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效教学构成要素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105131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有效教学构成要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有效教学构成要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有效教学构成要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有效教学构成要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有效教学构成要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有效教学构成要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有效教学构成要素一、科学简明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教学目标高、空、多,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二、适度适量的教学容量。教师要遵循教学原则和教育规律,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比如,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练习次数、时限的控制,哪些教材可以少讲精练,哪些内容可以机动处理等等,这些都要考虑周到,不能随心所欲、盲目施教,应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不过,学不厌。三、突出重点的训练定点。在教学中教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解、示范什么,要解决什么

2、问题,教师应心中有数。如果教师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想全面开花而不能,教学重点突不破,教学难点攻不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校条件及学生等情况,科学、切实、灵活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切忌“一刀切”、“大锅煮”,只注重理论,不考虑当前实际。实践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贴切,才能让学生有趣、有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五、充分展开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来源于教学过程。一节优质课,在组织教学、传知授技、学生练习、探讨交流等方面,教师既有“定向目标”,也应有“拓展思考”。教学各环节,教者应善于洞察学生而“伺机展开,深挖细掘,见好就收”,

3、做到“活而不乱”、“导而不烦”、“学而不厌”、“乐而不纵”六、恰到好处的教学时间有效。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都应预设。一般来说,主教材、教学重难点、学生练习占用的时间较多。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消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我们应该在有限的课堂内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小学品德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技术,十分迫切与必要。有效教学,就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活动,获得经验,提高认识。1、让教材融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其呈现形态,

4、而非讲授。而这些活动大都围绕着儿童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生活是儿童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也是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中设计到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但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是看作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因此,一定要使教材生动起来,努力再现儿童的真实生活或贴近儿童的生活,做到活动形式和主题内容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学习是为更好地生活服务的。我们可以开放品德课堂,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如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采访有关工厂,了解水电的用处。通过采访、调查,让生活中的“直接形象”

5、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印进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认识,触发情感体验。2、情境中体验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问题时常常按照固有的习惯思维和方法思考。这种思维定势不利于人的道德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在学生有了一定需要的动机时,根据学习内容巧妙地创设具有典型性、新颖性、探求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悬而未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怀疑,从怀疑中获取新知识,从疑难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争论、辩论等方式自主地提出

6、解决问题的设想。如教学不上当受骗一课,教师通过放一段录像创设多维互动的问题情境:小明轻信坏人的话被人贩子骗上车,现在他该怎么办才能逃脱坏人的魔掌?扣人心弦的设疑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结合课本充分思考、想象、探索,并创造性地运用道德知识来分析面临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学生为小明想出许多脱离危险的办法,使学生的学习由吸收道德知识储存再现知识,变为探索道德知识内化外化为道德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运用互动参与策略儿童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要多动手,多实践操作,而不是注入式,死记硬背。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是作为一个没有相互交流作答小组的一员,是绝不会

7、引起道德发展的。可见,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在积极参与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课堂教学不是让儿童静听、静观、静思,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应让学生由静态的分辨别人转变为动态的亲自参与体验。因此,思想品德的教学应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即活动性、参与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为此,教师要改进、活化教学方法,实施媒体情境教学法、自然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灵活多变地引导学生参与听、说、唱、演、游等各种活动。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对道德认识的体验,必须活化教学组织形式,在空间或时间上都应有一定的突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中身临其境,感知、实践,并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合作讨论;可组织学生到真实的情境现场进行教学。因此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