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10126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 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无 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由以下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解: 从狭义上讲: 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 体系。

2、从广义上讲: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 体系,也包括后继者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实践的基本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 (客观)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矛盾 科学技术19 世纪三大发现 思想理论来源马原的三大方面 (主观)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革命情绪(地位、作用、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直接来源)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辩证法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 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指圣西门、傅

3、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现在还正在发展之中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 实践:科学性真理正确认识世界 革命性批判(阶级)能动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是马 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一理论品质,被中国共产党人概括为“与时俱进” 。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 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其发展规律重点: 1.世 界 观 与 哲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2.客 观 存 在 的 物 质 世 界 ( 物 质 范 畴 ) 3.联 系 的 含 义 及 其 特 征 ? 4.为 什 么 社 会 生 活 本 质 上 是 实 践 的

5、? 5.发 展 的 实 质 是 什 么 ? 6.对 立 统 一 规 律 是 事 物 发 展 的 根 本 规 律 ( 矛 盾 同 一 性 与 斗 争 性 、 矛 盾 普 遍 性 与特殊性、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7.意 识 及 其 能 动 作 用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在内的)的总体看 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 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

6、是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在对象和层次上,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在相互作 用上,是基础与指导的关系。 2、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 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称为本体论问题,它是区分哲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 物 质 的 产 物 ; 心 主 义 把 世 界 的 本 原 归 结 为 精 神 , 张 意 识 第 一 性 ,物 质 第 二 性 , 唯 主

7、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其 二 , 们 的 思 维 能 不 能 认 识 现 实 世 界 ?我 们 能 不 能 在 我 们 关 于 现 实 世 界 的 表 我 象 和 概 念 中 正 确 地 反 映 现 实 ?即 思 维 能 否 认 识 或 正 确 认 识 存 在 的 问 题 , 又 称 作 思 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认识论问题,它是区分哲学 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 能被完全认识的。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 本 问 题 。凡 是 认 为 社 会 存 在 决 定 社

8、会 意 识 的 ,是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凡 是 认 为 社 会 意 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3、 辩 证 法 和 形 而 上 学 两 种 不 同 的 发 展 观 的 对 立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 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二 )物 质 的 客 观 实 在 性 1、 人 们 对 物 质 世 界 的 认 识 ( 1) 古 代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和 朴 素 辩 证 法 ( 2) 近 代 形 而 上 学 唯 物 主 义 和 唯 心 主 义 辩 证 法 2、 马 克 思 主 义

9、 的 哲 学 物 质 观 ( 1)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物 质 定 义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 2) 意 识 的 产 生 和 本 质 作 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像。 意识的产生: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 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 3)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10、物 质 观 的 理 论 意 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 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 理论基础。 (三 )世 界 的 物 质 统 一 性 ( 坚 持 一 元 论 ) 2、 物 质 的 存 在 方 式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

11、中有动。无条件 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说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唯心主义 的时空观是错误的。 科学发展的事实,证明了时空特性和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的可变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 灵魂。 3、 人 类 社 会 的 物 质 性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 质 力 量 改 造 物 质 力 量 的 活 动 ,仍 然 是 物 质 性

12、 的 活 动 。仅 仅 停 留 在 意 识 或 思 想 的 范 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 2) 实 践 的 基 本 形 式 。 物质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科学实验 ( 3) 实 践 是 人 的 存 在 方 式 。 (二 )从 实 践 出 发 理 解 社 会 生

13、 活 的 本 质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 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 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 联 系 的 含 义 和 特 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关系。 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

14、、多样性、条件性。 2、 用 普 遍 联 系 的 观 点 看 问 题 (二 )事 物 的 永 恒 发 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事 物 的 发 展 是 一 个 过 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 )对 立 统 一 规 律 是 唯 物 辩 证 法 的 实 质 和 核 心 (二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和 矛 盾 的 斗 争 性 及 其 在 事 物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1、 唯 物 辩 证 法 的 矛 盾 范 畴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 体 现 了 矛 盾 的 两 种 基 本 属

15、性 。矛 盾 的 对 立 属 性 又 称 斗 争 性 ,矛 盾 的 统 一 属 性 又 称 同一性。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关系。 2、 矛 盾 是 事 物 发 展 的 源 泉 和 动 力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 正 确 理 解 和 处 理 矛 盾 与 和 谐 的 关 系 (三 )矛 盾 普 遍 性 和 特 殊 性 及 其 相 互 关 系 1、 矛 盾 普 遍 性 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2、 矛 盾 特 殊 性 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3、 矛 盾 普 遍 性 与 特 殊 性 的 辩 证 关 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

16、性之中,没有 离 开 个 性 的 共 性 ,也 没 有 离 开 共 性 的 个 性 。二 者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相 互 转 化 :随 事 物 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四 )事 物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量 变 和 质 变 及 其 相 互 转 化 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 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量变相对稳定性不显着变化连续性。 质变飞跃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 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单 量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五 )事 物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肯 定 和 否 定 及 其 相 互 转 化 1、 辩 证 的 否 定 观 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