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178207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文档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比照阅读一、读甲乙两文,完成以下各题甲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XX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X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精品文档15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1有仙那么名名: 2斯是陋室斯:3谈笑有鸿儒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案牍:16 翻译以下句子。4 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2、帘青。译文:2或曰:“陋,如之何?译文:17【甲】【乙】 两段文字中 “何陋之有 的根本原因分别是“和“。用原文语句填空2 分18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 “君子 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4 分答:15. 5 分 1知名,有名 2这 3博学的人 4官府文书16.(1) 2 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帘中,使室内染上青色。(2) 2 分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 不开化 , 怎么能住呢 ?17. 3 分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18. 3 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二、读甲乙两文,完成以下各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3、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 ?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为 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有囚法 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 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 ?周敦颐传? ,有删改 )【注释】主簿:官名。法:按照法律。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

4、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3. 解释以下加点字。共2 分,每题1 分1陶后鲜 有闻鲜:2为 分宁主簿为: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共4分,每题2 分( 1出淤泥而不染翻译:( 2逵悟,囚得免翻译:5文章往往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而作者的做法有时也能印证他的思想。【甲】文中周敦颐通过描写莲的“外直,赞美君子的 特点;【乙】文中周敦颐与王逵争辩后“ 的做法,也印证了他的这种追求。第一空用自己的话答复,第二空用原文答复,2分3答案: 1少2担任评分标准:共2 分。每题1 分,意思对即可。4答案: 1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评分标准:共4 分。每

5、题2 分,关键词、句式翻译有误扣1 分,扣完为止。5答案:正直委手版归,将弃官去评分标准:共2 分。每空 1 分,第一空意思对即可,第二空有关键词即可。6以下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C)(2 分 )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7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4 分 )(1)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 分 )_ 可以在远处欣赏却不可以靠近去玩弄它啊。(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 分 )_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_8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6、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远益清;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的词语是“可亵玩焉。 _。 (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3分 )9以下对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3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_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分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比照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三、读诗文,完成以下各题【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

7、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土遥, 何日去。 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乙】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敦颐?爱莲说?)【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那么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那么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那么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8、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13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2 分 )(1) 侵晓 窥檐语 ()(2)得意者甚蕃 ()(3) 芙蕖那么不然 ()(4)自夏徂 秋 ()14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2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濯清涟而不妖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15【乙】 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以下表达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周分 )(2分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

9、,可以远播各地。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16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2) 此那么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译文:17【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思念故土的情感。【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 阐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丙】段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 分)13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1) ( 临近拂晓 )(2) ( 多 )(3) ( 这样 )(4) ( 往,到 ) 14 (D)15 (B)16译文:我那么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 污秽 ) 。译文:这对于花来说是( 它

10、) 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17【甲】思念故土【乙】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丙】喜爱、赞美的情感。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4分【甲】XX南一寺XX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

11、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河间 有游僧 ,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那么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那么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 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河间:地名。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研:研磨。13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

12、分) 1阅 十余岁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3佛作引 手取物状 4以一铜佛置 案上14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闻之笑曰B.以我酌油知之C.其反激之 力D.举国信之15. 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 1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16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 分 )【甲】文:【乙】文:13. 1经过,经历 2事物的道理、规律 3伸 4放 评分:共 4分。14. C 评分:共 2分。15. 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评分:共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