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历史 (11).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310989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历史 (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哲学历史 (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哲学历史 (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哲学历史 (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哲学历史 (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历史 (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历史 (11).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历史 (11)中国哲学史教案 导论:中国哲学概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 (1)定义和性质 (2)内容和框架 (3)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考手段第二节:当代非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1)解释学文化视野 (2)和合文化视野 (3)新儒学视野 (4)场有哲学视野第三节 西方哲学宏观视野下的中国哲学特征(1)中国哲学的本质(2)智慧类型(3)宇宙论(4)认识论(5)人生论第四节:中国哲学发展背景的四种解读方案(1)五种社会形态理论(2)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3)宗法制说(4)文化史观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

2、,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传系辞)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在根本态度上未必同;然而在问题及对象上及其在诸学术中的位置上,则与西洋哲学颇为相当。(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序论第 2页)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 (1)、合知行 (2)、一天人 (3)、同真善 (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荀子: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 性恶)司

3、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胡适: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上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页)这种人生切要的问题,大致有这些方面:(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教育哲学);(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

4、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页)胡适认为,哲学史研究有三个目的:(一)明变,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二)求因,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三)评判,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胡适说,这种评判应当是客观的,有三条标准:(一)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上发生何种影响;(二)要看一家学说在风格、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三)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来。第一章:前哲学家哲学第一节

5、:先秦哲学史家的先秦哲学史 (1)何谓先秦哲学(2)先秦哲学史(3)先秦哲学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二节 :远古哲学(1)创世神话的哲学涵义(2)三皇五帝(3)尧舜禹哲学(4)夏商周哲学(5)春秋哲学 第二章:先秦儒家哲学第一节:孔子和论语易传哲学(1)论语之理想人格论(2)论语之认识论(3)论语之本体论(4)论语之道德论(5)孔子易传哲学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

6、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

7、,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己欲立而

8、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第二节:孟子和孟子哲学(1)天命论(2)形上道德学(3)形上本体论(4)形上认识论 第三节:荀子和荀子哲学(

9、1)本体论上的天人之分(2)道德论上的天人之分(3)认识论上的天人之分第四章:先秦道家哲学第一节:先秦道家概况第二节:通行本道德经及老子哲学(1)道本体(原)论 (2)道的认识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老莱子说;太史儋说;隐君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 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

10、,有生于无。(四十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五十七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智慧出,有大伪。(十八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11、争。(六十六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不出户,知天下;不规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四十七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第三节:管仲及管子心术等四篇(1)归属问题:道家还是法家。(2)道和精气论(3)德、理、法论(4)虚一静因的认识论第四节:庄子和庄子哲学(1)庄子和庄子其人其书(2)逍遥游的人生理想:游于六合之外。(3)如何能够逍遥游?-逍遥游的哲学论说第五章:孙武和孙子兵法哲学(1)战争的本体追问(2)战争的价值考量(3)战争的认识论指导第六章:前秦法家哲学第一节:商君书吴子和早期法家(1) 历史进化与更法(2) 对德治的批判(3)对法治的弘扬第二节:

12、告子哲学(1) 建立在人为基础上的善恶观(2)道德根据的两面第三节:韩非哲学(1)法术势(2)认识论(3)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第七章:先秦墨家和名家哲学第一节:墨子的哲学思想(1)墨子的核心范畴:天志(2) 道德论(3) 政治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尚同上);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尚同下) 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尚同下) 幽涧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明鬼下) 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无)为仪者也。.闻之见之

13、,则必以为有;莫见莫闻,则必以为无。(明鬼下) 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 第二节:惠施和公孙龙的哲学(1) 惠施的合同异说(2) 公孙龙的离间白说第三节:后起墨家哲学(1) 社会历史观(2) 认识论(3)逻辑理论第八章:汉代哲学第一节:汉代佛学第二节 汉代道学(1)黄老之学(3) 汉代道教黄老之学的经典是黄帝书和老子。黄帝书在东汉时已经失传。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两个本子,与帛书老子乙本合抄在一起的还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论文。许多学者认为,这四篇帛书就是黄帝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出于战国后期而流行于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的代表作。现在学术界多称这四篇帛书为黄帝四经。阴阳备物,化变乃生(十六经果童)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