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0542677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中国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院系名称科学与经济管理系姓名学号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教师 2015年4月15日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我国,据统计部门的资料显示,2005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2140亿元,同比增长2.7%,占当年GDP的6.7%。而物流业增加的提高是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等方式实现的,在这些方面,物流信息作用功不可没,它是现代物流最重要标志。物流信息网络为各物流环节物流企业,物流相关部门能够更有效,更迅速的利用电子手段,记录和交流各种信息创造了条件,充分发挥物

2、流设施的功效,使得物流费用和客户服务水平都能得到改善。物流信息网络的潜在价值,仅仅还只是冰山一角,有待人们更进一步的挖掘。一方面物流行业的信息需求正在不断激增,物流信息创造的价值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物流网络已逐步得到发展但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信息资源格局现象仍较为普遍,尤其是至今还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物流信息网络,物流网络整体效率迟迟得不到提高。所以提高物流网络整体效率不高,除了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上创新,而且还要重视物流信息网络作用,从技术支撑的角度,练好内功。本文主要从中国现代物流及贸易的发展历程、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并且针对自身的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企业自身和政府宏观调控方面

3、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提高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关键词: 现代物流 物流产业 信息网络 跨国公司 第三次利润革命 目录1 引言.42 中国物流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5 2.1 物流业的概述.5 2.2 物流与外贸的发展历程.53 中国现代物流与国际贸中的联系.8 3.1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8 3.2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84 对于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建议.12 4.1具体分析说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及问题.12 4.1.1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阶段.12 4.1.2我国物流产业的国内环境.12 4.1.3我国物流产业面临的国际环境.12 4.1.4我国物流产业

4、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3 4.2分析并借鉴他国(美 日 欧)经验.14 4.3提出建议.15 4.3.1 完善立法.15 4.3.2 加强引导.16 4.3.3 积极鼓励.17 4.4对我国物流业及外贸发展做出展望.17参考文献.18致谢.191 引言 由于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取对外贸易利益的基础和源泉,不管他是比较优势还是要素禀赋优势,这种逻辑上的合理性,使得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直接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跨国公司由此产生,随着现代技术 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当然很大一部分包括物流产业的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容置疑。贸易自由化,全球资本市场的成长和统合,信息和通信技

5、术的进步,创造出一个正在增长的全球市场。与此同时,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加速,跨国企业为了实现竞争优势和增加盈利,在全球范围内分配利用资源,必须协调其生产和流通活动,通过采购制造流通等方面的规模经济效应,寻求降低成本,并通过开拓新市场和深耕现有市场来扩大销售,这可能导致巨大的物流成本,因此协调和整合全球供应链的物流活动显得十分重要。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宝洁公司最先发现需求放大效应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该效应一直困扰着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成员。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通过物流网络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可以从技术上克服供应链上的这种不确定性。市场经

6、济的发展使得现代物流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呈现出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现代物流产业已经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2中国物流行业与对外贸易发展概2.1 物流行业概述物流的概念最初来自美国然后经日本到中国。不同国家对其定义都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02年给出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运作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消费地之间实现高效且经济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存储,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日本企划厅定义为,物流是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的组成。我国物流行业,从引进概念、普及知识到起步发展,初步奠定了新兴产业地位,根据国家标准

7、,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时有机结合。无论从哪个国家对其的定义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流是一项管理技术,是对物的流动进行计划,实施,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少的费用安全、快速、及时地将物送达目的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2.2 物流与外贸发展历程2.2.1物流发展历程在人类早期社会,就有了不同形式的物流活动。中国古代的物流,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中欧丝绸之路,隋唐京杭大运河上的南粮北运,虽然具有一定的物流意识但是没有形成明确的物流概念和理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及其盟军的军事

8、物资装备制造的制造供应,战前配置与调运,战中补给与养护等军事后勤活动,需要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分析方法进行管理,于是产生了物流的概念,并形成的军事后勤学。在战后这些概念理论和方法被用于民用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随着物流,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经济领域,依据物流内涵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两个发展阶段。而根据物流区域的划分,物流可以分为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国际物流是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它国际交流而发生的物流活动,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物流。国际贸易也是伴随着国际物流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据提供服务的主体不同,物流分合同物流和

9、自营物流。合同物流即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指的是 由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完成工商企业的物流业务的运作模式。根据作用领域的不同物流分为生产领域的物流和商业领域的物流。根据物流的范畴分为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根据业态的发展特征来分,物流可以分为物源地物流与非物源地物流。根据物流的流向不同还可以分为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20世纪初到50年代中期是物流概念的孕育和萌芽阶段。进入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竞争加剧,市场营销观念进一步加强,企业意识到了,尽可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目标,而物流在提高顾客满意程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物流特别是物流配送得到了快速

10、发展,对物流的研究也获得了极大推动。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物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些学者开始从系统和企业角度对物流进行分析论述,同时欧洲和日本的物流观念,虽然都是50年代由美国引入但发展比较快形成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物流经济价值研究方面更加深入。7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提出著名“第三利润学说”,随后人们开始从价值和利润的观念上认识物流。现代物流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这一阶段提出的物流概念基本上具有成熟的思想跟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物流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从配送部门到生产部门再到服务部门,现代物流已经涉及社会活动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系统的最

11、优集成。因此,现代物流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管理制度 管理组织 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在物流中的应用,并且呈现出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20世纪90年代时,进出口总贸易额刚刚突破1000亿而且每年的增幅有限。虽然贸易量逐年增加,但是九十年代中期发展比较缓慢,总体保持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2001年是一个高速腾飞的开始,进出口贸易总额从刚突破五5000亿美元,迅速发展到2004 年和 2007 年以及2010年分别突破10000亿美元20000亿美元和 30000亿美元的关口。2000年到 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变化如图1所示。2000年我国各类商品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250.84亿美元和2492亿美元,2001年进出口总额只增长了8.2和6.8至2435.53 亿美元2660.98亿美元。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后的九年进出口我平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1.41和21.87%。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13960亿美元和16777.64亿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比较缓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及时出台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措施。如: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改善贸易融资环境,在稳定外需的同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贸易促进活动,鼓励增加出口。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