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素能精练: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1608296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素能精练: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素能精练: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素能精练: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素能精练: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素能精练: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素能精练: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后素能精练: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2、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

3、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

4、,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

5、,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会有战争。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风气的重要作用。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

6、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就会有战争”太绝对且偷换概念,原文第六段为“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B项,“强调风气的重要作用”错,原文第三段为“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孔子也是借此强调作为国家领导人对民众社会的影响;D项,“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错,原文第四段“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并非十五个卦象对应十五国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7、是(3分)()A文章从自然界的“风”谈起,自然引入诗经之“风”,并详细论述了什么是“风气”。B文章举诗经十五“国风”和周易十五卦之“风”,都是在论证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C文章最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重读诗经的目的,并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出现混乱的两个原因。D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社会精彩又复杂,只有认识社会,才能做事游刃有余,才能追求到快乐与幸福。答案B解析B项,“论证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错,是论述“风”的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

8、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答案B解析B项,说法绝对。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经典永

9、流传。这档探索中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向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

10、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它新的活力。(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人民日报2018年5月13日)材料二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

11、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地处东府的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

12、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代,陕西日报2018年11月21日)材料三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教授到校举办“国学传承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

13、传统文化活动。活动现场,刘明华教授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而努力。(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年5月3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4、3分)()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并告诉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文,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B让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旨在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进而传承发展。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没

15、有依据。原文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长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C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诗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项,“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表述错误。材料二中正确的表述是“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6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6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