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507604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划(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第二部分 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1、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1.1、行业发展现状在食用菌发展上,已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格局。总体上它经历了野生采集、半野生半人工栽培和人工栽培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本世纪60年代,我省试验成功并推广段木栽培香菇技术(纯菌丝接种),此举实现了香菇生产从半野生半人工栽培向人工栽培过渡;70年代,开始研究以木屑代替段木栽培的技术;80年代中期,古田县率先进行室外荫棚木屑袋栽香菇的试验获得成功,由此揭开了省香菇栽培料从段木向木屑过渡的序幕。为了加速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省科委从星火计划实施的第一个年始,“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被列为产业重点项目,同时经批准列入国家

2、级星火计划。从1986一1990年的五年中,从重点示推广“室外荫棚袋栽香菇”以与香菇的脱水、分级、保鲜等技术为主,其间省的食用菌生产规模、水平和效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八五”期间,为了缓解发展食用菌带来的“菌林矛盾”,又在全省51个县(区)示推广农业大学林占禧高级农艺师发明的“菌草栽培食用菌”技术。这一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以草代木,节粮节木,保护森林,保持水土,形成植物菌物动物三物的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脱贫致富解决就业以与食品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技术大面积示推广,使省的食用菌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十年的推广应用,到1995年省食用菌总产量和总产值分别比实施星火计划前的198

3、5年增长10倍和7.5倍。总之,在食用菌的发展上,十年星火,使食用菌实现了从段木到木屑,从木屑到菌草替代或部分替代木屑的历史性跨越,它加速了省食用菌产业化进程,为省菌草技术跨出省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1.1.1 食用菌产量、产值逐年增加根据省统计年鉴(20032012),近10年(20022011年)食用菌产量、产值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分别从2002年的463062 吨、513359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819961吨、1322944万元,分别增长了177.07%、257.70%,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5.93%、10.18%。其中蘑菇产量从2002年的232671吨到2011年的34

4、9342吨增长了150.14%;香菇产量从2002年的80875吨到2011 年的96994吨增长了119.93%;白木耳产量从2002年的13274吨增长到2011年的35709吨, 增长了269.01%;黑木耳产量从2002年的26027吨增长到2011年的38053吨增长了146.21%。1.1.2 食用菌种类不断丰富目前除蘑菇、香菇、平菇、草菇、金针菇、银耳、黑木耳、毛木耳、猴头菌、竹荪等常规栽培的品种外,新开发或新引进了一些珍贵的食用菌,如杏鲍菇、姬松茸、真姬菇、白灵菇、茶薪菇、树菇、大球盖菇也引起菇农的重视,成为具有利用潜力的栽培品种,大大丰富了食用菌种类,目前省成功选育并驯化的品

5、种已达40多种,并且对传统主栽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有力促进了食用菌品种与品质的改善。1.1.3 食用菌加工产业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省工厂化设施生产企业达100多家,主要分布在、等地,如市罗源县秀珍菇生产规模达100万袋以上的企业有6家,50万100万袋的企业有40 家; 龙海市仅九湖镇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就达14家,日产杏鲍菇近20吨。同时,通过产业聚集,以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生产催生的食用菌园区,也渐成体系。如市南靖县规划建设100平方千米的食用菌园区,市武平县规划建设了占地33.33平方千米的食用菌创业园,市古田县规划建设66.67平方千米的

6、食用菌加工园区,这些园区极带动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公司+ 农户”、“公司+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与“企业+ 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正在进一步形成和规,利于生产成本节约和产品信息传递。1.1.4生产规模稳步增长据农业部门统计,2006年,全省食用菌产1711万吨(鲜重,下同),产值737亿元,出口创汇3.74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4%、75.5%、10%。食用菌产值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的1.7% ,出口创汇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2.5%。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从事食用菌生产与相关行业的人员逾20万人, 约占农村劳动力的25%,

7、菇农人均收人超过3000元,有力地促进了产区农民增效增收。1.1.5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珍稀品种得到发展近年来, 我省成功选育驯化并推广的种类40多种, 其中, 规模栽培的近20种, 香菇双抱蘑菇、白背毛木耳、银耳、茶薪菇已成为我省食用菌的五大当家品种, 年产量均达10 万吨以上。一些价值高的食用菌“新贵”如杏鲍菇真姬菇、金福菇等珍稀品种也开始批量进人市场, 而且生产规模呈现扩增态势。2006年,全省珍稀食用菌产量达43.6万吨, 占食用菌总产量的2.55%,比上年提高3.4%。1.1.6原料渠道不断拓宽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继菌草技术之后, 在食用菌栽培新原料开发上又有新的突破, 成功地利用松、杉

8、、竹、按、果、茶与其它农作物等下脚料栽培食用菌,有效地缓解了“菌林矛盾”。另外, 以棉子壳为主料栽培杏鲍菇等食用菌的废菌料,可以二次再利用栽培鸡腿蘑、滑菇等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 实现了农业废弃物“高效、生态、安全”地循环利用, 促进了农业良性循环和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1.1.7产业集群不断形成,区域特色日益凸显各地充分发挥当地资源、气候、技术等优势, 推行适地适栽, 初步形成了闽东南沿海粪草生菌产业带和闽西北山区木生菌产业带, 食用菌生产正从千家万户的分散栽培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 形成了专业化分工明显、集约化经营突出的现代生产经营模式, 涌现出一批规模化和具有区域特色的食用菌专业村

9、和生产基地, 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更加凸显, 规模效益得到显现。1.2、重点企业发展现状1.2.1食用菌种质资源学领域种类多样化:加强对我省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调查、菌种分离与驯化栽培研究,培育出新的种类。品种系列化:为了稳定我省大宗食用菌产品的生产,香菇、蘑菇、银耳、木耳、茶薪菇、竹荪等需要培育耐高温、耐低温、适应不同栽培原料的专用品种。此外,我省工厂化周年栽培发展迅速,需要培育周期短、产菇集中、品质优的专用品种。1.2.2 新品种选育方面通过分子标记辅助杂交育种等手段选育高产优质兼抗病(如蘑菇疣孢霉、菇蚊菇蝇等)、高产优质兼抗逆(如蘑菇耐热、草菇耐寒等) 的食药用菌菌株,特别对我省的优势大宗食用

10、菌如双孢蘑菇、香菇(花菇)、银耳、毛木耳、草菇等,应加大育种经费的投入;选育高产优质专用(如工厂化生产专用、制罐专用、不同颜色等) 的食药用菌菌株;人工驯化或仿生规模化栽培珍稀食用菌品种(如正红菇、绣球菌等);基因工程手段选育保健或药用功能菌株,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保健或药用功能蛋白质(如人生长激素、疫苗等)。1.2.3育种技术方面食药用菌 DNA 分子辅助标记杂交育种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本土野生食药用菌种质的创新杂交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选育;珍稀食药用菌的人工驯化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食药用菌不同启动子克隆、表达载体构建,高效稳定、无抗性标记转基因体系的建立,转基因食用菌安全性评价。1.2.

11、4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食用菌种质资源DNA 指纹数据库与分子标记数据库的建立,并应用于品种的鉴定、鉴别与辅助育种;食用菌主要栽培性状(产量、质量、抗性等优良性状)的Q吨L 分析与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本土重要野生食用菌的生活史与生长条件研究;开展生物信息学研究,基因组(双孢蘑菇、草菇)数据的利用基因功能注释,蛋白质组学研究;食药用菌重要生产性状(优质、耐热、抗病、银耳与香灰菌互作等) 分子机理研究与相关基因的鉴定、开发和利用;食用菌(双孢蘑菇、银耳等)生物反应器的开发与应用。1.2.5食用菌工厂化等集约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中菌种、培养原料、生产周期等生产要素的特殊性,建立与之相适应

12、的菌株培育技术,菌种、瓶(包)与产品生产技术,原辅材料与相关配方选择标准与程序,以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工艺流程。1.2.6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环境参数的中央监控系统研究研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环境精准控制原理,用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建立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环境参数的精准控制的数学模型,研发出国产化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环境参数精准控制执行单元与以此为基础的中央监控系统。成功实现该系统在杏鲍菇和金针菇的工厂化生产上所需环境参数的数字化非现场控制。1.2.7新型食用菌培养基质配方的研究为缓解“菌林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广代用料生产,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了松、杉、竹、桉、果、茶等下脚料,以与

13、多种农业(如农作物的秸秆、玉米芯、麦秸、稻草、豆秸、麦麸、米糠等)、林业(如枯木、木屑、落叶等)和轻工业的废弃物(如酿造、造纸等)用于栽培食用菌的研究。1.2.8食用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建立从“菌种选育菌种生产栽培基质场地管理采收运输加工产品贮运货架”全过程,研究有效地预防、降低或消除各种危害因素的“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进行全面质量安全控制,建立适合于食用菌出口产品生产的全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并制定出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制订食用菌生产GAP、GMP、HACCP管理规,并逐步推行,使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程序化、规化,保证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和安全性指标达到进口国的

14、要求,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绿色壁垒”。1.2.9对食用菌生产原料污染与废料处理等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调查研究明确污染物质的数量和种类;选定金属、农药以与杂菌等污染物开展处理和修复技术;验证修复后食用菌栽培基料的生态功能。1.2.10低碳菌业研究,菌渣再利用技术研究研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废料的循环再利用,再种菇、生产有机肥、做燃料。1.2.11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包括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的筛选和施用技术,菇类病虫害的生物防治,菇类病毒病血清特异性反应的电镜检测技术的研究。_2、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条件2.1、区位条件食用菌产品反季节出口单价高是普遍规律。省属亚热带气候型, 境山多,

15、 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和优越的气候条件, 为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可利用不同的海拔高度, 合理安排生产季节或进行设施栽培, 多品种搭配, 实现同一种类或多种类周年生产, 抢占国际市场, 满足不同区域的食用菌消费需求, 取得良好经济效益。412 原料资源丰富省主要农作物每年可提供秸秆量达1 00716 万吨。禽畜的年排粪干重量达6541 86 万吨, 全省禽畜年粪便收集率若为50%, 可供栽培蘑菇、姬松茸3127 亿m2, 目前蘑菇、姬松茸栽培仅用去粪便收集量的10%左右。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副产品下脚料也可满足粪草类食用菌生产的需要; 闽西北地区林木资源丰富, 为发展木生食用菌生

16、产提供了丰富的枝桠材。另外, 全省尚有814 多万平方千米2 落叶果树, 11176 万平方千米2 茶田的修剪枝条有待开发利用。2.2、资源条件省拥有得天独厚的食用菌资源,栽培品种多样,科技力量雄厚。近年已查明的野生与引进的大型真菌种类430种,可栽培的食用菌40多种,其中规模生产的品种有20多种,如双孢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银耳、毛木耳、黑木耳、竹荪、平菇等。常见的药用菌有灵芝、茯苓、猴头菌等。成功栽培的珍稀食用菌有姬松茸、茶树菇、秀珍菇、杏孢菇、灰树花、虎奶菇、绣球菌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食用菌尚有正红菇等百余种。在“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部门加大了对食用菌的投入,扎实推进食用菌科技创新,为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食用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