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 (2)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2144556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案例 (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案例 (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案例 (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案例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案例 (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激活“意外”,生成精彩陕西省安康市教研室 侯曙光 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应用。”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活动,也是一个师生、生生、文本之间思想互相碰撞的过程。思想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火花,有的是可以直接利用的生成资源,有的则需要教师智慧地引导,化解教师课堂的尴尬,激活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向着高效化迈进。下面的两则案例对老师们的教学也许会有所启迪。案例1一名姓李的语文教师执教邮票齿孔的故事(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距下课大约还有四分钟,李老师进行最后一个

2、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写生字时,出现了一点“意外”:师:“仍这个生字不好写,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文后面田字格里的这个字,注意左边的亻和右边的乃占的位置,特别是右边乃的每一笔都要认真观察,多练习才能写好这个字。”学生们很认真地观察书上的“仍”字,有的学生用手指在书上摹写。师:“老师在黑板上给同学写一遍。”老师刚把字写好,有的同学就开始举手了。生:“老师,你的这个字写得不好看。”教师愣了一下,马上说:“谢谢你的批评,请你指出老师这个字哪个地方没写好,便于老师改正。”生:“右边的乃字横折和一撇挨在一块儿了。”学生对老师写的字评价得很到位,的确,老师在范写“仍”字时乃的横折和一撇挨在一块儿,右边显得有些拥挤。

3、师:“那老师再写一遍。”老师按照学生提出的意见很认真地重新写了一遍这个字,比第一次写的好看多了。“老师,你这个字还有一个地方没写好。”一个小女生又对再次写的字品头论足。“好,那你说说哪个地方没写好。”老师的态度很温和,也很诚恳。“乃的一撇写得太长了。”“嗯,你看的真仔细,谢谢你。”老师接着说,“请同学们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里把这个字写一写,看谁能写得超过老师。”同学们赶紧打开书认真地写这个生字。课后,我们检查学生写的字,和平时相比,学生写得格外工整、美观。我想,李老师在备写字教学这个环节时,没有考虑到范写“仍”字有难度;更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会不给老师留情面,当着“外人”的面指出老师的不足。从这节

4、课上出现的“意外”,可以反映出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李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气氛很和谐、民主、平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否则,学生就不敢在有外人来听课的情况下指出老师的不足。何况,老师是在范写这个字,也没有让学生评价,但学生能毫无保留地大胆地品头论足,可见李老师平时的教学气氛是多么的民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习惯早已养成。二是,李老师能俯下身子和学生站在一起,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并立即在黑板上改正,这真正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有错就改,能者为师。当学生再次指出字的毛病时,老师巧妙引导,让学生练习写这个字,克服老师写这字的不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我们只要认真写,

5、也能超过老师!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有了成就感。最后从学生的写字作业来看,课堂上出现的这个 “意外”,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转化成了提高学生写字兴趣的催化剂。案例2陈老师执教蟋蟀的住宅(人教课标四年级下册),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当学生读到第七自然段时有一个男生对“扒土”一词“扒”的读音产生了分岐。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个字读b,这个字在二年级下册的教材里出现了,学生已经会认了,在本课要求学生会写这个字,应该说没有什么争议。但这个男生认为读p。陈老师没想到学生会在这个字上产生分岐,他沉思了几秒钟说:“你认为这个字读p,说说你的理由吧!”男生:“我查了字典,这个字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读

6、b有这些意思:(1) 刨,挖 (2) 攀援 (3) 拆除 (4) 脱掉(5) 剥去或除去的表层。读p有这几项意思:(1) 用手或用工具把东西聚拢或散开 (2) 煨烂或用微火炖 (3) 从别人身上摸窃财物(4) 方搔,抓 。第七段写的是蟋蟀具体怎样盖房子的: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可见蟋蟀是用前足把土散开,便于建房子。所以我认为扒在这里应该读p。”有的学生听男生这样一解释,也觉得应该读“p”。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的解释似乎有道理。这样吧,请同学再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仔细想想,分析一下到底该读什么音?” 同学们认真地默读课文。一会儿,有不少的孩子开始举

7、手了。 生1:“我认为读b,课文第二段说蟋蟀的洞穴不是利用现成的,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所以,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这句话里的扒土就是挖土的意思。” 生2:“我也觉得还是读b,课文最后一段说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说明蟋蟀是在挖土。” “你觉得应该读什么音符合课文的内容?”陈老师问有异议的男生。 “我听了同学的意见,又把这部分内容反复读了几遍,我想读b准确些,蟋蟀不光用前足挖土,还用前足搬土,先挖土,把土挖松,再搬土。” “你分析得很对,扒字在这里既有挖的意思,也有搬的意思。但主要的意思是挖、刨,所以应该读b。我国的文字真有趣,同一个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相

8、差很大,同学们学习课文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同时,还要像这位男同学一样,敢于质疑,善于解疑。”上面的案例中,男学生把一个学过的生字读错,究其本质,并不是不认识这个字,相反,该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扒”这个字有两种读音,误读也是学生思维的产物。陈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学生误读后面隐藏的真实信息,老师不是简单地更正学生的读音,而是很智慧地处理:“你认为这个字读p,说说你的理由吧!”这样提问很妙,老师明明知道学生读错了,可还让学生说理由,一方面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说,找出学生错误的根源,这是很重要的。在学生说完理由后,老师明白了,学生误读源于对文本的理解模糊。老师不动声色,让学生再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分析该读什么音。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相互交流汇报,误读的学生对“扒”这个字有了正确的理解。老师通过课堂上生成的小插曲,找到了学习本课的突破口,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误读中创造出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