋面设置为免浇水屋顶花园,上方设有太阳能花架遮阳,光伏发电的同时具有遮阳隔热的作用。架空层绿化:建筑首层、中部和屋顶所设计的架空层均采用绿化措施,在最大程度实现生态补偿的同时,尽量改善周边热环境。垂直绿化:大楼每层均种植攀岩植物,包括:中部楼梯间采用垂直遮阳格栅,北侧楼梯间和平台组合种植垂吊的绿化。在改善大楼景观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遮阳隔热的作用。推荐精选图2.14 立体绿化遮阳隔热光电幕墙遮阳:针对夏季太阳西晒强烈的特点,在大楼的西立面

13、和部分南立面设置了光电幕墙,既可发电又可作为遮阳设施减少西晒辐射得热,提高西面房间热舒适度;幕墙背面聚集的多余热量利用通道的热压被抽向高空排放。光电板遮阳:大楼南侧设置光电板遮阳构件,在发电的同时,还起遮阳作用。图2.15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遮阳 (3)主动技术与被动技术的集成应用作为被动式技术的补充,集成采用高效的主动式技术。如自然通风与空调技术结合,自然采光与照明技术结合,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绿化景观与水处理结合等。1)面向时间空间使用特性、作为自然通风补充的空调技术利用自然通风等被动技术,在尽量将空调负荷减到最低、空调时间减到最短后,设置空调系统以满足天气酷热时的热舒适需求。空调系统

14、设计:摒弃惯用的集中式中央空调,根据房间使用功能和使用时间需求差异,划分空调分区并选用适宜的空调形式,实现按需开启、灵活调节。为空调系统的节能高效运行提供基础条件。空调系统运行控制:与自然通风密切结合,对室内外温湿度进行监测,优先采用自然通风降温,仅当自然通风无法独立承担室内热湿负荷时,才启动空调系统。推荐精选图2.16 湿地+水景水作空调冷却水图2.17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2)面向时间空间使用特性、作为自然采光补充的照明技术照明系统设计:根据各房间或空间室内布局设计、自然采光设计和使用特性,进行节能灯具类型、灯具排列方式和控制方式的选择和设计。照明系统控制:与自然采光密切结合,仅当自然采光无法

15、满足光照条件要求时,按需开启人工照明系统。图2.18 照明设计与自然采光相结合(左:原理图,右:实际采光效果)3)与建筑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避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简单拼凑,大楼采用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创新的高层太阳能热水解决方案。大楼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了集中-分散式系统用于满足员工洗浴间热水需求,以鼓励员工绿色交通出行。规模化太阳能光电集成利用。多点应用,大楼在屋面、西立面、南立面均结合功能需求设置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多类型应用,多种光伏系统分回路并用,以便于对比研究:单晶硅、多晶硅、 HIT光伏、透光型非晶硅光伏组件组成。推荐精选光伏发电与隔热遮阳集成应用。南面光伏板与遮阳反光板集成,屋顶光伏组件与花架集成,西面光伏幕墙与通风通道集成,发电同时起到遮阳隔热作用。图2.19 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