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依据”破解高考演绎型材料分析题.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999934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个“依据”破解高考演绎型材料分析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个“依据”破解高考演绎型材料分析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个“依据”破解高考演绎型材料分析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个“依据”破解高考演绎型材料分析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个“依据”破解高考演绎型材料分析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个“依据”破解高考演绎型材料分析题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视,依托情境材料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演绎型材料分析题在历年新课标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学生不会寻找答题依据,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导致失分现象严重,如何才能突破瓶颈提高演绎型材料分析题的得分率?笔者从题型、设问、材料、观点四个方面寻找依据,采用合理归纳与科学演绎相结合的方法破解演绎型材料分析题。在此呈现,供业内同行交流,并请批评指正。关键词:依据 特征 题型 设问 材料 观点 归纳 演绎 破解 材料分析题演绎型材料分析题就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

2、一种材料分析题。在历年新课标卷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见表),由于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等综合思维能力不强、归纳演绎水平不高、答题缺少依据,经常会出现答非所问、张冠李戴、东拉西扯、堆砌观点、重复啰唆、思维混乱、层次不清的失分现象。新课标地区试卷设问北京文综38(2)你认为地铁票价应怎样调整?课标I38(2)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浙江文综40(3)阐述公民在“五水共治”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四川文综13(3)说明G省是怎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北京文综38(1)说明地铁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新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山东文综42(2)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山东文综42

3、(1)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浙江文综41(1)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北京文综40(3)川渝地区应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表2014年新课标地区部分演绎型材料分析题汇编如何才能突破瓶颈应对演绎型材料分析题?笔者试以2014年高考浙江文综第41题第(1)小问为例,深入分析试题特点研究解题策略。试题如下: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

4、。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10分)一依据特征明辨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因此,只有依据试题特征明辨试题类型才能准确作答。演绎型材料分析题一般由设问、情境材料、答案三部分构成,设问规定了试题的各项要求,情境材料是设问的载体,承载着设问规定范围内的生活信息,而答案则是在情境

5、材料范围内对设问中现实问题的合理解释。从设问的角度来看,演绎型材料分析题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怎样看”、“怎样做”、“如何体现”等词语。从情境材料看,演绎型材料分析题的情境材料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具备过程、关系、行为、变化、态度等信息的完整立意,且材料的内涵丰富,层次清晰。所以解题之前通过设问及情境材料明辨试题是否具有演绎型材料分析题的特征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本题的设问角度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情境材料内涵丰富,层次清晰,共六句话分为三个大层次,第一句话“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本题材料的主要意旨,也是本题材料的总述。第二句话是本题材料的第一层意思表达,概括了中华美食“博大”

6、的表现。第三句话是和本题设问有密切联系的第二层意思表达,描述了中华美食创造过程的“精深”表现。最后三句话是本题材料的第三层意思表达,表达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整段材料总分结合、主次兼顾、环环相扣精妙地说明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特点。很显然,无论是设问角度还是情境材料都符合演绎型材料分析题的特征。二依据设问寻找信息 演绎型材料分析题答案组织过程中原理使用的是否准确全面,主体选择的是否正确,题型或角度判断的是否科学,问题回答的是否紧扣题意都必须依据设问。设问就是要求考生解决的问题,它规定了作答的各项要求。一般包括知识范围、主体、角度、现实问题四部分。知识范围一般有明确的理论指向,而且具有宏观(整

7、本模块教材或某个单元)、中观(某课知识、某框题知识)、微观(某一目的知识、某个具体知识点)三种维度的特点,本题“意识能动作用”属于中观设问,即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二框,本框由三目构成“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前两目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三目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论要求。设问中的主体有许多种类,常出现的有人、物、过程、事件、组织等,正确把握设问主体是考生获取情境材料中有效信息的重要前提,也是考生科学组织答案的出发点。本题的设问主体应该是“美食的创造过程”,由此可以判断情境材料中第三句话“各地美食创造的过程”才是有效信息的来源。每种材料分析题都

8、有设问角度,但是演绎型材料分析题的设问角度是该种题型的最显著标志,它在用词上具有明显的演绎要求,一般表现为“怎样看”、“怎样做”、“如何体现”等,解读本题的设问角度“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属于演绎型“怎么办”。现实问题就是设问的对象,就是要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的具体问题。本题设置的是让考生分析说明“美食的创造过程是如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综上所述,考生组织答案时用什么原理、解答什么问题、如何解答都必须依据设问去获取重要信息来源。三依据材料归纳观点情境材料是为设问服务的,对设问起限制作用,规定着答题的内容、范围、方向。只有依据材料归纳观点才能正确地调动并运用知识为答案的生成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9、因此考生在作答演绎型材料分析题前,首先需要按照设问中的各项要求,依据给定的情境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归纳出所蕴含的各个观点,即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才能有效、准确地演绎生活情境。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依据材料归纳观点呢?需要考生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相结合的方法,将复杂的材料分解成简单的各个要素,然后排除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抽出主要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并将其组合起来形成观点。本题依据情境材料中“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不难归纳出“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依据“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

10、腌、或酿,精制而成”这点可以归纳出美食的“选材”、“配料”、“烹制”过程不仅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有创造性的认识世界活动,而且也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观点。四 依据观点演绎材料理论观点是试题要考察的知识目标。演绎过程是试题考查的能力目标,即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所谓演绎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演绎的基本形式是三段论式,包括: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或一般性假设)、小前提(关于所研究的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的判断,小前提应与大前提有关)、结论(从一般已知的原理或假设推出的,对于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作出的新判断)。本题依据材料归纳出“意识能动作

11、用”的三个观点演绎美食的创造过程。观点1大前提: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小前提:美食的“选材”、“配料”、“烹制”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有创造性的活动;结论:美食的创造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有创造性的活动,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观点2大前提: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小前提:美食的创造活动是在意识指导下的人类实践活动;结论:美食的创造活动是在意识指导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观点3大前提: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小前提:各地美食多

12、就地取材,应时而作,从实际出发,尊重了客观规律;结论:美食的创造过程正确的发挥了意识能动作用。演绎型材料分析题破解的关键在于演绎环节,这一环节也是组织答案的最终环节。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完整地通过演绎,由一般理论推出个别结论?需要考生注意以下几点:(1)科学性:原理、观点的表述科学,层次清晰,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不照搬照抄教材;对情境材料的演绎水到渠成,不生搬硬套,不断章取义。(2)综合性:演绎型材料分析题重点在演绎,演绎时要将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依据观点演绎生活情境的前提是依据情境材料归纳出观点,然后运用“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顺理成章”组织答案,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有归纳有演绎,体现

13、综合的思维方法。(3)逻辑性:演绎式推理本身就蕴含逻辑的思维,依据材料归纳观点时要注重理论的逻辑性,依据观点演绎材料时要注重生活的逻辑性,整个解题的策略都是有“依”可寻的,符合认知的逻辑性。(4)发散性: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发散思维是破解演绎型材料分析题的重要能力要求,只有具备发散思维能力才能从内涵丰富的材料中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观点,也才能运用普遍性的观点完整的演绎生活情境。(5)生成性:答案的组织并不是机械地默写原理加抄袭材料,而是在寻找依据的基础上,遵循思维及生活的逻辑性,采用合理的归纳和科学的推理方法逐层归纳演绎,步步生成有效且严谨的答案。深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政治演绎型材料分析题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答案的生成也不再是简单地堆砌观点、生搬硬套,在答题训练中除了要夯实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加强学科思维能力和答案建构能力的训练。无论是获取、解读信息,还是调动、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时都必须“据理依情”,从题目的实际出发明辨题型、寻找信息、合理归纳、科学演绎,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