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0273705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亭送别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长亭送别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长亭送别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长亭送别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长亭送别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教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学习目标】 1. 学问与技能:初步接触元杂剧,了解元杂剧的根本体制,王实甫及西厢记。 2. 过程与方法: 鉴赏崔莺莺等人物形象; 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地,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理解本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的特色; 感受文章融高雅凝练的古代诗词和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熟悉王实甫西厢记高扬“爱情自由”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点】 长亭送别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究和真实描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音乐送别,营造离别气氛。 “门外

2、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唐代大诗人杜牧千年之前的一声喟叹时常在耳边回响。“离别”,始终是古今中外的一个恒久的话题。有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婉伤,有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无奈,也有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牵挂。今日,我们再一同走近王实甫,去体验莺莺和张生别离的刻骨铭心。 1. 元杂剧体制 (1)构造:一本四折一楔子。 ? 一部杂剧称一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折是划分杂剧场次的单位名称,相当于后世戏曲 的“出”和“幕”,大多表现出开端、进展、高潮和结局四局部)。 ? 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

3、用。 ? 剧末附“题目正名”(元杂剧每本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概括剧情。前面叫“题目”,后面 叫“正名”,“正名”往往成为剧名)。 ? 王实甫突破元杂剧每剧4折的体例,全剧共分5本21折。 (2)唱词:核心局部。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押一韵,属曲牌联套体。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四折之中宫调的变换同剧情变化相对应。 (3)演唱: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戏,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戏。 (4)脚色:分旦、末、净、杂四大类。 末:正末(男主角),如张生;副角有外末、冲末等; 旦:正旦(女主角),如莺莺;副角有贴旦、外旦、搽旦等; 净:戏剧性人物或威猛刚烈的人,如张飞; 杂:其他,如

4、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色 (5)文学要素:曲辞(剧本的主体)、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科泛(又称科、介、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 2. 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闻名戏剧家。生平事迹至今所知极少。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美丽,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进展有很大影响,艺术风格人称“花间美人”;所写的西厢记在杂剧中是第一流的作品;元杂剧“压卷”之作;新杂剧就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3. 关于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得名出自唐元稹莺莺传中莺莺写的一首诗:

5、“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被称为杂剧之冠,“第六才子书”(金圣叹),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构造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4. 原始故事 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抢救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最终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 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最终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

6、己“德缺乏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 5. 故事梗概 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此时恰有孙飞虎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承诺如有人能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解围,事后崔老夫人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绝望之极,幸有莺莺丫环红娘从中帮助,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张生病倒,莺莺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最终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忙下,二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

7、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原来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准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6. 字音积存 张珙(gng) 玉骢(cng) 揾(wn)做 谂(shn)知 玉醅(pi) 泠泠(lng lng) 谨赓(gng) 暮霭(mi) 筵席(yn ) 迍迍 (tn tn ) 蹙(c ) 萋迷(q ) 金钏(chan ) 靥儿 (y) 二、自主学习 1. 本文描述了“长亭送别”的哪四个场面,分别写出了莺莺什么样的感情? 2. 请对“染”、“醉”二字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三、合作沟通 四、反应精讲 1. 第一局部(科白和【端正

8、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其次局部(“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局部(【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嘱咐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怀和担忧:既盼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忧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 第四局部(【一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苦痛。 2. “染”字,把泪水和霜林贯穿起来,使无情的树木带上了感情颜色;它不但把外射的主观感情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使得离别的人们的泪水也仿佛如见。 “醉”字,既写出 了枫林的

9、颜色,更给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树木变红固然不是泪水染成的,但透过莺莺的眼睛看去,那染红的霜林只能是离人的血泪。这是莺莺对霜林的独特感受,是移情于景。这表现了莺莺因这次离别心情是特别沉重的。 五、当堂训练 分析【端正好】(或【一煞】)曲辞: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表达效果? 【端正好】 这支曲子前五句,一句一景,选择了蓝天的白云、满地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这四个富有深秋特征的意象,与凄紧的西风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黯然销魂的秋日送别图,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表现了莺莺离人伤感的愁闷而又压抑的心情。 结尾两句莺莺自问自答。在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为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10、用夸大的手法表现莺莺因张生马上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一煞】 这支曲子选择了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等富有深秋特征的意象,描绘了一幅苍凉冷清的离别图景,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是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六、拓展练习 1.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辞场面需要哪些关键词? 提示: 长亭长亭短亭是古时设在官道旁的供旅客休息的亭子,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酒【愉快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耍孩儿】

11、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泪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渭城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七、板书设计 场景一:赴亭送别痛 场景二:长亭饯别恨 场景三:临别嘱咐忧 场景四:夫妻分别念 其次课时 一、导入: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 1. 从对待爱情和功名两个方面,试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2. 说说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三、合作沟通 四、反应精讲 1. 分析: (1)“怨归去得疾”、“却告了相思回避”,大胆表露自己的感情。临别时嘱咐张生“疾便归来”“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对待

12、爱情:大胆,执着。 (2)对赴考,与老夫人形成对比(老夫人:不嫁白衣秀士;莺莺: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视功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对待功名:鄙视 小结:重爱情,轻功名叛逆性 提示:长亭送别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根底,因此临别时不忘嘱咐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亮的对比。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知张生“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根底的。 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把

13、握自己命运的悲伤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烁着重爱情轻功名、抵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芒。 2. 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根底的结合,否认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落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 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婚姻抱负,歌颂了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展的斗

14、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剧烈的反封建思想,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成就。 五、拓展训练 老妇人和莺莺二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有何不同?这反映了什么? 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 第三课时 一、导入: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 1. 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高雅见长,情景交融。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2.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在长亭送别这一折中,王实甫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离愁别恨图。除了情景交融,还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这种离愁别恨? 三、合作沟通 四、反应精讲 1. (1)意象的组合,高雅华美:【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宽阔、颜色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