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赤壁赋比较.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339299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后赤壁赋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前后赤壁赋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前后赤壁赋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前后赤壁赋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前后赤壁赋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后赤壁赋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后赤壁赋比较.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后赤壁赋及赤壁赋教学经验 如何将文言文阅读从字词落实走向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发掘是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长期以来探求的问题。自己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讲解是对这一问题的尝试,发现有些方法还是可行的: 1、合作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互相就文章的字词质疑、释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小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对他们提出一定要求,让他们掌握一定方法,他们就可以学得更好更高效。对于书下有着详尽解释的文言文,确实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翻译。学生之所以觉得上文言

2、文枯燥想睡觉是因为他们觉得授课方式单调。而分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程度好的同学可以临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于是一些简单的字词问题就可以由学生自行解答了,至于大家都不理解的字句则由老师来讲解回答,这也正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2、充分利用信息科技与校内的图书资源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老师”一词的外延很广,字典、电脑、图书馆都是学生的好老师,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一方面可以节省课堂上老师介绍的时间,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动手查来的资料会有特别深的印象。当然这些资料的范围可以由老师提供,在指导下查阅资料才能避免盲目与无效。

3、“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 3、诵读法:当字词句落实完后,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朗读来加深对于课文的印象。无论是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证明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一个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可以从他能否在节奏和语调上读好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如果学生有较好的语感那么语文学习的能力自然也就上去了。 4、讨论点拨法:在课堂上可以用此法着重解决作品的思想意义甚至文化内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精心设计问题。金圣叹对于前赤壁赋的点评可谓是既道出二赋之间的关系也点明了二赋之间

4、的不同。苏轼在同一年的秋冬季先后两次游览同一个地方,其间的心情也必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前赤壁赋中作者通过主客间问答的形式自解其愁,体现了一种面对挫折时的旷达之思,而这份旷达到了后赤壁赋中非但没有延续,反而被一种迷茫得近乎消沉的情绪所替代,而这种情绪又隐匿于作者笔下的赤壁冬景以及虚幻的梦境中,那么要读懂后赤壁赋中作者低沉隐晦的情感,就要读懂那些景和那个梦。所以我将这节课的主要思路定在对于二赋的比较上,从中梳理出作者在两篇文章中的不同的情感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变化之由。本文的难点是对于作者梦境含义的读解。学生在树立情感变化的时候已经发现作者的悲恐之情到后来已经归向一种迷茫低沉。“梦境意味着什么?”“

5、为何蒙和化为道士后还要叙述性来寻找道士的情节?”这些问题是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产生的。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备课时思考的重点是如何将这个难点顺势引出。原先设计的提问是:“作者在后赤壁赋中是否延续了前赤壁赋中的旷达?”后来在磨课过程中发现如果按着探讨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来引出会更自然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正式套讨论时发现学生可以隐隐体会到苏轼、道士、仙鹤三者间是有联系的,至于作者为什么会梦到仙鹤和道士则是不明就里。所以他们在发表自己意见时会认为作者在后赤壁赋中的走向仍是乐悲旷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发生这样的偏差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来他们对于苏轼所受的儒道思想的影响还比较陌生,二来他们对于课外一些评论资料的

6、自我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只要再追问“既然作者借梦境表达一种超脱之情,那么为何还要添上醒后寻找道士而不得一笔?”就可以使得领悟力较好的学生体会到作者与求超脱而不得苦闷之情,对于作者在黄州期间的入世与出世的复杂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理解。后赤壁赋说课稿设计理念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传统的古文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因此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学是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如何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代美文后赤壁赋为载体,通过以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自主合

7、作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古文学习。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

8、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2)、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4)、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3教学步骤:两课时二说教法、学法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教学原则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

9、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三)明确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1、掌握文中

10、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3、本文出现的特殊句式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四)、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五)、布置作业: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第二课时(一)学生齐读课文,导入新课的学习。(二)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

11、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在接下来的几段中学生应该能够找出这些词语来。)(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

12、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四)、全文总结: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板书设计:夜游黄泥坂(平静之乐)划然长啸,悄然而悲(激昂愤懑)道士化鹤(人格升华,超然物外)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2、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3、 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13、。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教学过程: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时间 七月既望,

14、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心情 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二、 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Q: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2、只身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