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一个买卖人的思考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06724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冯仑:一个买卖人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冯仑:一个买卖人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冯仑:一个买卖人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冯仑:一个买卖人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冯仑:一个买卖人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冯仑:一个买卖人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仑:一个买卖人的思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冯仑:一个买卖人的思考几十年的时间,不经意间,冯仑成了一个标本。他极富生命力,兼具 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特质。他通晓官场的游戏规则,也了解政治和政 策的不可逾越的底限,他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以及哪些可以 做了不说,哪些可以说了不做,哪些既不能说也不能做。小时候想的都是大事情1959 年,冯仑生于陕西西安。他的父亲是企业工会负责人,在他的 印象中,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的父亲,在新的社会制度下,一辈子谨 小慎微,软弱,守规矩。冯仑很小的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学会了阅读、 写作和画画。身为工会负责人的父亲有一点优势,使得冯仑在“文革”期间,阅读了大量内部出版的“灰皮书”,如张国焘回忆录、尼赫鲁传、出 类

2、拔萃之辈等。冯仑跟那个年代所有的少年都差不多,内心充满革命的激情。他接触 到的环境、家庭、老师,都形成了一种正向的鼓励,要改造这个社会 的不公正。十四五岁的冯仑,心里想的全是大事情。1978 年,冯仑考上西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又考上中央党校硕士。 他的导师马鸿模,是个传奇人物,被冯称为“一个有文化的土匪”, 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抗战时放弃留洋机会,投笔从戎,转头组 织武工队。1949 年后,已经成为解放军高级军官的马因为有文化而 被分配到了中央党校。在中央党校读书期间,冯仑贪婪、不加节制地阅读。阅读使得他进入 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开始颠覆自己以往的认识。毕业后,冯仑留校做了一段时间老师

3、,后来去了中宣部和体改委,最 后到海南成立了海南省体改所(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前身),手下有 120 个编制,40 个是体制内的财政编制。但当时这个机构没有财政拨 款,也无启动经费,他只得到了一批彩电的批文。在体改所待不下去了,他回到北京,遍托关系找工作,但一切正式的 国家机关都对他关上大门。他找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干了3 个月才得72 元的报酬。就这样,冯仑的仕途之路被腰斩,他再也无 法退回到体制之内,开始沦落江湖,落草为民。南德岁月1989 年,冯仑在海南偶遇了一个叫汪兆京的人,南德公司在海南的 代表,曾经帮助牟其中做成了惊世骇俗的飞机生意。冯仑说:“那年9 月,汪兆京说你现在没事儿做

4、,也没工资,可以去牟其中那儿折腾。我就这样去了南德。”牟其中是第一代企业家的代表,尤其在贸易方面。他最大的手笔就是 倒卖前苏联飞机成功。牟具备了那个时代成功者的基本特征:毅力、 勇气和韧性。无论寒暑,老牟都会到玉渊潭去游泳。进入南德一年多后,冯成了牟其中的第一副手,他在海南创业的故友 王功权也投奔过来,王又把刘军、王启富拉进来。日后的万通六君子 中,有4 个人到了南德。人托人介绍,最后南德2/3 的部门经理都是 冯系人物介绍过去的。牟其中先委任冯为“政务秘书”,后来又让他去南德视界当主编, 再后来冯仑变成了“总办主任兼西北办主任”,月薪 200 元,办公座 位就在牟其中办公桌的对面,大事小事一

5、把抓。两人和谐相处的日子并不长,冯仑认为南德应该转型时,牟其中依然 沿袭原来思路,并继续放大。他习惯倒资金,甚至还要去美国倒腾。在耳闻目睹了牟管理公司的江湖路数之后,冯仑绝望了。冯仑和志同道合者曾计划私下做点生意,先有经济基础再辞职。他们 在门头沟物色了一个店面准备开餐馆,又准备办个帮人出书的皮包公 司,叫“万通代理事务所”,后来都没搞成。牟其中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他热衷政治,不习惯授权管理, 鼓吹与人斗其乐无穷。他的思想导致了公司发展不稳定和内部缺乏信 任。当南德公司规模很大时,他依然只相信自己,而且不去组建职业 经理人团队。他对冯仑也不信任,因为很多经理都是冯仑介绍的,他觉得这是“

6、冯系”,他从老家四川调人来公司,想搞平衡和监视。冯仑整天看着那 些监视者的脸色,感觉很不痛快,此时他看到了自己在公司的天花板。 最后只有一条路出走。冯仑偷偷摸摸地离开了南德,事实证明, 冯、王等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们走后,南德公司有人试图“兵谏”, 结果半夜从被窝被人揪起,还被关进了地下室。野蛮生长1991 年6 月,冯仑、王功权、刘军、易小迪、王启富等人在海南成 立了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万通前身),后来又加入 了潘石屹。他们以兄弟相称,等到分拆家产,各自成为“老大”之后, 人们称呼这个群体叫“万通六兄弟”。新公司账面上只有3 万块钱,冯仑却敢和一家信托投资公司老总谈海南房地产的

7、机会。这是一个8 栋别墅的项目。冯仑告诉对方:“我出 1300 万,你出500 万。我们一起做,你干不干?”对方先要求考察他们的项目,冯仑很紧张:“我们平时没有正经衣服, 于是翻翻每个人口袋里还有多少钱,现买衬衫和领带。当时金利来领 带比较高级,我们忍痛割肉买了领带送给投资人。”验完了成色,对方点头同意,冯仑立即骑着自行车跑出去写文件,在 最短时间内将手续做完后,王功权负责将500 万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回 来,万通靠着这500 万,立即从银行贷了1300 万。这是一个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故事,也是公司的第一笔运作资金。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讲述自己的起家史,说8栋卖出高价的别墅 就是拿这个钱买

8、的。那时候,万通的账上有300 万,冯仑的感觉就像 “大姑娘初婚,幸福又糊涂”。自 1988 年海南建省以来,中央政府给予了新特区超乎想像的优惠政 策,资金和淘金客一起疯狂地奔向海南。“十万大军下海南”,就是对 当时景象的鲜活描述。尽管有着热火朝天的商业氛围,但此时海南经济没有健全的法制,更 不要说正常的商业信条,这里有点像淘金时代的美国西部。和很多在海南的失意者相比,冯仑体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他迅速完成了从体制内精英到市场动物的转变。他说当时世界观彻底改变了,自 由而疯狂,但非常享受这一切。海南的房地产泡沫很快破灭,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大腕不少是当时的幸 存者,万通六君子及时上岸,他们从泡沫中获益

9、,同时没有被泡沫淹 没,随后回到北京开发房地产。六君子分手六君子回到北京后还是有经济基础的,这是潘石屹早年打下的。在海 南创业不久,潘石屹有一次到北京调研市场,顺便去怀柔注册公司。有一天他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时,无意中听到,北京市给了怀柔4 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潘石屹知道指标就是机会和钱,他去搭怀柔县体改办主任这条线,问人家:“我们做一个行不行?”对方答应给他们一个。这为日后万通 开了一扇窗。没多久,万通开始在北京阜城门开发万通新世界广场。当时香港利达行主席邓智仁找到了潘石屹,潘把销售代理权给了邓智 仁。邓干得很出色,正式销售才5 天就回笼了5 亿港元。邓智仁发了 一

10、笔横财,而万通在北京也一下子站稳脚跟。1993 年,海南农业高技术联合开发投资总公司变成万通集团公司。最初 6 个人股份是均等的,没有哪个人有决定权,身为老大的王功权, 在纠结了一段后,把位子让给了冯仑。6 个人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 导致分歧不可避免。冯仑发现“梁山模式”已经成为万通的致命伤,它导致了“奖惩考核 不能正常进行,造成组织效率低下、是非多样性、苦乐不均,周边能 人很恼火”,陷入了一种“前进无路,后退遗憾”的困局中,而兄弟 情感又让他们左右为难。分家成了荒野中惟一的出路。王功权和潘石屹接受了成熟的商业规则后开始对冯仑进行思想教育。 正在这时,冯仑在美国又邂逅了周其仁,周给他讲“退出机

11、制”和“出价原则”,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不能用传统文化中的兄弟感情处 理内部矛盾,而要用商人的规则处理分家。“以江湖方式进入,以商人方式退出”的念头就此诞生了。当“老大” 确立分家规则、兄弟们又觉得规则不坏的时候,“万通六兄弟”终于 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六兄弟所走的路也有所不同。分家后,王功权投身于风险投资,他后来因民生银行、奇虎360、江 西赛维等项目名震江湖。冯仑选择留守万通,后来通过借壳也成了上 市公司董事长。易小迪分到了广西万通,在此基础上创建阳光 100 集 团。王启富一开始做国际贸易,后转做木地板,现为海帝木业(天津) 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军去了四川,据媒体报道从事农业高科技。关于万

12、通的那段历史,外界只能从当事人的回忆里得到一些片段,但 崛起于大时代江湖的万通,像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各路商业精英, 被称为中国地产界的“黄埔军校”,业界为之侧目。通达人生在冯仑看来,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时代的意味:最开始,有人说他是 反动文人;流落江湖,成为流氓文人;为了养活自己,被迫做了商人, 被认定为民营企业;再后来,就成了黑心开发商。在对外经贸大学的新书发布会上,崔永元调侃冯仑是黑心开发商,舞 台上的冯仑已经是一个淡定哥。他和崔永元相交的故事也佐证了这个 商人之外的面相。冯仑和崔永元之前并不认识,他起初认为崔的理想主义言语显得不太真诚,但一个朋友告诉他崔永元在做口述史这件大事。冯仑专门约

13、了 崔永元见面,崔送给他一些自己的作品,但这并没有打动他,他只是觉得抛开央视这个平台,崔依然是个有才华的人。之后,王石从冯仑口中得知了崔永元的事业,两位房地产大佬发现了崔永元身上令人敬佩之处一个全中国闻名的抑郁症患者,为民族 历史不能正确记录而四处奔波。崔永元的坚持与努力感动了冯仑和王 石,他们也参与到了崔的口述史项目中。两个不搭界的人成了朋友,诚如崔永元所调侃的,有的人挺正经,但 房子建得很不正经,有的人看起来很不正经,但房子还建得挺正常。不正经中透漏出的正经,大部分时候冯仑会陷入一种荒诞感。在故去的人当中,阿拉法特是冯仑的楷模。在他看来,时间是一个男人做事的最大赌注,而阿拉法特就如同西西弗

14、斯一样,用一辈子去做 了一件看似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尽管如此,他觉得自己能理解阿拉法 特的毅力,而且经常鼓励自己,阿拉法特大哥40 多年都没成事,还 有什么可孤独的。这个人甚至很少用企业家来形容自己,他和陈东升、郭凡生、胡葆森 等人被称作92 派。这拨企业家曾经多是体制内精英,在时代召唤和 不由自主的命运安排下,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和草根企业家、互联网 精英相比,这代人思考得显然更多更远,甚至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更多 是一种知识分子形象。千百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以家国情怀作为自我激励的最大精神动 力。当日历翻到冯仑这一代人,他们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这种精神的继 承者。尽管在他看来,买卖人揣着家国情怀是一个很荒诞的事情,但 显然他的经历已经让他成为这个时代精神的代表人。15 / 15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