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653709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生平简介李群玉,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字文山。工书法,好吹笙。举进士不第。后 因献诗于朝,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辞官回乡。有李群玉诗集黄 陵庙李群 玉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啼妆自俨然。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李群玉诗鉴赏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古代当地人民由于同情舜帝的两个妃 子娥皇和女英的不幸遭遇,给她们修了这座祠庙。此诗在构思上,是用黄陵庙的荒凉寂寞与庙中栩栩如生的二妃悲切的塑像作为 比照,在结构上则以诗人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布局,从而逐步深入地表现了二 妃音容宛在、精诚不灭,而

2、岁月空流、人世凄清的悲切情绪。首句“小姑洲北浦云边”,交代了祠庙的地点与 位置,“浦云边”三字表 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到的云水相映颇为荒凉的景象,漠漠层云,江天寂 寥,四周一片空空荡荡。第二句,诗人已进入祠庙瞻望,以特写镜头显出“啼妆俨 然”的二妃塑像。这里愈是写出环境的萧瑟与刻画出二妃生动的形象,也就愈会唤 发人们无限的哀思。接下来诗人漫步祠外,只见“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进一 步写景抒情。“ 野庙向江”,着一“野”字,点染了环境的荒凉。“向江”, 显然暗明庙中二妃日夜面向苍梧。此时周围有的只是被风雨剥蚀了字迹的古老碑 碣,萋萋的荒草和一片东风无语的寂寂春色,“寂寂”

3、,是诗人的感受,也是对二 妃怅惘心情的想象与描绘。接写诗人伫立平冈,愁思不已的所见所感:“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 鹃 ”。暮色晻晻,那江 上的香芷在晚风中摇曳生姿。香芷,这个湘、沅一带特有 的风物,既是黄陵庙前的现场景物,又暗暗关联二妃美丽的神话。楚辞湘夫 人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触景生情,令人遐想 。待 到夜 幕降落,江畔月落,四周杜鹃啼血,如果二妃有知 ,听着声声“不如归去”,她 们将会感到怎样的悲切!她们纵欲归去 ,又能够归向何处呢?想到这里, 感伤之 情油然而生 。诗人再次步入庙中 ,抬头凝望“啼妆俨然”的神像 ,“犹似含颦 望巡狩,九疑如黛 隔湘川 ”,好像看

4、出她们蹙着眉黛,隔着湘水,仍在 朝朝暮 暮地遥望远处不可企及的九疑山,默默无言地翘盼着舜帝的归来!这样的形象更加 激发诗人内心的波澜 :逝去千年,人世已非 ;恨重如山,心似金石啊 !这里的 “犹似”二字,既把二妃的神态写活了, 流露出她们坚贞不渝、长恨绵绵的情 怀,也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思念 。此时此地 ,诗人伫立野庙,萦绕湘浦,目遇神 追,依恋感叹,不能自己。其下“九疑如黛”的结句,以一“隔”字,包含多少欲 哭无泪的怨恨,全诗到此,辞虽尽而意未尽,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就以诗中 “月落山深哭杜鹃”中那一“哭”字来说,究竟是实写杜鹃的啼血,二妃的饮泣, 还是诗人自己的一掬同情的泪水,抑或是三者合而

5、有之,那就很难以分辨。放鱼李群玉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李群玉诗鉴赏这首诗,题材独特 ,角度新颖 。作者既入乎其内 ,深入地体察了鱼的习 性、情态和生活环境,作了准确而非泛泛的描写;又出乎其外,由尺寸之鱼联想到 广阔的现实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受到诗中寓意的暗示和启发。这首诗从 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嘱咐,全诗以呼告式结构成章。“早觅为 龙去”,一开始就使用了一个和鱼有关的典故,妙合自然。水经注河水:“鱣鲤巩穴,三月则上度龙门,得度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在我国古代 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 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 、能兴风作浪的神奇动物, 因 此,为

6、龙或化龙历来就象征着飞黄腾达。但诗人运用这一典故却别有新意,他是希 望所放生之鱼能寻找到一个广阔自由的没有机心的地方。一个“早”字,更显示诗 人企望之殷切 。接着以“江湖莫漫游”句, 顺承而下 。“漫游”本是为鱼所独 有的生活习性,但 在这里,“莫漫游”和“早觅”的矛盾逆折 ,却又让 读者产 生强烈的悬念 :为什么希望鱼儿要早觅为龙, 又劝其莫漫游于江湖之中呢?这就 引发了下文 :“须 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香饵”与“铦钩”,也都 是和 鱼的生活与命运紧密相关的事物。这两句诗一气贯注 ,分外醒人耳目。铦,是锋 利之意,“铦钩”与“香饵”相对成文又对比尖锐,那触目惊心的形象可以激发人 们许

7、多联想 ,“须知”使诗人劝诫的声色更 加恳切动人 ,而“触口”则更描摹 出那环生的险象, 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鱼的怜惜、耽心的情态。寥寥二十字 ,处 处围绕着题目“放鱼”来写 ,用语看似平易,运笔却十分灵活而巧妙。“寄托 ”是咏物诗的灵魂 。这诗抒写的是鱼入水的题材,但它又不止于写放 鱼入水。诗人的目光绝没有停留在题材的表面,而是在具体的特定事物的描写中, 寄托自己对生活的某种体验和认识,使读者从所写之物 ,联想到它内蕴的所寄之 意。这首放鱼 寄意深远。其特色一是小中见大地展开,二是由此及彼地暗 示。写的是了具体的尺寸之鱼,却由鱼而社会而人生,抒发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 对于险峻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

8、遍感受。所咏叹的是“放鱼”这一寻常事物 ;但诗 人却手挥五弦 ,目送飞鸿,因而音流弦外 ,余响无穷 ,使人不禁联想到诗人自 己和许多正直的人们的遭遇而深感同情 。正如陶明濬 说诗札 记所指出的: “咏物之作 ,非专求用典也,必求其 婉言而讽,小中见大,因此及彼,生人妙 悟,乃为上乘也。”此诗可谓得其宗旨。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何况是咏物诗。这首放鱼状物形 象,含蕴深远,堪称咏物诗中的佳作。火炉前坐李群玉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李群玉诗鉴赏这首诗写得含蓄深远,透露出作者的寂寞身世和内心的孤愤。诗的起句描绘室内情形:一盏孤灯,照首无法成眠的诗人。灯是“孤”灯,

9、已 经表现出那种寂寥的情境;而青灯照壁,夜不能寐,更隐约透出一种莫名的愁情。 这种在绝句中称为“写景陪起”的起句,在这里起了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刻画内 心情态的作用 , 并点明时间,勾画出诉之于视觉的形象。第二句宕开一笔,由室 内而室外 ,描绘出一个具有特征的空间, 构成诉之于听觉的形象 。“风雨满西 林 ”,风声,雨声,林涛声,落木的萧瑟声,声声入耳。一个“满”字,更笔酣墨饱地写出了雨烈风狂的情状。是西林的风雨声撩人愁思,使诗人 长夜不寐?还是满林风雨象征着诗人难以平息的心绪 ? 从诗人情景交融之笔看 来,恐怕是二者兼有吧。第三句在绝句的写作中为很重要的一环,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 : “大

10、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 过平直叙述为佳 ,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工 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这首诗的第三句 就有转折得力、另开新境 之妙。在前面两句实以写景之后,第三句出之以虚以写 情,使前面的形象描写具有思想意蕴的深度,并使全诗跌宕顿挫而逼出尾句。在这 里,诗人点明“多少关心事 ”,然而,是家事?是国事?抑或家事而兼国 事?他 都没有一字提到,只在第四句勾勒了“书灰到夜深”的诗人的形象 。这一句其妙 有三 :一是点明“火炉前坐”的诗题;二是“夜深”照应起笔的“不寐”,开合 有致 ;三是通过关于“书灰”动作的细节 描写,深入而含蓄地呈现了人物的内心 世界,

11、构造了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 。“书灰 ” 是活用“书 空”的典故。晋书殷浩传记载,浩为中军将军,受命领兵去平定“胡中大乱”,中途将 领叛乱,功败 垂成。桓温就此“上疏告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 县。”浩被黜放,“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诗人未便明言的苦 衷 ,也许可从此 典推知一点吧。引水行李群玉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李群玉诗鉴赏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多见于南方山区。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节节相 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 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画诗。一、二两句写竹

12、筒引泉出洞。一条寒玉,是对引水竹筒的生动比喻。李贺曾用 “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洁挺拔(见昌谷北园新笋),这里用“寒玉”形容竹筒 的碧绿光洁,可谓异曲同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 应 ,以突出引水的竹 筒给人带来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见水之清沏, 也益见竹之光洁。玉是固体,泉却是流动的液体,“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 但正是这样,才促使读者去想象寻找原因。原来这条“寒玉”竟是中空贯通的。泉 行筒中,是看不见的,只能自听觉得之。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 蕴含着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悦之情。“引出深萝洞口烟。”这句是说泉水被竹筒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

13、常有藤萝一类植物缠绕蔓生 ;洞口附近,常蒙着一层烟雾似的水汽。“深萝 洞口 烟”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致。按通常顺序,应先写深萝泉洞,再写竹筒流泉,现在倒 过来写,是由于诗人先发现竹筒流泉,其声淙淙,然后才按迹循踪,发现它来自幽 深的岩洞。这样写不但符合观察事物的过程,而且能将最吸引人的新鲜景物先写出 来,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顺着山势,沿着 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诗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向一样,都是由山上向山 下 , 所以多数情况下都和连绵不断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说“十里暗流声不断”。有时山路折入两山峡谷之间 , 而渡槽则凌空跨越,这就成了“

14、行人头上过 潺湲 ”。诗不是说明文,即使再精确地去说明某一事物,也不见得有动人的艺术 力量。这两句诗对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写是精确的,但它决不单纯是一种客观的 不动感情的说明,而是充满诗的情趣的生动描写。关键就在于它写出了山行者和引 水竹筒之间亲切的关联。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 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赶路 ,邂逅如此良伴 , 该会平添多少兴味! “十里暗流声 不断 ”,不只是写竹筒流泉,而且写出 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 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形;“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 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竹筒引水,是古代人民巧妙地利用自然、改造自

15、然的生动事例,改造自然的同 时也为自然增添了人文美。而这种景色本身,又是自然与人工的不露痕迹的和谐统 一 。它本就富于诗意,富于清新朴素的美感。 但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这 种美的事物,能为文人所发现、欣赏并加以生动表现的却不多。黄陵庙李群玉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蒨儿裙新。轻舟短櫂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李群玉诗鉴赏黄陵庙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祀庙,又叫湘妃祠,座落在洞庭湖畔 。这首 诗虽然以“黄陵庙”为题,所写内容却与二妃故事并不相干。诗中描写的是一位船 家姑娘,流露了诗人对她的爱悦之情。“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庙前,春光明媚,绿 草如茵这是黄陵女儿即 将出现的具体环境。美丽的大自然仿佛

16、正在等候以至在呼唤着一位美丽姑娘的到 来。莎草碧绿,正好映衬出船家姑娘的动人形象。“黄陵女儿裙新”,一位穿着红裙的年轻女子翩 然而至,碧绿的莎草上映 出了艳丽的红裙。蒨(qidn欠),是一种红色的植物染料,也用以指染成的红 色。 “蒨裙”,本已够艳的了,何况又是“新”的。 在莎草闪亮的绿色映衬下, 不难想见这位穿着红裙的女子妩媚动人的身形体态。“轻舟短櫂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是写女 子驾船而去。而船后还飘传 着她的一串歌声。诗人出神地凝望着,只见小船向着洞庭湖水面渐去渐远,直至消 失。“水远山长”,形象地写出诗人目送黄陵女儿划着短桨消失在远水长山那边的 情景。“ 水远山长”四字还象一面镜子,从对面照出了怅然迷茫、若有所失的诗 人的形象。黄陵庙使用了写意的白描手法。诗人完全摆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