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方位不能离开立足点——读《故宫博物院》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366872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确立方位不能离开立足点——读《故宫博物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确立方位不能离开立足点——读《故宫博物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确立方位不能离开立足点——读《故宫博物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确立方位不能离开立足点——读《故宫博物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确立方位不能离开立足点——读《故宫博物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确立方位不能离开立足点——读《故宫博物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确立方位不能离开立足点——读《故宫博物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确立方位,不能离开立足点读故宫博物院 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以空间为顺序的介绍建筑群的说明文。我们在阅读这类说明文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表示空间的方位词,以准确把握物体的方位,这样,才可能有条理地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作者要说明什么。但是,要准确把握物体的方位和文章的空间顺序,仅关注方位词是无法准确完成的,因为任何一个“方位”,都离不开“立足点”(确立另一个物体方位的参照物或某一位置),离开立足点将无法确立一个物体的方位。因此,我们在阅读一篇以空间为顺序的说明文时,需要根据作者所确立的立足点去确立空间方位。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故宫博物院中的立足点分成三类:宏

2、观立足点、动态立足点和微观立足点,下面逐一做出分析。宏观立足点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从宏观上来确立物体方位的立足点有三个,他们在文章的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文章结构的显著标志。第一个是“北京”。作者在引出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的时候说“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里的立足点是“北京”,用这个立足点定位方位“中心”,确立“紫禁城”的位置。这个立足点从宏观上确立了说明对象的地理位置,让文章有了一个简洁、明了的开头。第二个是“紫禁城”。作者用“紫禁城”作为立足点,介绍了紫禁城的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这为全文确定了基本的顺序框架,接下来的参观,作者

3、从“午门进”,“神武门”出,按照由南到北的顺序介绍故宫博物院。进“午门”前,是文章的总写部分,是第一部分。出“神武门”后,又是文章的总结部分,是第三部分。中间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按照由南到北的顺序介绍故宫博物院。第三个是“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的“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这个立足点非常重要,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这个立足点将紫禁城分成前后两部分,实际上,也将文章第二部分分成两个层次。我们将以上三个“立足点”放在一起,加上“方位词”,浓缩成一段话,就对故

4、宫博物院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叫紫禁城,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和西华门,一片“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的长方形小广场将紫禁城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动态立足点故宫博物院介绍的是一组建筑群,作者按照行踪顺序(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不断地变化着介绍的物体,其立足点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行踪的起点与终点。作者选择的起点是“天安门”,终点是“景山”。之所以选择“天安门”作为起点,是因为作者之前写过另一篇广播稿天安门颂,同为广播稿的故宫博物院需要与之衔接。选择“景山”作为终点,是因为景山在“神武门对面”,站在

5、景山的高处可以回望故宫,便于对全文做出总结。从“天安门往里走”出发,到“站在景山的高处”结束,立足点经历了那些动态的变化呢?南到北的动态“立足点”。从“天安门”“往里”走,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走进午门,是庭院和金水河,“河上”是五座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进了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小广场。“广场”“以南”叫前朝,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乾清宫”“后面”是交

6、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是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立足点在动,介绍的物体也就跟着动,方位也随之发生变化。仔细阅读每一个物体所处的方位,我们就能发现每一个方位都有一个立足点,即相对的参照物。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在阅读空间顺序说明文的时候,我们要确立方位,首先必需找到立足点,否则无从谈起方位。或者说,立足点是方位的坐标原点。例如,“广场以南叫前朝”和“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两句中,“广场”就是立足点,离开了这个立足点,“以南”和“北面”这个方位便失去了意义,或者说,这个“广场”就是“

7、以南”和“北面”两个方位的“坐标原点”。微观立足点故宫博物院除了说明行踪路线上的建筑物外,还介绍了一些局部的物体,比如,在写到汉白玉石桥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这里介绍了“太和门”“两侧”的铜狮,立足点是“太和门”,方位词是“两侧”,“铜狮”是一个局部物体。像这类立足点,我们权且将之看作是“微观立足点”。下面,我们以介绍太和殿内部景象的部分为例,看看作者怎样变换立足点去依次介绍太和殿内部物品的。作者首先以“大殿正中的朱漆方台”为立足点,介绍“上面”、“背后”和“两旁”的物体,包括“雕龙宝座”、“雕龙屏”和“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接着以“大殿正中

8、”为立足点,介绍“殿顶中央”的雕金蟠龙。再以“龙口”为立足点,介绍“龙口垂下”的“银色大白珠”。接着以“银色大白珠”为立足点,写“周围”环绕的“六颗小珠”。再以“龙头”“宝珠”为立足点,引出“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最后写“梁枋间”的绚丽彩画。这段话中,作者介绍了很多太和殿内部细小的装饰品,每个装饰品处在什么位置,作者都写得非常清楚,很有条理。从中间到四周,从下面到上面,最后用“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一句与“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相照应。这里的介绍之所以能做到清楚有条理,是因为每个物品的方位介绍的十分清楚,而且,每个方位都有相对的参照物。阅读全文,我们发现,作者不管是在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宏观物体时,还是在介绍“太和殿”内“龙口里”垂下的“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的“六颗小珠”这样的微观物体时,都有明确的方位参照物,都有方位上的明确定位,也就是说,作者在介绍任何一个物体时,都有其应有的“立足点”和“方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阅读说明文,还是写作说明文,我们在确定一个物体方位的时候,一定要先确定其立足点,树立“确立方位,不离开立足点”的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