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墩果酸的制剂学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25084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墩果酸的制剂学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齐墩果酸的制剂学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齐墩果酸的制剂学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齐墩果酸的制剂学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齐墩果酸的制剂学研究进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齐墩果酸的制剂学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墩果酸的制剂学研究进展.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齐墩果酸的制剂学研究进展关键词:齐墩果酸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简称OA)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食物、医学草本植物和其它植物中,以游离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鉴定OA 为有效的抗肝炎单体成分后,国内、外不断发现并报道其新的药理作用。本文将OA药动学、药理学及药剂学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1药动学 1.1动物药动学 OA的药动学研究很少,仅有国内2项研究报道。一项是对扶正11服液中齐墩果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6只家兔分别按OA200mg/kg灌胃给药,结果表明,OA在家兔体内吸收迅速,0.69h即达血药峰浓度值;血浆中浓度很高,其平均

2、血药峰浓度值为116.53g /ml ;消除速度较快,消除半衰期(t1/2)为3.65h,整个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另一项则对OA的衍生物磷酸酯二钠盐(OANa2)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生物利用度进行系统研究。大鼠静脉注射给药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半衰期(t1/2)为7.14min,表明OANa2分布迅速;从平均血容量(0.074L/kg)及中央室的分布容积(0.062L/kg)看出,OANa2主要分布于中央室。t1/2为63.18min,提示 OANa2在体内消除亦较快。OANa2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资料显示,大鼠灌胃给药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2.0%,肝门静脉注射的绝对生物利用度

3、为88.9%,其被肝脏首关代谢的药物约为11.1,胃肠道代谢或未被吸收的药物约为66.9%。可见,OANa2在胃肠道的溶出和吸收仍不理想,肝脏首关代谢明显,静脉注射给药可避免胃肠道及肝脏首关代谢作用。 目前,国内、外尚无OA单体制剂的动物及人体药动学的研究报道,这可能与OA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有关。 1.2体外代谢机制 体外研究证实,OA对人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CYP)1 A2和CYP3A4有抑制作用,而对CYP2C8、CYP2C9、 CYP2C19,CYP2E1及CYP2D6的酶活性无影响。但另一实验证明,OA对CYP2E1有抑制作用。分析认为,四氯化碳(CCl4)和扑热息

4、痛主要经CYP2E1代谢,生成有毒的代谢产物,而OA对CCl4及扑热息痛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故 OA的肝保护作用是通过对CYP2E1酶活性抑制来减少有毒代谢物的生成。OA是否真正具有抑制CYP2E1的作用,尚需在人体试验中证明。 2药理作用 2.1护肝、解肝毒作用 从OA的化学性质看,其脂溶性强,易于进入肝脏、脂肪等组织器官中,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而发挥保肝作用。从OA的化学结构看,有双键、羟基、羟基等多个活泼官能团,易发生一些化学反应如与体内毒性物质结合,起到解肝毒作用。从OA 的作用机制看,OA对肝毒物的抑制作用和保肝作用存在多重机制,其以肝中金属硫蛋白为介导,显著改变镉在亚细胞中的分布

5、而保护镉诱导的肝损伤;预处理的OA通过显著阻止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脂质过氧化酶活性的增加,对CCl4诱导的肝损伤也起保护作用。OA对各型变态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这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OA 也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促进前列腺素(PG)的合成,刺激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的升高,同时抑制环鸟苷酸(cGMP)和组胺的释放。有研究认为,OA既有肝保护作用,又有弱的肝毒性。所以,OA的护肝作用很可能是肝保护作用与肝细胞毒性作用的平衡。 2.2抗胃溃疡作用 在对从中药材中提取的OA低聚糖苷研究中发现,OA低聚糖苷对乙酸及吲哚美辛所致大鼠胃粘膜病变有保护作用。进一步研究证实,在

6、OA低聚糖苷对外源性因素所致胃粘膜病变的保护作用机制中,辣椒素敏感神经起重要作用。另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OA50200mg/kg可明显对抗酒精型、药物(阿司匹林)诱发型及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其抗溃疡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且OA的乙酰化及甲氧化衍生物比OA具更强的抗溃疡作用。一项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中,经腹腔给药OA600mg/kg未发现其毒性作用,表明OA抗溃疡的安全性很高。给乙酸型慢性胃损伤SD大鼠服用OA 14d 后,能显著减小溃疡面积,增加胃保护粘膜的厚度,有效促进溃疡愈合,给药剂量100mg/kg组的治愈率达74,与对照组(雷尼替丁)的治愈率接近(84)。因此,OA可能是抗溃

7、疡新药。 2.3降糖、降脂作用 早期文献报道,OA可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小鼠血糖水平,对实验性高血脂症大鼠和兔均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而正常大鼠的血糖、血脂则不受OA影响,但这些整体动物实验不能对OA降糖、降脂的作用机制作出解释。殷峻等人对OA的降糖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采用与人肝细胞表型相似的人肝癌细胞(HepG2)检测24h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量发现,OA可使糖耗量轻度增加,但同时使胰岛TC3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减少2529(P0.01),故认为OA主要不是通过肝细胞发挥降糖作用,而是存在其它作用机制。Yoshikawa M等的研究证实这一想法。经实验发现,OA通过抑制胃排空及小肠段对葡萄糖的摄取

8、实现降糖作用,其抑制胃排空的机制由辣椒素敏感神经及中枢神经系统介导,且OA刺激多巴胺受体的产生,引起PG的释放导致胃排空受抑制。 2.4对心血管作用 OA对心血管疾病作用是OA药理作用研究的新发现。 Somova LO等首次提出OA具抗高血压及强心活性。研究指出,OA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无直接降压作用,但有直接的强心作用。当大鼠长期(6wk)服用OA 60mgkg后,能有效抑制严重高血压的发展,且OA的降血脂及抗氧化活性比熊果酸高。随后有学者对OA抗高血压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认为OA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而发挥降压效应,并不涉及其它降压机制。关于OA强心作用另有报道予以进一步证

9、实,并同时指出OA对局部缺血及再灌注的心律失常有显著的抗心律不齐活性。与普蔡洛尔比较,OA的强心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均通过阻滞肾上腺素受体实现。鉴于OA同时具有降压、强心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对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及心力衰竭的患者将是一个很好选择。 2.5抗癌作用 近年来,人们对OA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有研究认为,OA对结肠癌细胞系HCT15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另有学者在对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抗人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的系列研究中指出,OA抗侵袭作用可能是通过对癌细胞粘附作用、趋化运动和抑制组织蛋白酶B的分泌而实现,其抗侵袭机制不是对侵

10、袭某一环节的阻断,而是对侵袭各个基本环节都有抑制作用。还有研究通过检测小鼠巨噬细胞中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的释放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TNF-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现,OA 能诱导NO和TNF-的释放减少,并通过细胞核因子(NF) -kappaB的转活正性调节iNOs和TNF-的基因表达,从而发挥其抗癌作用。总之,OA的抗癌作用几乎贯穿了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抑制肿瘤的生成、诱发以及诱导细胞的分化,能有效地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但是,这些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由于OA的低毒性,尚可用作临床治疗肿瘤的化学保护和化学预防药。 3工艺改进 OA

11、在临床上应用多年,但其单体成分的剂型单一,生物活性的应用也单一。剂型中最常用的为片剂,其次为滴丸剂。由于OA水溶性差,导致生物利用度很低(特别是片剂),影响机体对OA的吸收。剂型的改进可一定程度地提高OA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药物的临床疗效。有实验表明,滴丸剂相对于片剂的溶出有所改善,2h内溶出量为片剂的 4倍,溶出速度明显高于片剂,且对湿热的稳定性好。又有人分别用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或PVPK-30、泊洛沙姆188为载体制成OA固体分散体显著提高OA的溶出速率,但OA固体分散体的长期稳定性较差。最近,Chen Y等用物理凝聚法研制的OA纳米混悬剂,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混

12、悬剂中药物微粒为284.9nm,分散系数为0.216,OA以无定型形式存在于冻干混悬剂中。25时纳米化OA的饱和溶解度提高6倍(25.72mg/ml比4.37mg/ml)。体外释放度实验显示,冻干OA 混悬剂比原料粉有显著高的溶出速率,前者前20min内有 90释放,后者仅为15%,120min后前者释放95%。同时,预处理OA混悬剂对CCl4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明显增强。有人研究开发了OA环糊精包合物,发现其对治疗鼠龋齿效果很好,可能是有潜力的抗龋药物。 除改进OA剂型外,还可通过将OA制成盐或制备其衍生物来提高OA的生物利用度。多项研究证明,OA钠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大提高,齐墩果酸二元酸单

13、酯二钠一类的前体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比OA增大数千倍。由于OA钠盐溶解性能的改善,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理实验结果表明,OA钠盐明显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效增强OA的降酶、护肝作用,且无齐墩果酸在口服大剂量时对动物肝脏的损伤,预计具有夏好的临床安全性。OA衍生物的合成是扩展和提高OA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外合成的OA衍生物分别显示出有良好的抗癌、胃保护及抑制破骨细胞生成等作用。 4检测方法 OA的检测方法现阶段主要是对植物提取成分中或剂型中的OA含量进行测定,其主要方法有薄层色谱(TLC)法、气相色谱(GS)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及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CC)法。在这些测定方法中,

14、TLC法的实验条件最易达到,但受自身条件限制,结果重现性差,变异较大;GS法因需要衍生化,操作复杂,回收率不高;MECC法是在国外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但其灵敏度也不高;HPLC法是目前测定条件最为成熟,应用也最为广泛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精密度高的特点,操作简便、快速,而且HPLC与质谱(MS)、GS- MS联用的日益普及,更是为今后测定低含量的OA新剂型以及人体液中的OA药物浓度提供了可能。还有报道使用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法测定中药怀牛膝及其成分制剂中OA的含量,并指出SFC具有TLC、HPLC及GS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仪器价格昂贵,测定条件苛刻。 5结语 OA是一种天然来源的药物,除具有保肝、护胃、强心、抗心律失常、降血糖、降血脂、抗高血压的生物活性外,还具有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过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且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国内、外对OA研究均较多,特别是有关提取分离及药理作用,但很多药理作用机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制剂的研究相对较少,并受现有剂型生物利用度低的限制,OA所具有的生物活性并未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开发新剂型和制备OA衍生物是解决生物利用度低、增强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