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阅读题;宋词赏析十题(选择)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86760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阅读题;宋词赏析十题(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古诗阅读题;宋词赏析十题(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古诗阅读题;宋词赏析十题(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古诗阅读题;宋词赏析十题(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古诗阅读题;宋词赏析十题(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阅读题;宋词赏析十题(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阅读题;宋词赏析十题(选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古诗阅读题(三)宋词赏析10题(选择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临江仙辛弃疾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试向浮瓜沈李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注老去句:语本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淸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辈子被荒废。C

2、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逍遥自由、逍遥自由的归隐生活的憧憬。D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E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语。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感皇恩 陆游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热计,只有家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注许:赞许、信任。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3、是( )A上阕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B杜陵原为西汉宣帝陵寝,在长安旁边,而长安又是汉唐旧都,词人用借代修辞手法来借指南宋都城。C上阕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阕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D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漂亮图景,表现了词人对志向生活的憧憬。E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厚的感慨。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定风波 辛弃疾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谁筑

4、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注国华: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德业。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国土沦陷。“黍离”出自诗经,后世常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B“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复原中原谱写新篇。C“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悲观。D“看君斩将更摹旗”一句,照应上阕中的“要君诗”,

5、“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E“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将自己与卢国华做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西江月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惋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犹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立刻下来,等不及卸

6、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B“惋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一声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热闹和朝气。D本词写作者疼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潇洒、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溶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江南柳张先隋堤

7、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二句通过“隋堤”展示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示意离别图景,寄有依依别情。B第三句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概况性极强,几乎将古今日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C上片末句“何况”二字巧设疑问,突出“自关情”即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质疑之中,一语双关,寓意深刻。同时带出下片所写离后相思之情景。D此词表现抒情主子公送别之忧愁苦伤及别后郁郁离思的内心情感。没有刻意作苦语,通过古今别情来

8、衬托一己的别情,有烘云托月之妙,将一己别情写得特别充分。E词的语言含蓄隽永,格调沉郁悲怆,构思精致新颖,在送别之作中颇有特色。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鹧鸪天辛弃疾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注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是陶渊明的家乡,也是他晚年归耕之处。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呈现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B词中表现出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

9、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C“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推崇清高,事实上却忙于谋取名利,词中的陶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安静。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静。E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宠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艳羡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苦恼。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很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

10、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全词采纳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复原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B上阕词人着力描写风尘之恶,写出了当时铁骑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的景象,堪称千村寥落,民不聊生。C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据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剧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D词人用汉书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决意志,而“何日提锐旅

11、”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心情。E南北两宋之交,豪放词风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艺术风格的转变根源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了词的时代性主题。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上西平送陈舍人吴泳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注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切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高著:高超的招数。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

12、三句,干脆写陈舍人赴襄州上任。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塑造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B“便匹马”两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福、激励他。C“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激励他的缘由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夸张的手法。D下片开头四个三字短句,表明襄州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闻名人物。言外之意是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E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嘱咐: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是讽刺那些鼓吹议和、苟且偷生者。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浣溪沙 苏轼

13、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注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峻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徐门:徐州。缲车:缫丝车。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连绵不断的影像,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B上片的首句采纳了倒装的句式,既描绘出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又把

14、词人的行踪逗出行走在枣树下。C上片的后两句,词人通过“村南村北”的“缲车”声和农人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达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心情。D词的上片一句一个画面,不仅色调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侧重抒情争论,既有对路途遥远、人体困乏的无奈,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E“试问”一词用得特别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忧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

15、争教我悲无欢绪。注 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找寻尚未消逝的春天美景。B上片“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的美景无限,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争论做了铺垫。C上片重在叙事写景,下片重在争论抒情,围绕“寻芳”绽开,认为寻乐是上天给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D上片描写“花”“浦”相互衬托,下片描绘莺歌蝶舞,在描写百花洲春色上绘声绘色,尽显其美。E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困难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参考答案:1C D(C项不是憧憬,此时作者已是退居生活;“浮瓜沉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呻吟”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找寻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