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重点经典资料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1989941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重点经典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染病重点经典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染病重点经典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染病重点经典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染病重点经典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重点经典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重点经典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传染病重点一、 总论: (一) 感染与免疫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 染性感染性疾病。感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重叠感

2、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感染普: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应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普):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

3、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4. 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5.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

4、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 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三).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1 侵袭力 2 毒力 3 数量 4 变异性外毒素内毒素来源毒性化学成分理化性质抗原性由革兰氏阳性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毒性强,对组织细胞有特异的选择性毒性作用,能引起特异的综合症状蛋白物质不耐热,不稳定,紫外线、氧化剂能使之破坏,重金属盐类、酸等使其沉淀抗原性强,能治备类毒素,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

5、壁表面的结构成分,只有菌体死亡、溶解或崩解时才能释放毒性弱,毒性作用无特异性和选择性,能引起发热、血管舒缩机能紊乱、颗粒性白细胞增多,严重时导致内毒素性休克脂多糖耐热、稳定,用紫外线、氧化剂、重金属盐处理后毒性不变,能被酸水解,使其失去毒性抗原性弱,不能制备类毒素,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四)、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1) 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

6、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散发性发病: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流行:指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大流行:指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五)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潜伏期:检疫工作的依据前驱期:非特异性甚至缺失 症状明显期:存在顿挫型 恢复期: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及传染性 复发与再燃 后遗症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

7、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况。2、 常见热型: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驰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又称败血症热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致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于无热期反复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

8、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交替一次。常见于霍奇金病、回归热等。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肺炎及渗出性胸膜炎等。 (六)治疗与预防:病原治疗:奎宁、氯喹治疗疟疾;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甲硝唑治疗阿米巴;预防:一、管理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二、 肝炎部分:(一) 流行病学:甲肝 乙肝 丙肝 丁肝 戊肝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和 急慢性患者和病 急慢性患者和病 急慢性患者和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毒携带者 毒携带者 病毒携带者 亚临床感染者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母婴、血液体液、 同乙肝,但较局限 同乙肝,与其同

9、 同甲肝,粪便污染 性接触传播 输血及血制品等途径 时或重叠感染 水源引起暴发流行易感人群 抗HAV阴性者 抗HBs阴性者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 普遍易感 未感染者易感,成年 多为隐性感染 婴幼儿最危险 后无保护性免疫 多发生显性感染 可产生持久免疫 流行特征 有地区差异,与年 西南地区发病率 原慢性HBV感染者、晚 龄、性别、家族有关 较高 期妊娠感染HEV病死率高 (二) 发病机制:1、 甲型肝炎:HAV经口胃肠道血流(病毒血症)肝脏复制经胆汁排入肠道经粪便排出2、 乙型肝炎:HBV经皮肤黏膜血流肝脏(及其他器官)复制血流免疫系统(T/B淋巴细胞)细胞/体液免疫病毒清除3、 丙型肝炎:可能是

10、HCV直接致病作用4、 丁型肝炎:CD8+ T细胞攻击5、 戊型肝炎:HEV经口胃肠道血流(病毒血症)肝脏复制排入血液和胆汁经粪便排出(三) 病理特征:1、急性肝炎:肝脏肿大,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形成点、灶状坏死,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坏死区肝细胞再生,网状支架和胆小管结构正常。如有碎屑状坏死则极可能转为慢性。2、慢性肝炎:病理诊断主要按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G)和分期(S),如下: 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程度(S)级,汇管区及周围,小叶,期,纤维化程度0 ,无炎症,无炎症, 0 ,无1,汇管区炎症,变性及少数点、灶状坏死灶,1,汇管区、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2 ,轻度碎屑状坏死,

11、点灶状坏死或嗜酸性小体,2,汇管区纤维间隔形成、保留小叶3 ,中度碎屑状坏死,融合坏死或见桥接坏死,3,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4 ,中度碎屑状坏死,桥接坏死范围广,多小叶坏死,4,早期肝硬化3、重型肝炎病理表现:a.急性重型肝炎:坏死肝细胞占2/3 以上,肉眼观肝体积明显缩小,坏死区充满大量红细胞而呈红色,残余肝组织淤胆而呈黄绿色,故称红色或黄色肝萎缩。b.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亚大块坏死,面积小于1/2 。肝小叶周边可见肝细胞再生伴小胆管增生,肉眼见肝脏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结节。c.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的背景上出现亚大块或大块坏死,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4)肝炎肝硬化:活动性肝

12、硬化:肝硬化伴明显炎症,假小叶边界不清。静止性肝硬化:肝硬化结节内炎症轻,假小叶边界清楚。(5)其他:慢性无症状携带者;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内胆栓+肝细胞内胆色素潴留+急性肝炎(四) 重型肝炎临床表现:(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2周内出现肝功衰竭,严重消化道症状,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肝性脑病度以上,黄疸急剧加深,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活动度PTA40%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肝衰,极度乏力,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水征(+),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每天上升17.1u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

13、肝性脑病度以上,有明显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活动度PTA40%,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但有以下发病基础:a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b慢性HBV携带病史 c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影像学改变及生化检测改变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 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较深,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PTA60% ,r-GT,ALP,TBA(总胆汁酸),CHO(胆固醇)等升高。肝炎肝硬化

14、:根据肝炎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前者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和门脉高压征表现,后者则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五) 实验室检查:1、血清酶测定 ALT: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AST:存在于线粒体中,意义与ALT相同。ALP:肝外梗阻性黄疸、淤胆型肝炎患者及儿童可明显升高。r-GT:肝炎活动期时可升高,肝癌患者或胆管阻塞、药物性肝炎等患者中可显著升高。CHE:提示肝脏储备能力,肝功能有明显损害时可下降。2、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1)甲型肝炎:抗-HAV IgM:早期诊断HA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阳性提示存在HAV现症感染。抗-HAV IgG: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2)乙型肝炎: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表明存在现症HBV感染。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HBeAg持续阳性表明存在HBV活动性复制,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