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分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1981779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分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二十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践证明,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根底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及相关宏观政策措施,解决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以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根本平衡和人民币币值的根本稳定。这些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历史经历,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开展、保持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一、19931996年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度从紧1988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与上年相比,零售商品价格上升了18.5%,居民消费价格上升了18.8%。全国各地发生了抢购商品潮。于是中国政府从1988年的第四季度

2、起实行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手段紧缩投资和货币投放,结果使得价格的上升速度迅速下降。1990年零售商品价格降到只比上年上升2.1%,居民消费价格上升3.1%。严厉的紧缩也引起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迅速下滑,1989年和1990年GDP分别只增长了4.1%和3.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慢的增长率。为了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随即放松。从1991年开场经济又加快增长。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号召加快改革和开展。“南方谈话推动了新的改革热潮,也促进了经济的上升势头,在全国上下掀起了新的开展热潮。在1992年国民经济新一轮高涨中,地方、部门、企业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但中央政府的领导

3、部门对于推进改革显得消极被动,没有采取措施来推进财政、金融、国有企业等改革长期落后的部门。同时,采取了扩*性货币政策来刺激增长。各地把注意力放到了划开发区、铺根本建立摊子等方面,很快掀起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债券热、股票热、期货热等经济气泡,经济迅速到达过热状态。由此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轮通货膨胀开场攀升,并且在到达高位后长时间居高不下。到1993年上半年,由于投资急剧膨胀,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迅猛增加,各地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结果导致了比1988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8%,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3.2%,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4.7%。对新一轮通货膨胀的争论持续了将近

4、一年的时间,待到1993年春季,通货膨胀的危险已经十清楚显。1993年6月,中国政府决定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保证持续增长的势头不致中断。一是一系列应急措施。1993年6月,宣布了稳定经济的“十六点方案,包括金融、财政和投资等几个方面。这一方案的实施,使过热的倾向得到缓解。二是根本性措施。在这次调整中,中共中央认识到克制经济失衡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中,最重要的突破是:第一,明确提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的改革战略,不只在边缘地带进攻,而且要在国有部门打攻坚战,要求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

5、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第二,为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企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重要方面的改革拟定了方案,绘制了蓝图。从1994年开场,中国政府在上述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由此,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的新阶段。从1993年7月起,政府又一次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具体包括: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动,基建工程要经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审批;提高利率,实行保值储蓄;不仅控制资金的供给总量,而且控制资金的流动,严禁资金流向房地产,实行由中央直接将资金贷给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甚至连银行间的正常拆借也一度停顿。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到1996年底,过热的经济

6、和金融运行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治理,持续三年之久的高通货膨胀大幅度回落,1997年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一次“软着陆。经过4年多的紧缩,从1995年起价格逐年回落,与1996年相比,1997年商品零售价格只上升0.8%,居民消费价格只上升2.8%,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逐步下降,1997年GDP的增长率由1993年的13.5%降到8.8%。总之,实行了4年半之久的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消除了突出的金融风险,解决了投资膨胀问题,保持了社会稳定。总的看来,经济的状态仍然良好,但已经潜伏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出现了通货紧缩,有些现象已经逐渐显露出来。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涉及全球经济开

7、展,又加剧了这些困难和问题。其实,通货紧缩是较长时间实行紧缩政策的结果。当时实行财政金融“双紧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经历缺乏的问题,主要是“紧缩力度过猛,时间过长,以至于把通货膨胀转化成了通货紧缩。从1993年下半年开场的整顿金融秩序,连续4年实行宏观经济“双紧政策,所以从1996年开场出现市场需求疲软,到1997年3月,物价开场回落,GDP开场下滑。至此,中国经济已从通货膨胀转化为通货紧缩。从1997年10月起,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出现了负增长实际上,在此之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等已经出现负增长,1998年上半年,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为-2.1%,通货紧缩越来越明显;大量企业

8、开工缺乏,企业大面积亏损,1997年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占25.6%,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增加5.68%,国有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就占39.2%,;市场销售不旺,产品库存增加,1997年工业产品的销售率下降,GDP中存货增加额为2866亿元,占3.75%;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放慢,1997年仅增长10.1%1996年为14.8%;货币供给的增长放慢,M0、M1和M2的增长率,1997年为15.6%、16.5%和17.1%1996年为11.6%、18.9%和25.3%。经济数据说明,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有效需求缺乏。总而言之,在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下,从1992年开场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19921

9、994年GDP增长速度分别到达14.2%、13.5%和12.6%。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到13.2%1993年、21.7%1994年和14.8%1995年。1993年下半年开场,一直到1996年,国家针对房地产和开发区热、金融秩序混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并引发通货膨胀等问题,采取了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并随后在宏观经济领域进展了多项改革,使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过高的物价涨幅逐步回落,1996年降为6.1%,1997年降为0.8%。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回落,19951997年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0.5%、9.6%和8.8%,没有出现大起之后的大落,实现了经

10、济“软着陆。“软着陆的主要经历是:1控制投资需求与加强农业、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2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相结合。3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二、19982002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有限度扩*针对通货紧缩、有效需求缺乏等情况,政府从1998年对宏观经济政策又进展了调整,由以往的紧缩政策转变为扩*的政策,即由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向积极有限度扩*和积极扩大内需。但由于对当时经济形势的认识不同,1998年上半年政策的调整力度缺乏。根据年初制定的方案,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仅为10%。1998年第一季度贷款净额仅350亿元,比1996年第一季度的980亿元因1

11、997年的统计口径不同,故与1996年相比减少约2/3。与1997年同期相比,1998年1月GDP的增长率为7.2%,2月降到6.8%。出口形势更为严峻,1998年方案出口增加10%,这说明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缺乏,实际第一季度增长13.2%,但第二季度降到3.3%,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减弱。1998年夏季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为治理国内的内需缺乏、通货紧缩,应对国外的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自1998年10月开场,中国连续几年对国民经济实施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旋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俗称扩大内需政策。具体包括如下措施:(一) 实行扩*性的财政政策1998年初确定的中央预算仍不是扩*性的,预算赤

12、字减少100亿元。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为了制止并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政府实施了扩*性的财政政策,调整了预算,以扩大国内需求。1998年8月向商业银行增加发行1080亿元特种国债,将大量沉淀于银行的存款转化为投资,投资于根底设施建立,并增发80亿元人民币的外债。中央财政赤字到达960亿元,比年初预算赤字460亿元增加500亿元增发的1080亿元国债中,当年只使用500亿元,故预算赤字只增加了500亿元,另有580亿元1999年转贷给地方政府用于根底设施建立,未计入中央财政预算赤字。实施扩*性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起了一些作用,对调整经济构造也有作用。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场加快,1998年第三季度

13、GDP增长7.6%,比第二季度快0.8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增长9%。1998年全年GDP增长7.8%,接近8%的预定目标。但是,由于是在下半年才加强实施这项政策的力度,所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1999年才充分显露出来。1998年投资的增长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投入实现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增长19.5%,说明民间的投资增长很慢。为了使经济开场加快增长的势头得以保持下去,在民间投资和消费还未启动的情况下,1999年必须继续实施扩*性的财政政策,而且还要靠政策的投资。结果,1999年经济增长率为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中央财政支出增加946亿元,中央财政

14、赤字达1503亿元。显然,这种扩*性的财政政策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实行下去,否则同样可引发通货膨胀。为了减轻财政负担,防止今后通货膨胀再起,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民间增加投资。在实施扩*性的财政政策中,除了增加出口退税外,政府并没有在减少税收方面采取更多措施。但为了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开场着手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政府性的基金和收费。连续几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的经济、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分析,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分别拉动国民经济增长1.5、2、1.7、1.8和2个百分点,使当年的GDP增长分别到达7.8%、7

15、.1%、8%、7.3%和8%。按这个比例计算,19982001年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在GDP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20%、28%、21%、25%。事实证明,自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们坚持用开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一次尝试。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的:“中国用自己的方法比其他任何一个开展中国家都更好地渡过了全球金融危机它的增长仍然接近8%这主要是由于采取了标准的宏观经济政策,即通过公共投资方案来刺激经济。但是,我们在肯定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正面效应的同时,不能不看到,中国连续几年来的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同样是明显的。由于单向片面

16、地强调需求调控一方,而无视了供给调控另一方,仅仅在“市场需求宏观需求管理这个圈子内寻找对策,未能将需求刺激与供给推动较好地结合起来对市场进展调控,故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应与预期结果至今仍有差距。概括起来,中国连续几年来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实践的悖论,主要表现在通货紧缩的压力并未根本解除、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并未根本性改变、民间投资启动效应至今仍不明显、不可无视的国债风险及公共投资的腐败等方面。(二)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从松在货币政策方面,政府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政策和措施:1增加贷款和货币供给量。1998年为配合财政增发1000亿元特种国债,银行相应地增加1000亿元贷款与其配套,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6.7%。中央银行运用再贷款等手段,增加货币供给。1998年底M0比上年增长10.1%,M1和M2则分别增长11.9%和15.3%,仍比1997年慢,但比1998年上半年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