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九章.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110823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九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学第九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学第九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九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九章.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1、 德育,是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2、 德育的意义有:(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 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3、 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或结果的质量标准。4、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5、 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时代特征

2、和学生品德实际。其中,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6、 中学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国家政治观,公民)、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等)、道德教育(社会公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第二节 德育过程1、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2、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3、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

3、德育过程的规律是:(1) 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是道德认识,是德育的基础。情,是道德情感,具有调节作用。意,是道德意志,是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行,是道德行为,是衡量人的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顺序进行。(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思想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最根

4、本的是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5、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进行的、内容不断深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1) 从学生的主观世界来讲,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磨练;(2) 从客观环境影响来讲,学生思想矛盾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决定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3) 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往中,各种道德品质都要在各个阶段螺旋式地反复培养。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1、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是:导向性原则;正面教育原

5、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2、 贯彻正面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 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3、 知行统一,是指要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 联系实际,讲清理论;(2)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3)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4、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尊重、信赖、爱护学

6、生;(2)要根据学生的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6、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加强教育的计划性。7、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

7、习班主任工作。其中,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8、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主要有:说服法(如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榜样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具有自觉性、愉悦性、暗示性、情景性的特点)、锻炼法、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惩罚、操行评定等)。第四节 德育模式1、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2、认知模式,是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美国的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强调

8、道德认知发展。基本思想是: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特征为:(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3、 体谅模式,是英国的彼得麦克费尔创立。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9、。基本思想是: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此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以一系列的人际与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特征为:(1)坚持性善论;(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4、 社会模仿模式,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基本思想是:不同意旧行为主义把人看成由环境消极被动决定的传统观,认为人与环境是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解释并作用于情境。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认为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强调榜样对品德的作用,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