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2).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237156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由于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开发较早,从远古至东汉,北方经济较为发达。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由于战乱等因素,经济重心南移。两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己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隋唐之际,完成于两宋时期.南宋以后,南盛北衰的局面不可逆转,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关键字: 经济重心 发展阶段 转移过程 迁移原因 特征 启示 规律 影响正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后来经济重心逐渐迁移,迁移的方向

2、是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其中主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展的阶段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是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首次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因 地理条件合适,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过渡到奴隶社会。战国秦汉时期,北方经济高度发展。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但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发展,北方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因此西晋得以统一南方。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北方和

3、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 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使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采取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后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系列改革,经济发展后,北周统一北方,从而使北方经济实力继续维持超过 南方的局面,恢复了经济重心的地位。南朝时,南方经济因局势相对稳定得到发展,并基本上赶上北魏,长江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但北方至隋朝统一前,北方再度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朝也得以统一全国。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不仅恢复还有新发展,同时

4、长江流域农业也获得很快 发展,南北方经济处于高度发展时期。但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又呈现出南移的趋势。第三阶段,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原因,这一时期之初,北方经济继续凋敝,而南方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却更快发展,终于赶上北方,并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并不断巩固。其中,五代时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朝为实现南粮北调而开辟漕运和海运,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这种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反映。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

5、,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和经济重心相一致。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

6、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时期,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经济重心继续南移。两宋时期,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7、。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南方的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

8、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

9、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从地理角度看:气候影响,宋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些适宜生长在北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宋占城稻的引进,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 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而水稻不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适宜种植在江南地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

10、程开 发好。江南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种植,茶树、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易于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主要是人为的烧荒滥垦造成的,结果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面积减少。同时使黄河因淤积而经常泛滥,不适宜于农业的发展。北方地区的气候近2000年总的看来越来越转为干燥寒冷,而南方地区气候波动本来不如北方大,气候变干对于南方沼泽地区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利大于弊。5.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启示、规律特征: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

11、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所产生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除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外,还存在一个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伴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东部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瓦解较为彻底,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东部

12、沿海地区的近代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交通比较发达,对外贸易发展,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中西部地区快,形成了现代经济重心在东部的经济格局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

1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南方环境

14、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2蓝勇:从天地生角度看中华文明东移南迁,学术研究1995年5期3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4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图谱,农业出版社,19915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6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19967姜涛:历史与人口,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9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0.侯勇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邹逸麟:从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轨迹看21世纪的中国经济,历史地理1996年13辑12.张海鹏朱绍候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两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3.王铮: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地理学报1996年第4期14.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5.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