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1].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083140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两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两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两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两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1].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教材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占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形势(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下启世界格局的演变(形成了苏美争霸两极格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题学习,学可以更好的了解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关系的变化,以及民族运动蓬勃发展。通过自学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主要事件、大战的性质和影响等基础知识,获得感性认识,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感性的基础上,通过探讨,弄清两战对中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从而获得理性认识,这是本课的难点。【学情分析】通过以前的学习,了解了两战爆发的原因、主要事件、大战的性质

2、和影响等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不能从历史的横向纵向联系中把握事件的内涵外延,也不能有效的使感情得以升华。在这里就需要在老师的帮助积累的材料去粗取精,使认识产飞跃,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性质和影响的巩固复习基础上,培养学生新旧知识联系与整合的能力;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分析、比较、感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复习,学生体会出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性质和影响。教

3、学难点: 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分析、比较和评价。【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学习目标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作进一步对比、综合学习,从而深刻地认识战争的本庋。感悟两战带给人类沉重灾难。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思考,人类应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展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快速自学,了解两战的内容,学习中遇到问题,可同桌交流,也可小组讨论。(学生看表格内容回顾旧知) 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时间导火线 -开始标志目的参战国主要战役主要战场性质结束标志影响战后国际关系多媒体展示第一次世

4、界大战基础知识 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对抗 其他原因: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狂热时间1914年1918年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开始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目的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参战国同盟国:德、意、奥轴心国:德、日、意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主要战场欧洲战场(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性质非正义帝国主义掠夺战结束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影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 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战后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基础知识 大战第二次世

5、界大战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经济危机刺激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 间接原因:西方大国采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的侵略野心膨胀 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 时间1939年9月-1945年9月 开始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发动战争的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称霸世界参战国协约国:英、法、俄同盟国:英、苏、美、中等主要战役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诺曼底战役主要战场战场遍布欧亚非及太平洋岛屿 性质是一场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结束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

6、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等数的财产被毁;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平与进步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战后国际关系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格局)两战对新的世界格局产了重要影响,那么它对中国也肯定产生了不少影响?那么,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三)合作探究问题: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有何影响?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发言,小组内其他成员补充。2.教师归纳总结:一战对中国的影响(1.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竟然无视中国的主权,在对德和约上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中国

7、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2、华盛顿会议签定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重新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主宰中国的局面,中国的主权再次被破坏。(3、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二战对中国的影响(1、二战后,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使得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二战中召开的开罗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中国的决议(台湾在日本投降后归还给中国),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中国在联合国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3、抗战的胜利,共产党的坚持抗日发挥了巨大

8、的作用。所以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威望空前提高,为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同时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壮大,为日后胜利奠定了军事群众基础。通过合作探究,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那么,两次世界大战又有哪些异同点呢?我们共同来想想。(四)拓展延伸问题: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1.相同点: 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 核心参战国:德国 都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 都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 客观上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不同点:性质不同: 一战:一场帝国主义的掠

9、夺战 二战:是一场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 西斯战争范围不同:一战:参战国家30多个,卷入人口15亿,主要战场在欧洲。 二战:参战国家60多个,卷入人口20亿以 上,战场遍布欧亚非及太平洋岛屿战争发起国不同:一战: 德国、奥匈帝国 二战:德、日、意法西斯通过本专题的学习,相信很多同学对两次世界大战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五)谈感想1.学生畅谈感想。2.教师总结归纳:两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启示:(1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依然存在,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根源没有消除,我们必须在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提高警惕,居安思危。(2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

10、以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3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心(六)中考链接单项选择题。1、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比喻的是(C)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C萨拉热窝事件 D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B)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C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D英德矛盾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3、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似是(A)A英法两国都在战争中受到削弱 B战前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C欧洲的西线始终都是主要战场 D都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

11、4、这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重要国家,它们在一战中分属两大军事对抗集团,一战后都参加巴黎和会二战中它们再次交战。请你判断,这两个国家应该是(C)A、英国、俄国B英国、德国 C 法国、德国D法国、俄国5.原是同盟国集团成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却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国家是:CA.法国 B.美国 C.意大利 D.奥匈帝国6.一战中,首次出现在战场上的新式武器是CA.大炮 B.毒气 C.坦克 D.原子弹7.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飞机的动力机是CA.蒸汽机 B.电动机 C.内燃机 D.发电机8.罗斯福实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CA.消除经济危机 B.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C.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D.为美国夺取世界

12、霸权(根本目的是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因为消除经济危机也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改变其社会制度)9.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BA.丘吉尔想以此讨好苏联 B.英苏面临共同的敌人 C.英国想威吓希特勒 D.英苏之间一切矛盾均已消失【知识回顾】本节课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点?板书设计一两次世界大战基本知识二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三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四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思考进行知识的构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表现的不够积极,虽都能认真的参与讨论,但是展示交流时不够大胆主动,我想可能与课堂上缺乏相应的激励评价措施有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注意评价措施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