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下)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1253468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物理(下)知识点总结(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物理(下)1 简谐运动 :1.1 定义:物体运动位移(或角度)符合余弦函数规律,即:91.2特征:回复力;二一令 一;1.3 简谐运动: =1.4 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I 振幅 A :物体离开平衡位置时的最大位移;II频率:一是单位时间震动所做的次数(周期和频率仅与系统本身的弹性系数和质量有关);III 相位: 称为初相,相位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1.5 常数 A 和 的确定:I 解析法 : 当已知 t=0 时 x 和 v;II 旋转矢量法(重点):运用参考圆半径的旋转表示;2 单摆和复摆2.1 复摆:任意形状的物体挂在光滑水平轴上作微小 ()的摆动。I 回复力矩;(是物体的转动惯量)II

2、方程:;2.2 单摆:单摆只是复摆的特殊情况所以推导方法相同,单摆的惯性矩3 求简谐运动周期的方法(1)建立坐标,取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2)求振动物体在任一位置所受合力(或合力矩);(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或转动定律)求出加速度与位移的关 系式a =2x4 简谐运动的能量:4.1简谐运动的动能:;4.2简谐运动的势能:;4.3简谐运动的总能量:;(说明:简谐运动强度的标志是A振动动能和势能图像的周期为谐振动周期的一半)5 简谐振动的合成5.1解析法:和振幅5.2 旋 转 矢 量 法 : 和 振 幅由几何关系求出初相6波6.1 定义:振动在空间的传播过程;分为横波 纵波;6.2波传播时的特点

3、:沿波传播的方向各质点相位依次落后 各质点对应的相位以波速向后传播;6.3 描述波的物理量:I 波长(入):相位相差2n的两质点之间的距离,反应了 波的空间周期性;II 周 期 ( T): 波前进一个波长 所需要的 时间(常用求解周期的方法_);III频率(v):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点周期的个数;IV 波速(u):振动在空间中传播的速度;6.4 波的几何描述I 波线:波的传播方向;II 波面:相同相位的点连成的曲面。特例波前(面)6.5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I 波方程常见形式一:(波沿x轴正方向运动,若波沿 X 轴反方向运动则把“-”改为“+”)II 波方程常见形式二:一 n ;III平面简谐波的

4、速度:;IV平面简谐波的加速度:一V 讨论:i 当 x 一定时:某一特定质点表示在x处质点的振动方程;ii 当t 一定时:一 表示各点在t 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iii当x和t都变时:方程表示各个质点在所有位置和时间离开平衡位置时的位移6.6 波的能量I 波的动能等于势能,且在平衡位置时动能和势能最大II 波的任何一个体积元都在不断地吸收和放出能量,由于是 个开放的系统,能量并不守恒;6.7波的能量密度w (描述能量的空间分布):单位体积中的平1均能量密度w =才 2A2 ;2 f6.8能流P:单位时间内通过某面积S的能量;平均能流;6.9能流密度I (描述波能量的强弱):通过垂直于波传播方

5、向 的平均能流。 一波的振幅:在无吸收的介质中波的振幅不变;7 波的干涉7.1 波的迭加原理I 波在运动中与几列波相遇保持其特性不变包括频率,波速 等;II 在波相遇区域内任意一点的运动状态等于相遇的波的矢 量和;7.2 波的干涉现象:波在相遇区域内某些点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 点的振动始终减弱的现象;7.3 相干波: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波;7.4 相干波的叠加:7.5 干涉后波的频率不发生改变;8 气体动理论8.1 名词解释I 气体的物态参量i 体积 V :气体分子所能到达的空间(容器的体积)ii 压强P:单位器壁面积所受气体的垂直压力;iii热力学温度T: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6、,温度的高低由热量的传递方向决定;II 平衡态:气体的物态参量处处相等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状态8.2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其中,n称为分子数密度;一,k称为波尔兹曼常数;故;8.3 理想气体的相关模型和公式:I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模型假设)i 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相比可以忽略不计ii 分子间除了碰撞之外分子间再无相互作用力iii 分子与分子间,分子与器壁间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II 统计假设:在平衡状态下气体内部各处密度相等,由此假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i 在上下前后左右飞行的分子数各占总量的-ii 速度分量的各种平均值相:一III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是单个分子的质量);引入平均平动动能一_,则;

7、一 ,说明:A 理想气体的压强只与分子数密度和平均平动动能有关;B 压强 P 的公式是统计规律得出的对单个分子没 有意义;IV理想气体的温度公式:说明:1. 温度是气体平动动能的量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 中体现2. 温度的高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 的高低;3. 只要温度相同,无论任何物体平均分子平动动能都相 等;8.4 能量均分原理I 自由度:确定物体空间位置时所需要的独立坐标数;i 单原子气体分子自由度: 3;ii 双原子气体分子自由度: 5;iii 三原子及以上气体分子自由度: 6;II 能量均分原理内容:在平衡状态下每个自由度对应一份- 的能量,若分子有 i个自由度则分

8、子平均 动能III 说明:能量均分原理是统计规律ii 只对刚性分子适用;8.5 理想气体分子(刚性分子)的内能(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和)I M千克气体的内能;II说明:内能与分子个数一,分子的自由度,温度有关内能是状态量,是状态的单值函数。对于实际分子,除了有动能以外还有势能,动能与温度有关而势能与物体的体 积有关,但是对于理想气体只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内能的 改变与过程无关仅与初末内能值有关 ;9 热力学基础9.1 准静态过程:中间状态无限接近平衡状态的过程;9.2 功:当外界与内界压强不等时所传递的能量。特征是有宏观位移,是宏观运动能量与热运动能量之间的联系或是定向运 动能量与不规则运动能量之间的

9、联系;9.3功的表达式:=f y2pdV,故图又被称为示功图,即V1图所围成的面积是系统所做的功;I 功是一个过程量;II 功的方向:系统向外做功是正功,反之是负功;9.4 热量:由于系统和外部温度不等所发生的能量转移,而转移 的那部分能量被称为热量。特征:无宏观位移,是通过分子 间的相互碰撞实现的,传递的是热运动的能量无规则运动能 量的传递;9.5 热力学第一定律(根据实验表明在改变系统内能方面传功和 传热具有等效性,系统状态变化时往往是内能改变,传功, 传热一起进行)I 数学表达式: ;II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实质是包含热现象(热量在内) 的能量守衡;III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i 摩

10、尔热容 :一摩尔物质温度每升高 1K 所吸收的能 量;ii 热平衡方程: ;A不同种物质 一般不同;B同种物质m相同,me也不同。当m=M时;C同种物质 m 相同, 也不一定相同;iii摩尔定体热容二-;iv 摩尔定压热容 =();摩尔热容比vi 等温过程_vii 绝热过程:常量泊松方程常量常量viii 绝热线:绝热线要比等温 线陡;系统从同一状态 出发,膨胀相同 的体积在绝热过 程中压强的降低 比等温过程快; 可参照绝热线的斜率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IV 循环过程与卡诺循环循环过程(循环)定义:系统经过一系列变化过程又回到初始状态的周而复始的过程;B 特征:经历一个循环系统复原, 按过程进行的

11、方向分为正循环和逆循环,在示功图上顺时针进行的循环是正循环,对应的是热机,在示功图上逆时针进行的循环是逆循环,对应的是制冷剂;ii 热机:循环过程中把热能转换为功的机器(包括工作物质,高温热源,低温热源);如图所示 是吸收的 总能量, 是放出的 能量,W是热机的净输 出功。三者之间的关系 是:;热机的效率:一如图所示 是机器吸收的总能量,是放出的总能量,是外界所做的功 三个之间的关系是Q1WQ2iii 制冷机(从低温热源吸收热量到高温热源的机器)B 制冷系数:iv 卡诺循环:在两个恒温热源之间进行的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工作物质只与 P 高温和低温热源交换能 量(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 两个绝热过

12、程组成)A卡诺热机理论效率B 卡诺热机的讨论:1 卡诺循环必须要有两个恒温热源;2 卡诺循环效率小于 1;3 卡诺循环的效率指明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即提高两个热源之间的温度差;4 只是一个理想值;5 一区和二区面积相等;C卡诺制冷机理论效率: ;V 热力学第二定律i 热力学的方向性:方向性是指存在一个自动(自动 不需要外界条件且其反方向也能实现但是需要条件) 进行的方向;ii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 使之完全变成有用功而不发生其他的变化; 说明:1“一个热源”是指温度均匀且恒定不变的热源 ;2 “不引起任何变化”是指除了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做功以外的任 何变化;3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第二类永动机永远也制造不出来;iii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任何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iv 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的联系:热一定律说明了热功转化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热力学过程必须遵循能量守 恒定律;热二定律说明了热功转化的方向和条件,即 并非遵循能量守恒的热力学过程都能实现,并指出了 热功转化的限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