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九课赤壁赋.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461759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第九课赤壁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案]第九课赤壁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案]第九课赤壁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案]第九课赤壁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案]第九课赤壁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第九课赤壁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第九课赤壁赋.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 苏 轼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2、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3、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二)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文章。(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二、教学设计(一)教学重点1、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二)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型:多媒体(四)课时:三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由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 )2、作者与写作背景:(1)文体知

2、识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由此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从内容上看,骚之所以有别于诗,是因为骚没有诗那样纯正,而有诡异谲怪等类的内容。“赋”之所以有异于骚,是因为“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而骚则“长于言幽怨之情。”从形式上看,诗、骚、赋都是押韵的;诗以四言为主,骚以六言夹“兮”成七言为主;赋则字数不拘,但以四、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没有散文句。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

3、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赋”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原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文体;中间是“赋”的主体,后面有“乱”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概括。(2)作者: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唐宋八大家:韩、柳、藕、三苏、曾巩、王安石)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

4、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广东省惠阳县)、儋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他在总结自己一生时曾痛苦地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疾苦,办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

5、中也有所反映。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3)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

6、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堂”、“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3、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内容,为生字生词正音。属(zh) 窈窕(yo tio)斗(du) 凭(png)棹(zho)和(h) 愀(qio)扁(pin)藏(zng)藉(ji)缪(lio) 舳舻(zh l)酾(sh) 槊(shu)匏(po)挟(xi) 肴(yo)淆(xio)4、诵读课文.

7、(诵读提示)这篇课文是一篇辞赋,同学们要特别注重声韵美。第一段指导要点1.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2.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3.层次理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用虚实相济之法,先实后虚,虚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第二段指导要点1.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

8、”;第二组是“慕”“诉”“缕”“妇”。2.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枻”“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3.层次理路。“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第三段指导要点1.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2.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

9、计。3.层次理路。苏子问及承上启下语。“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这是主要的一问,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第四段指导要点1.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2.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3.层次理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

10、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第五段指导要点韵脚及句法前面已有说明,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后两句意味隽永,主客“自在”之态跃然纸上。5、作业:对照注释,梳理课文字词:(第二课时)1、导入语。2、复习上节课内容。3、梳通文章,理解大意。4、分析内容结构:(1)情感线索: 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 枫籍舟中东方既白(喜) 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 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2)结构层次: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

11、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

12、,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5、问题探究: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

13、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回顾探究2,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

14、语句,品味感受。6、艺术特点: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

15、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7、课文小结。8、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自读后赤壁赋附: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属”通“嘱”这时里指劝人饮酒。“冯”通“凭”乘。“缪”通“缭”盘绕。“籍”通“藉”狼藉,凌乱。(2)古今异义徘徊,古义指明月停留。今义多指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美人,古义指他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3)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