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74511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纲要以中央、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以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为引领,以“一三四八”发展战略为基础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一章 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全面小康“十一五”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一三四八”发展战略,围绕“全国十强、基本小康、文化基地”三大目标建设

2、,全面实施借力发展,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补课赶超,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面对“十二五”重要发展时期,全县必须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我县在省委、省政府的特殊帮扶下,开创了争取外部支持程度最高、经济综合实力上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干事创业氛围最浓厚的发展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培育明显突破。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6.6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2.24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我县跻身前13强。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6.

3、5 : 38.2 : 45.3。高效生态农业突破性发展。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茶叶、毛竹、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启动规划建设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获“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殊荣。工业经济发展平台逐步形成。实施景宁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快速启动丽景民族工业园建设,开创异地发展工业经济新模式,全面推进城北110工业区块、王金垟复合产业区块和东坑等乡镇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水电业、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等生态工业加快发展。以风情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加快发展。2010年共接待游客17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6亿元。启动环敕木山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西汇民族风情度假村前期,成

4、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获得“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殊荣。基础设施快速推进,城乡统筹日趋协调。城乡建设投资不断加大,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9%,完成外舍防护一期、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人民南路延伸、人民北路拓宽、复兴西路立面改造及城乡社区办公场所建设等工程,新建正达阳光城、石印山住宅小区,实施城南旧城拆迁改造、鹤溪中路立面改造。交通水利条件不断改善。龙丽温高速公路云景段工程开工建设,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完成景青公路复建、农村康庄工程,加快建设新农村公路,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

5、率97%,路面硬化率92%。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强塘固房等工程,解决和改善9.9万人饮用水困难问题。能源电网加快建设。全面推进大均电站项目前期,完成220kV鹤溪输变电工程、九龙及渤海等乡镇配电网工程。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出台实施中心镇、中心村培育意见,整治村庄169个,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7845户,五年完成农民异地转移2724户10714人。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7901元和6202元。低收入农户增收步伐加快。全县10923户30735位低收入农户收入超过2500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稳步提升。

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地方财政用于社会事业领域支出明显增加。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县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达1150万元,带动茶叶等优势传统产业提升和畲族文化传承,专利授权达108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富有成效。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完成城北中学扩建、职业高中和实验一小迁建、景宁中学、民族中学、民族小学、实验幼儿园新建工程,启动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教育资源整合基本到位,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文化基地加快创建。编制实施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制定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积极创建文化先进县,开通县城数字电视,完成广播电视“村村响、村村通”工程,建成畲族文化

7、中心,形成民族特色村7个、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3个,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成为省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廊桥之乡和全省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县之一。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乡镇卫生院转型,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卫生监督所,完成县医院住院楼改造,启动县医院创建二甲工作,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取得新成就。社会保障面覆盖城乡。社会救助扎实开展,老龄事业得到更多关注,城乡老年福利设施加快建设,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残疾人受到重视,妇女儿童权益得到保障。滩坑移民基

8、本完成,库区经济稳步发展。广大移民干部发挥“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真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滩坑精神,如期移民2万余人,其中县内安置5000多人,建成鹤溪、浮丘、三石等移民安置点,基本完成梅坑、九龙、王金垟等移民安置点建设。大力开展移民帮扶工作,库区移民基本实现“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发展目标。完成库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基本完成渤海与九龙乡镇复建,库区交通、水利、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复建项目相继完成,库区面貌明显改善。组建北海库区开发管理处,出台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意见,编制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库区人口、产业加快集聚发展。生态建设持续推进,环境优势日益显现。完成省级生态县创建

9、,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7个,获得“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全面开展“811”环境保护工程、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启动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九龙地质公园建设,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达到129.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77.9%,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至2009年底,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和单位GDP综合能耗分别降低至697.7吨、2007.5吨和0.43吨标煤万元,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7.22%。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经济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组建国资、交通、城市发展、旅游发展和丽景民族工业园投资公司,完成10家国有企业

10、、事业单位改制工作。规范资源要素市场健康发展,全面开展治城、治砂、治矿、治水等专项整治,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水电资源有偿转让、采矿权公开出让等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规划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成就,建立县乡村三级发展规划体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完成扩权强县及“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开展乡镇行政赋权工作。农村综合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农村抗风险体系逐步建立,乡镇政府实现“零负债”,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政策性农民住房保险、农业保险和林木火灾保险,建成省级保险服务社会民生示范区。专栏 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

11、标单位2005年完成值2010年规划目标2010年完成值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4.726.026.6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97002000020000地方财政收入亿元0.931.92.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亿元255067旅游总收入亿元1.84.47.36服务业占GDP比重%444245.3城镇化率%303839常住人口万人14.413.013.5森林覆盖率%79.179.077.9城镇企业养老参保人数万人0.580.671.11新农合参保率%77.080.09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83016000179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329245006202第二节 面临机遇“十二五”

12、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我县进入加快发展黄金机遇期。宏观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凸显生态环境新优势。“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需求结构明显变化,气候、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将更加突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我县将借助生态环境新优势,大力发展避暑度假、文化旅游等产业,带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级帮扶力度继续加大,形成借力发展新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等作出重要部署,浙委200853号文件继续发挥政策效应,省委省政府将我

13、县列为全省6个重点欠发达地区帮扶,这都十分有利于我县依托政策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人口产业集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基础日益坚实,构筑跨越发展新平台。“十一五”时期,全县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县域基础设施条件,云景高速、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外舍防护工程、丽景民族工业园及滩坑库区基础设施复建等工程加快实施,长期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能源、建设用地等“瓶颈”取得重大突破,为“十二五”时期,全县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区域竞合趋势更加明显,迎来多元融合新机遇。随着金衢丽产业带实施和海西经济区、温州大城市战略确立,一方面我县面临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发展、人才资源、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

14、方面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县借助外力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发挥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推进多元接轨,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在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存在一定制约,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特色化发展不足,集聚发展能力不强,生态优势有待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尚未完全形成,体制机制亟需进一步改革创新。第三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深入实施“一三四八”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

15、设,继续推进集聚发展、错位发展、借力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突出产业培育、着力民生改善、实现“三大目标”,构建“安康幸福、景秀人宁”的中国新畲乡,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集聚发展。坚持优化生产力布局和推进城市化相结合,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大力培育中心镇、中心村,积极建设农业“两区”,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优化开发旅游景区,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集聚,实现集聚集约发展。错位发展。坚持发挥畲族文化优势和生态优势相结合,建设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推进畲族文化有形化,文化载体项目化,文化成果精品化,促进畲乡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做大做强生态产业,打造畲乡特色生态品牌。借力发展。坚持依托民族地区政策优势,构筑借力平台,拓宽借力渠道,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整合资源,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形成内源式发展和外源式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思路,构建创新发展平台,培养引进创新发展人才,完善创新发展保障机制,努力在畲乡文化保护研发、特色产业培育、体制机制完善等领域推进创新发展,形成个人、企业和政府多层面创新格局。和谐发展。坚持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强化社会管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