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137128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万秀秀就先行组织者策略和内容本身而言,它并不要求其一定是某种形式图式知识或具有形式图式功能,然而,事实上,在所有的规范的先行组织者应用实践过程中,它都必然地是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从某一种意义上对新学习内容起组织作用。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先行组织者都典型地概括了一类事物或非同类事物的某一个角度、某一种意义或某一个方面的特征。至于是否所有的先行组织者都一定是形式图式,应该说文科知识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总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其所概括的这方面的特征不是或不包括其它更多方面的或主要的内容,那么,它就可以被看成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形式特征。某些先行组织者知识内容的形

2、式特征使得它与文科学习中的知识整体内容有所区别,于是,它便有了形式图式的功能和意义。因此,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比较规范的先行组织者都具有形式图式的特征、性质和功能。 由于先行组织者和形式图式原理同样具有促进深入探讨文科学习与文科思维规律的功能,本编主要以阅读和作文能力形成规律、障碍诊断与教学辅导为例,以形式图式先行组织者及其策略的应用为突破口,继续探讨文科学习与思维障碍及其诊断辅导的规律与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我们的关于作文能力图式同化训练法研究中所用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就已经作为一种训练特殊能力的一般性技术。它比当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更具有广义性。在这里,让

3、我们先从奥苏伯尔的一般性先行组织者策略说起,逐步接近特殊能力的形式图式同化训练法。 1960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第一篇证明先行组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他把先行组织者(advanceorganizer)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抽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时至今日,先行组织者的方法模式和应用范围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近年来将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于中小学特殊能力发展的教学训练,早已把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设计、应用和方法等进行了革新性的改造。如果把我们为了获得某种能力而学习的“组织者”知识作为一

4、种知识内容图式进行总结的话,它也具有许多方面的特征、性质、功能等。为了满足本书研究人类学科能力的需要,特别是研究文科学习能力与思维的需要,只从4个方面对先行组织者进行总结、研究。即:1960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第一篇证明先行组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他把先行组织者(advanceorganizer)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抽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二、先行组织者与课堂导语设计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第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先行呈现。而凡是一节课的导语、引子、绪言等也都是呈现在正课之前的,即先行的。但是,先行

5、组织者只是多种导语中的一种,即为本课所学的内容提供上位知识的,作为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知识固定点的那种先导性知识。平时教师很难自发地运用这种导语,除非受过一定的认知学习理论培训。有关调查表明,教师日常设计的课堂导语,多为:(1) 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进行的“学习动员”或“鼓动”;(2)介绍与新知识有关的某种旧知识,以便引出学习新知识的话题;(3)为新知识介绍有关背景知识;(4)概要介绍新知识,为新知识学习进行垫铺等。先行组织者虽然也是导语,但它是另一种导语。它必须满足以下特点: (1) 仅仅为本课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提供固定点知识; (2) 该固定点知识是新知识内容的上位知识; (3) 它能促进学生对

6、本次学习内容与其它以往旧知识之间的意义联系。 它只是从一个角度、一种特征、一个方面,对各种类型的知识学习起组织作用的知识组块。某教师在讲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时,试图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设计两个导语。其中的一个符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标准;另一个则不符合。试分析鉴别这两个导语设计实例:导语设计实例(一) 从前在西湖边上有一座砖塔,取名叫雷锋塔。传说塔的下边镇压着关于白蛇传传说中的白娘子。据说这座塔的每一块砖都可以降妖。后来这座塔倒掉了,在人们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认为雷锋塔是西湖边上十景之一,少了岂不可惜;有人认为雷锋塔是国宝这时鲁迅写了论雷锋塔的倒掉这篇杂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对

7、雷锋塔的倒掉有什么看法呢?请看课文导语设计实例(二)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封建社会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吗?谁能举些具体实例来说明?(学生纷纷举例:如给妇女缠足;父母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禁止自由恋爱;禁止寡妇再嫁等现象,还举出祥林嫂和红楼梦故事等具体事例。)教师归纳: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封建社会是黑暗而残酷的。由于劳动人民痛恨封建社会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本质,所以创造了白娘子和雷锋塔的故事。1924年9月25日这一天,西湖上的雷锋塔倒掉了,社会上对此事议论纷纷。鲁迅借题发挥, 夹叙夹议地阐明了封建势力必然灭亡和人民必胜的道理。借题发挥,夹叙夹议,以议为主,是杂文的一般特征。同

8、学们都看过哪些杂文?这些杂文都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学生举出鲁迅作品和从报纸上看到的杂文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回顾和分析了这些杂文。)最后指出今天学习的论雷锋塔的倒掉是一篇杂文,让我们看一看它是怎样夹叙夹议,借题发挥的?上述第一个导语介绍的是文章的写作背景,它不是课文的上位知识,也没有明显的形式图式组织作用,当然也就不是本课的先行组织者。第二个导语提供了关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两个上位知识,也就是说它也是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思维活动进行影响的形式图式功能:第一个上位知识是,封建势力一般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使学生获得或是强化了封建社会一般特征的知识。这种一般特征在包容性上可以包

9、括红楼梦、祥林嫂中封建势力罪恶特征,也可以包括白蛇传中法海所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特征。因此,它是一个上位知识,是本课文思想性内容的一个上位观念。它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鲁迅对雷锋塔的倒掉持如此态度。第二个上位知识,是关于杂文写作特点的上位知识。即杂文的借题发挥,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一般特征。这是促进学生获得杂文写作方法知识的上位知识。这一上位知识比较单薄。这是因为学生平时接触杂文比较少,没有一定感性知识作原有知识固定点,所以也不易介绍过多。如果学生对某方面知识内容有较多的初步认识,那么,把上位知识固定在学生已有的初步感性认识之上,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正是前面提到的扩充下位知识利于获得上位知识的道理。

10、以夜走灵官峡一课的先行组织者设计与运用为例:该教师试图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先行组织者:导语设计实例(三)教师提问:前不久我们学习了小桔灯一课,它在表现主题思想时用了一个什么样的事件?(学生复述了小桔灯一文的事件梗概。) 教师问:这篇文章和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相比较,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之点?先行组织者并不是针对所有新课内容的,它只是针对新课内容中最重要部分、最关键知识或是最难点的知识。这些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最难的知识可能是概念,也可能是命题,也可能是一组或一块知识经验或理论等等。有的设计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有的就要难一些。下边举一些典型的实例供读者参考。

11、三、典型的先行组织者不应该是文章提要或概要自奥苏伯尔提出比较性先行组织者以后,人们对先行组织者设计方面已经不再那么严格遵守当年的规范了,比如设计的内容是不是上位知识等因素往往被忽略。人们有时把先行“组织者”的标准降低到只要能够对后来的材料学习起促进作用,就是先行组织者的程度。这样一来先行组织者就包括先输入的同位知识在内的所有对后来新知识学习起比较、同化作用的知识点了。于是,我们把先行组织者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促进概念学习的先行组织者 例如在给儿童讲“鲸”以前,先通过对“人”“马”“牛”等动物特点的归纳,使其懂得什么是“哺乳动物”及其特征。当正式讲到“鲸不是鱼”这一知识的时候,儿童们理解“鲸”的

12、“悟性”就特别高。像这种给学生提供上位知识的组织者就设计得比较容易。 促进命题学习的先行组织者 许多重要科学命题的学习掌握需要先行组织者的辅助。在应用过程中,某一学科命题的先行组织者的寻找、设计和实施也比较容易,只要找到与该命题对应的上位知识就可以了。例如某初中政治课教师在教社会发展简史最后一章之前,担心学生对这样一个命题掌握不好,即:“人类社会总是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的,逐步到达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初中二年级课本社会发展简史) 这个命题是全书的上位知识,学生掌握理解如何,事关重要。而根据以往历届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来看, 关键是对“规律”这一概念自身所包含的“客观

13、必然性”的理解远远不够。于是,在上这一课的前一天午后的某个时间里,教师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大脑里装入一个上位知识:什么是客观规律?教师通过和学生讨论日出日落;摩擦生热;酸碱中和;水往低处流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效应,使学生懂得怎样理解规律是客观的,为什么是客观的。第二天,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我们应当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认清历史发展的方向,”“做一个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人,”等重要命题时,便能够较深入地讨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客观规律”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是什么关系,进而理解为什么要“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做一个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人”。其理解程度很深入也很广泛

14、。这对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全书内容的精神有重要促进作用。 促进对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项活动等内容理解的先行组织者促进对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项活动更深刻理解的先行组织者,一般是比较难以掌握和设计的。例如我们要研究一个单位的工作,调查一个事件,如何把握它的性质和更深刻意义?研究者头脑中需要有相应的上位知识才行。这个上位知识可以是一种学说;可以是这类单位工作的一般情况的概括经验等。比如一位教学研究人员听完一位中学教师的课以后,如何评价这位教师的课的水平和其中某一方法的意义?他们就要运用自己在多年实践中(主要是听各种各样教师的各种类型的课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最一般化概括化的知识经验。这种最一般化的经

15、验便是这次评课的上位知识。假如市长来听课,那么,教学研究人员就把自己的概括化经验设计成为一个上位知识输入到市长大脑中去。这个上位知识就是一个帮助市长理解一节课讲得好不好的先行组织者,它促进听课人对这节课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评价。在美国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些心理学家和医生认为,精神病院里许多病人的过激行为(如打架、逃跑、毁坏物品、自杀等),并不一定都是病人本身一定有的行为,往往是精神病院那种不人道的环境而引起的。他们搞了一项模拟实验,发表了一篇实验研究报告。作为非精神病学界的外界人士,怎么能够知道这篇研究报告写得如何呢?这时就需要设计一个组织者材料来帮助这些非精神病学人士参与这项活动。这个组织者内容就是这篇实验研究报告的一个很精要的上位知识材料。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那就是不要把上位知识材料写成研究报告的概要。概要只是报告原文的缩短和精简,但不是上位知识。试对比鉴别如下: 原文概要: 模拟精神病房的一般监护条件,以便确定精神病人的某些行为是否是该环境影响的后果。某州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应召去充当模拟病人和模拟监护人员。这些“病人”:用新取的名字,给穿不合体的衣服。监护人员带着墨镜,在“病人”面前公开谈论“病人”问题。病室小而拥挤,极少有桌椅之类的用品。厕所也不掩蔽。夜里不断地检查寝室。许多“病人”需要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