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277082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为纪念叶圣陶先生,作家肖复兴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文中主要写了关于叶老的两件事,即叶老为“我”修改作文和“我”到叶老家里做客。本文围绕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相识和交谈展开,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叶老亲切随和,平易近人的品质和对下一代成长的关怀之情。与叶老的接触改变了作者的人生道路,影响着他的一生。作者对两件事情的叙述十分清晰,看似相对独立,又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正因为有了“批改作文”一事,作者才有机会到叶老家做客。前者的见闻感受非常直观,后者则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了眼前的爬山虎中。做客交谈的内容作者并未提及,只是简单描述了交谈

2、的状态,并通过对爬山虎的描写反映出自己的丰厚的收获,更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本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具有明显的借物抒情的色彩。作者把自己当时复杂的心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以“眼中的爬山虎”暗示自己情感的变化,边阅读边联想,透过爬山虎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自然感受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作家写作家,处处渗透着做文与做人的密切关系,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乃至整个人生的成长来说都是宝贵的养料。从本课的教学上,我深知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二、教学背景: 一个久负盛名的作家,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虽然身份和年龄都相差悬殊,却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这一

3、切都源于叶圣陶先生那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使人倍感亲切与温暖,同时叶老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正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四年级,中段,经过三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如基本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可以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陌生词语,通过阅读或者讨论大概理清文章思路。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细腻而深沉的,想让四年级的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到作者那种从激动到平静到对也老的由衷敬爱再到决心不负叶老殷切期待的心情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引入“联想”的阅读方法。在教学本文之前,我有意渗透了关于“联想”的知识,学生已经有

4、了初步的感受。临近教学,我又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原文发给同学们看,奠定一定的情境基础。三、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分清所见、所闻和所感。3、 初步体会联想的品读方法。4、 感受叶老的亲切、慈祥,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怀念之情。四、教学重难点:深入阅读,学习“联想”的品读方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爬山虎图片。同学们看着图片齐读课题。(突出“绿绿的”)2、出示原文标题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 同学们再读读原文的题目,你知道课文真正写的是什么了吗?(叶圣陶先生)3、回忆:课文围绕叶圣陶先生写了哪两件事? 叶老为我修改作文 我到叶老家做客(二)细读品味1、认真读

5、读叶老为作者修改作文这部分,用不同的线画出作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见(看到的) 所闻(听到的) -所感(感受到的) 2、出示重点语句,感受叶老修改的认真(1)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作文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交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莫:没有,没有人。名:说出。 表示很奇怪,不明白怎么回事。(表现作者当时的意外之情) 板书“蒙了” (2)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

6、,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勾或直线、曲线。 愣:失神,发呆。(更加意外) 板书“呆了”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让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举例区分“张”和“幅”的用法。 一( )画 一( )纸两句话对比阅读,体会改后的规范。“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读评语,感受叶老的亲切。出示修改后的作文图片,让学生边看边点评。出示叶老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通过比较,体会叶老的亲切,如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像春风一样从

7、脸上轻轻擦过 ,形容使人感到愉快、舒服。拂:轻轻擦过。学生做“拂面”的动作,感受温暖,舒服。 板书“美了”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齐读) 板书“足了”4、小结:从 起初的莫名其妙(生:蒙了) 到刚看见改后作文时的愣住了(生:呆了) 再到春风拂面(生:美了) 直到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生:足了)的变化中,你想象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上的话说,这样的人堪称我们的“楷模”5、 师:正因有了此次修改作文,作者才有了去叶老家做客的机会。叶老:全国知名的大作家,大教育家作者: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读原文,体会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这一年暑假,语文

8、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居然:表示意外,出乎意料。6、带着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作者来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家里: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1)出示图片,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在盛夏酷暑里,烈日炎炎的中午,作者怀着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一路蹦着跳着来到了叶老家里,一进院就看到了这样一墙绿绿的爬山虎,会有什么感觉?(清新,凉爽,清幽)绿葱葱(联想到)凉爽、清幽、清新(2)出示图片,跳跃的小精灵。 小精灵,跳跃

9、着(联想到)活泼、欢快、奇幻 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联想到)闪闪烁烁,恍恍惚惚,幻化无穷(3)这是在和叶老正式交谈之前,作者眼中的爬山虎。大家猜猜叶老会和作者聊些什么。连接原文: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叶老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道:“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

10、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他们聊得好不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他们谈得非常“融洽”。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作者和叶老的交谈很融洽 融化:溶解。 作者被叶老的话语融化了(4)与叶老的一番谈话,让作者收获颇丰。此时作者眼中的爬山虎又是什么样子呢?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绿得沉郁浓郁厚实收获丰实 虎虎有生气生机勃勃内心充满力量 美啊!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那么浓郁,那么富有生命力。 心里也美啊!叶老先生对我平等真诚又充满期待的话语,让我充实了,自信了,浑身都是力量。叶老先生那么认真耐心,那么亲

11、切和蔼,那么平易近人,真是我的“楷模”啊! 楷模:榜样、模范。 (齐读)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蒙了 呆了 美了 足了 到叶老家做客 绿葱葱 绿得沉郁 总是那么绿六、教学反思 本文的重点从题目中就能明显看出来,即课文的后半部分,学习“联想”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也主要集中在“到叶老家做客”这个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修改作文”这部分放手交给学

12、生,让学生用不同的线划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一是帮助学生区分见闻和感受,二是渗透如何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部分比较顺利。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学习“联想”的品读方法时,总感觉有些隔靴搔痒,似乎想法落不到实处,有力气没处使的感觉。自己觉得答案呼之欲出了,可是学生却很费力。究其原因应该还是阅读不到位。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还是不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学生读得很熟练,但是对内容的理解只是水过地皮湿,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就谈不上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本次教学让我意识到,熟读课文不仅仅是读得流利,最重要的是了解文本内容,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当老师和同学有同感时产生共鸣,当别人有异议时引起思考。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易事,首先布置预习作业时可以把关键词句让学生先重点读一读,查一查,写写自己的理解。其次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课前讨论,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这种感受或许很浅显,或许会跑偏,但这是产生课堂生成的基础和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