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143102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 7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7 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 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 吧,下面是收集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7 篇),希望对大 家有所帮助。夜色笼上来的时候,下雨了。今年北方的雨水不多,一场雨尤 其珍贵。路灯下,斜斜的雨丝雀跃着落地生花,远望,真是一幅动 态的水墨画呀!雨夜寂寂,与书相伴,闻得一味书香,倒也别有一番韵味。不 开电视,不玩电脑,放下 ,走进书房,从书柜里选一本喜爱的 书,在雨水的滴答声中,如一条自由的鱼儿,悠闲地畅游书海,渐 渐地入迷,走进了书里的黄金屋。在这样的雨夜,手捧一

2、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忘情地品读 下去。先生是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在她的笔下,生死离别如梦似 幻,笔调平淡,如诉家常,可细品,每一个平凡的字符,都爆发出 惊世骇俗的力量,令人震撼。不平凡的一生,如涓涓细流,道出人 世沧桑,却又超然物外,孤清中渗透着深深的思念。“我们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 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 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管 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 非常快乐。”多么简单的快乐?却在简单中寄寓深意。多么和谐团 结的一家人?却又不得不尝尽磨难。然而,无论有多么

3、困苦,人 在,家就在。家在,快乐就在!“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 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沉着;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 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个平和而恬淡的 学者家庭,一个简单而丰富的人生长梦: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直 到最后“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令人生生地心疼。经历了怎么样 的波澜壮阔,才能有如此豁达的精神境界呀?这一生,每一处困 境,每一次磨难,每一回心碎,每一秒泪落,都是一次朝圣,是一 场灵与肉的修行。这一路上,要把喜怒哀乐一一尝尽,要面临生老 病死的轮回。欢乐有时,悲哀也有时,历经八十一难,才修炼成九 九归一的淡定和沉着。杨绛先生

4、哀而不伤的笔触彰显大家风范,坚强的人格魅力在字 里行间熠熠生辉。在这样的雨夜,一本书在手,我们仨如一抹暗香,在心头 袅袅。雨夜很短,雨夜又很长注意到杨绛先生是从微博上流传甚广的那篇一百岁感言开 始的,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要称呼一位女子为先生,细细探究之后 才知是先生是一种尊称,我想应该跟我们现在叫的老师是一个意思 吧。在买这本我们仨之前还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 上自问自答,这本书前半部分有写一些关于鬼神的事情,我看 到一半觉得太渗人便跳着看了下去。走到对我来说比较沉重, 当我心情时候才会去翻看,我看书总是希望能从其中获得能量,没 用的书我是不看的。这几日清闲得要命,遂在网上翻到这本书我们仨

5、,之前也 看到这本书,但是没买,可想而知我是个多么受心情影响的人。我们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叫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叫我们 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讲的是亦真亦假的梦,杨绛先生在古驿 道上小心翼翼的走着,每天去到锺书船上陪伴他,太阳落到船头便 要起身回客栈。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终于在两年之后做完了。 第三部分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个部分详细记述了杨绛先生同 锺书从结婚到阿瑗(女儿)、锺书相继去世的漫漫长路。我想大家都熟知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 原来这些在我们看来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不 过我觉得这一家虽然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但是他们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总是一家人,

6、和和气气的一家人。他们都喜欢读书,都热 爱工作,都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他们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实 实,我不曾感到他们觉得自己不幸。我很羡慕这样的家庭相处方 式。杨降先生屡次在书中说锺书是一个不愿与人争辩、能忍耐的 人,书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静的语气述说了锺书以前受到的不公与 委屈。这些都是杨绛先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护卫她的爱人。提及往日 的委屈与不公,杨绛先生并未有半字恶语或辩白,她只是细细的道 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释,我想也许她是觉得公正自在人 心吧。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人还是人。人生在世就得这样活着,实现自我价值,拥有温暖和谐的家 庭,不与世争,平淡一生。对于看书,我是个重口味的人,书架

7、上大多是世界名著。然 而,当这次要求我在围城和我们仨中做出选择时,我却决 定换换口味。如果说文笔辛辣的围城可以称得上是川系菜,那么平淡真 挚的我们仨就能当做粤菜来品味。琐碎的小事,零零散散地撒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十分惊叹杨先 生的记忆力,居然在几十年后,还保存着过去的记忆。每个细节, 都会在不经意间与我产生共鸣。然后在细读第一部时,我才猛然想 起,老人总能记得从前的事。上天赋予了老人如此惊人的记忆力, 是为了给予他们憧憬,还是为了让他们反复地痛苦和懊悔呢?真的 好佩服杨绛,因为她,始终是那么的淡定,彷如早已把什么都看透 看淡,却仍然惦记着尘世。冥冥之中让我在清明时节品读杨绛,仅 仅就这么诉说着再

8、普通不过的事,还是会不禁想起故人,潸然泪 下。寝园里熙熙攘攘,我和父母来到长憩楼看望我的外公。突然, 母亲抬起头望了望天花板说:“这顶是不是最近老漏水?”清扫员 十分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的?三月份雨水较多,屋顶会渗 水。”“我前阵子梦见爸爸了,他告诉我屋顶渗水了,不大舒 服。”母亲擦着外公的像,忍着呜咽,淡淡地说着。一时间,我哭 了。原以为自己早已释怀,以为这次可以微笑着来看望外公,可还 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是任由泪水肆意流淌,流过脸颊,掉在 地上。心里想的还是十年前的画面:喜欢喝酒的他,喜欢练书法的 他,喜欢给我讲古文观止的他,喜欢偷偷塞给我花生酥的他, 喜欢抱着无线电睡觉的他,喜欢在

9、大热天头顶湿毛巾的他,喜欢戴 鸭舌帽的他,喜欢听评弹的他,喜欢旅行的他,喜欢桃红色的他, 即使病在床上还嘱咐母亲要好好教育我的他你离开后的第一个 暑假,我为了习惯单独一人,安静地画着画,可心里却还是空荡荡 的。怎么会忘记,怎么可能忘记?音容犹在,是的,原来外公从来 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真的,从来都没有。拭去泪水,我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也可以像杨绛那样坚 强、淡然地思念故人,思念从前。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 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忆。牋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 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 都透

10、着浓浓的亲情气息。牋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 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 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 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 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 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牋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 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 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 “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 不到他的

11、“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 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 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缺乏挂齿 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 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 阐述道理,她只是沉着地表达,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 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 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 慢地浮上水面。牋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 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

12、 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牋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 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确实,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 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 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 了项链。如果说文字有力量,我想读我们仨这本书,就是用最温 柔、朴素的语言,为我注入最坚韧的力量。我们仨是杨绛在92 岁时所著,该书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 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 快乐而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是一个“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故事。本书共分三个部 分;第一部分我们俩

13、老了,讲述了杨绛先生的一个梦,最后以“钟书是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 文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为我们展现了这长达万里的梦,描述了钱钟书及女儿先后去世的场景。即使用梦境来表达,仍然掩 盖不住让人感同身受的难过和悲伤。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文章娓娓道来,记录了自1935 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生活中的点点滴 滴尽显温情,日子中的坎坷羁绊暗藏力量。初读时,留在我心里的是一个字-家,再读,仍是家,此家非彼家。这两个家,就是我推荐此书的理由。第一个家,我读到了家庭的家。杨绛先生含蓄婉转的抒发了对 三口之家的依恋,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虽然历经战火、疾

14、病、风 暴,但家中永远温情蜜意。家永远都是我们每个人最温馨的港湾和 最坚强的依靠。我读到的第二个家,是家国情怀的家。从文中三人显现的、淡泊名利的人格精神中,体会到了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 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 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每 当读到此句,都让我感受到我们仨的精神、追求、志趣、品 格,在当今有着极好的楷模意义,鼓励和鞭策我们牢固确立爱国意 识、历史意识、正气意识、担当意识,无论在何处何时,都尽心竭 力,善作善成。我想这本书里,还有更多的内容值得我们一起

15、分享,期待我们 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阅读都能有不一样的触动。我们仨讲述了杨绛用简洁而沉重的语言,深刻而轻飘的笔 法,回忆了先他失去的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在一 起时的快乐与痛苦,爱与痛的日子。文章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虽然只有短短 的两页内容,却在其中蕴含了杨绛本人自己所特有的独特笔法。利 用一次梦境,讲述她在梦中梦见了自己和丈夫在山林中走散,并遇 见拉车的老人载她回家,自己却又不知去哪里的故事,这个梦境看 似平淡,甚至连自己的丈夫听后也不声不息的撇下她自顾自地走 了。但这梦却直面反映了杨绛一家三口在最后几年中相依为命的情 感体验,梦中的夕阳西下,黄昏薄暮,苍苍茫茫,

16、再到丈夫从山林 中消失,无不表达着她们一家最后几年中的困难困苦,直到离别。 短短两页字,短短一个梦,已经把文章基调写的那样悲凉,沉重。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 年伉俪二人赴英国 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 年间这个家 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 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管暴风骤 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最平安的庇护 所。文章中还屡次涉及了梦,梦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小说,是小说的 精华和灵魂,当作者真正享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快活活过日子的 时候,方才发现自己和家人也都已经慢慢的老去了,人生的道路也 快要走到了尽头。文中曾经提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 钟。他没有力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