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931921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品中考网http:/第七课 亲情之爱课标分析本课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 “交往与沟通”部分编排。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 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 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 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增强与家人共 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 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刻认识到父母无私关爱的基础 上,培养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增进与父母 长辈的感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教材分析本课包含“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和“让家更美 好”三个框题。第一框题“家的意味”主要讲述了家是 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

2、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 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亲情激励 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在中华文化 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的家庭文 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我们应该用行动表达 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之心。第二框题“爱在家人间”由 “体味亲情”“爱的碰撞”和“沟通传递爱”三部分内容 组成。旨在引导学生体味家的亲情,正确认识父母对 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尊重父 母、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在沟通中理解, 在沟通中融合,在沟通中并进,在沟通中传递爱,永远 对父母心存敬意。第三框题“让家更美好”主要讲

3、述 了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 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家庭氛围越来越民 主。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家庭 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 解、信任、体谅和包容,我们要为建设和谐家庭作出 自己的努力。学情分析“父母”“家庭”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 生,但是让学生理解“家”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我们 应该如何与父母友好相处、怎样建设一个和谐、幸福、 美满的家庭可就比较难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 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家庭中的亲情之爱,学会与父母 平等沟通,用他们能接受的方法表达我们的爱,建设 一个和谐的家庭,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教学重难点i教学重

4、难点重点:1.了解家的内涵。2.沟通传递爱。3.和谐家庭我出力。难点:1. 了解家的内涵。2.沟通传递爱。3.和谐家庭我出力。学法指导为了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引导学生 讲体会、谈感受、说感悟;在课外,帮助学生查阅资料、 制订方案、落实行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 热情,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热烈 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并将课堂上培养起来的情感 化作课堂外的实际行动。教学准备1.了解本班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课的教学内容。3.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教学所需要的资料。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 家的意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家的内涵,

5、知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 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2.懂得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 的内涵。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以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能力目标1.通过搜集资料、日常观察、内心感悟等多种方 式,了解家庭的功能,知道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 哺育和支持,提高学生上网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2.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和探究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活动,认同家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感悟中国的家庭文化。2.激发学生孝敬父母长辈、关爱家人的社会 情感。3.在小组活动中,建立小组活动秩序,培养学生 团结合作的精神。重难点突破

6、重、难点:了解家的内涵。 突破方法.首先通过教师提出“什么是家”的问 题,让学生进行抢答,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家庭的定 义。其次结合“阅读感悟”(P73)和学生成长的实际, 举例说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家不仅是我们 身心的寄居之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最后利用 “探究与分享”板块,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使学生对家 庭的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既符合学生 的认识规律,又能使学生对家的内涵有一个完整的理 解,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探究新课堂教学过程一、导入设置,启动思维方法1:谈话式导入。【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学生对不同家庭的了解,让学生对家的内涵有初步的 认识,从而顺利地导人新课。

7、这样的设计,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创设一种积极 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的欲望。过程:师:同学们,尽管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但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那 么,你认为什么是“家”呢?生:家就是住所、是房子、是一群人、是我们吃饭休息的地方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说明同学们课前已经作了了解,但是回答得都不够 全面、具体。那么到底什么是家呢?家和我们的成长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让我们 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走进今天的探寻之旅。(教师板书,揭示课题)方法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家”的图片,让学生对“家”产生直观的感 受,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又给学生遐想的空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过程:1.多媒体呈现:一组家的图片。2.出示问题:什么是家?3.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教师指导。4.小组交流,教师纠偏。5.揭示课题,导人本课。二、自主探究,信息搜索【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探究、交流,启发学生,将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交流合作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提纲:谈谈你对“家”的认识。过程:1.教师呈现问题。2.要求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梳理教材(P71 73)内容。3.针对“探究与分享”(P72)中“家庭承担的功能”问题,将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进行整理。4.写一写“阅读感悟”(P73)。5.师生

9、共同归纳:(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2)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 们心灵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3)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满足情感需要的功能,抚养和赡养的功能,社 会化功能,经济功能以及健康照顾等方面的功能。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1.梳理教材(P73 75)内容。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与分享”(P73、P74)板块中提出的问题逐 一进行探究。问题:(1)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

10、怎 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师生共同总结: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 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尤其是在春节等这些特殊节日,长期离开家乡的 人们,特别思念自己的亲人,迫切需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看看自己的子女,向父母 长辈表达自己的孝心。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种思乡之情无以言表。(2)分析这些“家规”“家训”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 新时期的家风。师总结:我国既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大国,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家规” “家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也举不胜举,如周恩来:事能知 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罗

11、隐: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女谋。莫言:重视文化学习。温兆伦:吃点亏没关系3.阅读“相关链接”(P74)和“方法与技能(P75),了解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 定,知道如何孝亲敬长。4.将课前搜集的有关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的资料进行整理。5.小组交流,教师纠偏。6.师生共同归纳。四、精讲点拨,知识整合【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了解什么是中国人的“家”,知道 “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自觉做到孝亲敬长。本环 节通过搭建探究平台,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归纳出相关问题的答案。问题: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家”?点拨: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不同的人,对家的

12、概念和认 识可能也有所不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家”依然有许多的共性之处。知识整合:1.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 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2.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尽孝在当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 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五、典型题目分析简要分析题获得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孟佩杰,5岁时父母相继去世,8岁时养母又 因病瘫痪,从此,她独自承担起照顾养母的任务。2009年被大学录取后,孟佩杰不 放心瘫痪在床的养母,决定“带着母亲

13、上大学”。请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对孟佩杰的行为进行评析。【分析】此题通过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评析、践行的过程中 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内化思想品德。【参考答案】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材料中孟佩杰关爱、赡养养母的行 为,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誉,值得我们学习。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 达自己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之心。六、课堂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他为了能亲自照顾母亲,每天用一根布带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一连五 年,风

14、雨无阻,带着母亲上班。他就是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孝老敬亲 模范陈斌强。对于他的事迹,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子女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B.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C.陈斌强自觉履行了赡养父母的义务D.孝敬父母是成年人应该做的事情,青少年不必效仿2.从常回家看看到时间都去哪儿了,看似平淡的旋律和娓娓道来的歌词, 却深刻地刻画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它们启示我们( )。理解父母,尊敬父母 孝敬父母,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优 听从父母的安排,答应父母的一切要求A. B. C. D.二、简要分析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

15、迟迟归。孟艰请结合实际和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名句的理解。【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D 2. A二、简要分析题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 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七、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了解“家”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对中国人的“家”也 有一定的理解,在今后的岁月中,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老,做父母 的好儿女,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板书设计第七课 亲情之爱第一课时 家的意味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生命的居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的意味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中国人的“家”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第一课时 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姚厚芝:绝症母亲为了孩子留学费用,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 图。对她的【颁奖词】: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