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01077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搭石》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搭石》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搭石》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搭石》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搭石》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搭石》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搭石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教室搭建搭石让学生走一走搭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画面体验,理解文本。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

2、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 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

3、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课件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生齐读,师板画搭石) 3、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4、“挽”是什么意思呢?(卷起来) 5、师引读: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

4、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脱鞋挽裤 6、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烦) 7、是啊,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8、(课件出示)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 9、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课件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三、围绕风景,自主寻

5、美。 1、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2、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要求,生默读、圈划)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1、师:我看到很多语句都被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2、学生汇报:(一)“摆搭石”句子(课件出示语段):“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学生齐读。这是上了点年岁的人摆搭石的画面。3、(课件将重点词语变红)“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肯”读重强调了什么呢?(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学

6、生读)4、多好的老人呀,当他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么想呢?5、多么淳朴善良的老人啊,他不仅这样地想着,还会这样做着,他是怎样做的?6、老人生怕搭石不稳,是反复地踏,从老人反复踩踏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奉献美或心灵美) (板书:奉献)7、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去读读,生齐读。8、是啊,上了点年岁的人为大家搭的这一块块奉献石让我们感受到了奉献美,你还找到了哪些美的画面?读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课件出示语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9、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这儿有几

7、个词语,谁能再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生读词10、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1)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2)指导朗读: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师:你们现在走在哪?生:搭石上。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生:有。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11、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没有人踩

8、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这就叫协调有序。是不是事先排练好的呢?(不是)是不是有人指挥呢?(不是)由此可见,这是人们之间的和谐美。(板书:和谐)12、听,他们正在和谐石上协调有序地走着,你听见什么声音了吗?(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你还看到了什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13、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C、形容姿态柔美)14、不错,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引导学生边想象边欣赏画面,课件出示)15、听你们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

9、、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请再读读这两个词语。(生读: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16、指导朗读。谁能通过朗读把大家带进画里呢?还有想读的吗?(指名读)17、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 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们看(课件将语段转换成小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8、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19、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20、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

10、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21、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22、课文里还有两幅走搭石的画面,你们找到了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读读相关语句,并说说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3、生汇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生读语段,课件出示)这是的画面,我感受到了24、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板书:谦让)女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女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25、生汇报:“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

11、事。”(课件出示语段)26、两个学生上台扮演老人和年轻人表演走搭石的情景,其他学生采访表演者。27、看了你们的表演,听了你们的采访,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课件出示)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28、透过这个“伏”字,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看出了什么?(课件出示并板书:尊老、敬老)29、他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生齐说)30、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风景美心灵更美,这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12、。31、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32、读到这,你觉得搭石还是普通的的搭石吗?是什么?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自然段)3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34、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走搭石,这是乡亲们每天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笔下,平凡之中却显现出不平凡的美。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平凡的事物是美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出课堂,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 执教:袁 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