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有效教学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271513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学生有效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注学生有效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注学生有效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注学生有效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学生有效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学生有效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人为本 有效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新理念不断涌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课堂教学取得了许多欣喜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课堂中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少,语文味也越来越淡这节课应该怎样上,才能上得好?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遵循“以教为学”原则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教育家陶行知一针见血指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被教,好象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了,居然是学校,都好象是教校了。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将教和学分离了

2、。”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教学合一”的观点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因此,当前的教育应突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和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科学选择恰当的教法。1、培养兴趣,激发动因没有无情感的纯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纯情感,认知和情感总是相伴随而产生,并互相作用。兴趣是开发心智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在情感因素中,认知性兴趣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指向认知活动本身,是学习活动最有效的动力。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供一定内容背景,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心智处于最佳状态,激换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

3、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情感转化。2、创设情境,激励参与情境有着情感参与的氛围,合理的情境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行动。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导”的优劣。学生只有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才能带着自己的感情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何“导”?叶圣陶先生精辟指出: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领受。因此,教师应运用多种形式实现有效教学。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

4、意多启发,多反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发言并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启发式教学,在知识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处设问;在理解的疑问处设问;在规律的探求中设问此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时间,增加一些开放式、交流式、活动式的教学方法,使

5、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二、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1、读得充分“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尤其重视朗读和背诵。课堂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走出重讲解轻感悟的误区,让学生动口读,学生才能真正用心地感受体验。孩子们用心朗读,全身心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孩子们那一张张小嘴巴读出的就不仅仅是课文的语句,而是浓浓的情。朗读和背诵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是学习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的必由之

6、路。“疯狂英语”之所以效果显著,不外乎就是痴迷地去学,投入地喊,在激情中积累句子,培养语感。语言教学、语文学习也理应如此。“读”是理解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去感受语言文字。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勤一些。的确,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能让孩子们“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从而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提高语文素养。2、有充分自由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7、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不是老师单极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学生的感受,来源于教师的感受;学生的体验,根植于教师的体验;学生的情感,萌动于教师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参透教材,从教学内容出发,孕育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自己的判断,并预设一些话题,这样在学生的对话交流中真正做到以情动情,有感而发。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之后的成就感。一个好教师最大的成功不是让学生觉得是教师教会了自己,而是让学生自己觉得这是自己努力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视角,做好启发、引导,充分让学生自主

8、体验;教师应全神贯注,学会倾听,积极反映,充分让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应肯定学生,积极评价,充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自豪感。通过交流,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从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激发。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达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我,享受快乐,从而更好地促进个性的发展。提出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三、激励,让学生放飞个性“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作为教师应善于应用赏识的方法:一个信任的笑容,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语,一次心与心的沟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赏识学生的进步,这样会更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每个人都有

9、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差错或出现困难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教师要多给学生以鼓励、帮助。有主见的孩子是值得欣赏的。我们既要培养孩子敢于直抒己见的品质,同时也要培养孩子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解剖自己的品质。为人师者,要善于以科学的眼光,敏锐地捕捉时机,对学生加以指点和引导。可以说,教学中教师的赏识不仅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且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被赏识的过程中会不断提升,学习的潜力能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肯定。花朵需要阳光,赏识对于孩子宛如阳光对于花朵,须臾不能分离。在这些学生中间,不能因为我们的不慎,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学生头脑是亟待点燃的“火把”,激励就是火把的“助燃剂”。教师应积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我们的每一次激励都转化为学生的催化剂,变成激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及时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放飞个性,展现自我,点亮自己。教育呼唤有思想的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倾心、倾力于教学方法的新颖和效果的完美,同时也应注重精神与思想的“自我”展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把先进的教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既符合教学规律,又充满自己的个性魅力。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