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21892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和龙市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毗邻,边境线长达164.5公里,有两个边境镇,有古城里、南坪两个开放口岸。1993年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1994年全国边境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在和龙 召开,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市。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推动边境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战略部署, 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市的文化艺术事业, 推动 两个文明”及和谐社会 建设,文秘部落根据文化部提出的建设全国 万里边境文化长廊”的战 略部署,结合和龙实际,现制定和龙市 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 划如下:一、总体构想和龙市 图们江千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工程是 全国万里边

2、境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 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计划形成一条以图们江为中心,文化设施配套,文艺活动活跃, 民族特色浓郁, 社会效益突出, 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文化长廊。建设 “图们江千里边境文化长廊 ”,一要实现城镇文化网 络完善化和城镇文化繁荣; 二要提高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 化素质,净化社会风气和育人环境,改善社会治安和卫生面貌;三要 优化投资环境、旅游环境,促进地区边贸、外经贸和旅游业发展;四 要发挥文化艺术寓教于乐、以文 “化”人的积极作用,用高扬社会主义 时代主旋律的文化精神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 增强各民族 相互依存的和谐密切关系和整体向心力

3、、 凝聚力; 五要使享誉世界的 朝鲜族民俗文化, 在小康进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并在沟通东北亚经 济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规划目标根据现有基础和经 济条件,和龙市 “图们江千里边境文化长廊 ”建设拟计划新建文化馆、 站(包括口岸综合文化设施) 3 个,总建筑面积 4,200 平方米;计 划新建图书馆 1 个,总建筑面积 2,000 平方米;新建博物馆 1 个, 总建筑面积 2,000 平方米。以上项目合计建筑面积 8,200 平方米, 现已进入全市的重点规划项目。 并抓好 18 个边境农村文化室的建设, 开发民俗文化资源。 充分发挥图们江风光旅游资源的特点, 开辟文化 长廊为经贸

4、线、文化线、旅游线、友谊线。使 “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 点线相连、形成一个整体,步入规范化、整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三、 基本方法(一)以农村文化室为基点,以边境镇和边境口岸为重点, 实行统一规划与分段规划相结合, 分步建设,逐渐合拢。从实际出发, 加强分类指导,区别难易、突出重点,优先抓好当地积极性高、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的建设,以典型引路,带动一般。(二)突破原有分散的、星点”型的文化建设路子,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大文化”思想,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社会文化活动开 展、文化经济发展等为一体,包容文化工作和农村文化教育、科技普 及推广、体育活动以及旅游景点的综合建设等相关方面,并且

5、与边境贸易和农村奔小康结合起来,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着重在城区配套 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加强对旅游、文物景点和文化市场的 建设管理。在乡(镇)村基层,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集体经济实力的 壮大,逐步搞好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文化生活。(三)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建设的方针。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动员社会各界、 各行各业,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工、青、妇、军、民、学、 厂、商等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建好 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四、主要 措施(一)建设 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是一项关系全市精神文明建 设全局和全国万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大局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逐级制定规划、提出措

6、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二) 要采取各种措施,认真解决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资金。 在积极争取中央 专项补助的同时,争取财政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争取国家民委兴边 富民十一五”规划 长廊”建设专项资金。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应有文 化建设的项目。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文化经济政策, 扶植文化 企事业单位发展文化产业和多种经营,逐步壮大自身经济实力。(三)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计划纳入本地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以及中、远期规划,做到有位置、 有指标、有项目,狠抓落实。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增强文化单位自身造血功能, 走上适应社

7、会 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良性发展轨道。 (五)加强对城乡文化市场的 培育和管理,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必要的管理机构和队伍, 制定全市文化市场管理法规,依法管好、管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市 场的不断繁荣。(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从实 际出发实施分类指导,特别在乡村,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不能搞 硬性摊派,不能加重农民牧民的负担。要充分尊重和发扬基层、群众 的首创精神, 重视培养和树立各个方面的先进典型, 发挥典型的示范 作用,扩大典型的覆盖面。 (七)坚持标准,讲求实效。 “图们江边境 文化长廊 ”建设要立足长远、着眼发展,从实际出发,按照一定的标 准来规划和建设。在建设中

8、要以求实务实的精神,办实事,求实效, 把各项建设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和龙市文体局 20XX 年 5 月 17 日 附:和龙市 “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 ”建设标准一、文化网络形成第一条 是市、镇、村三级文化网已基本形成。即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影剧 院,以及依需要而建立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文管所、博物馆、青少 年文化宫等;镇、街道有文化(中心)站;村(社区)有包括 “三室 一场”(即图书室、活动室、娱乐室、体育场)的文化室。第二条文 化馆馆舍面积基本要求: 2,000 平方米;馆内设有大型活动室或展 览厅、游艺室、排练室等活动地,业务活动用房面积达7 0%以上。 第三条图书馆馆舍面积基本要求: 2,

9、 000 平方米。馆内阅览室、外 借室不少于3个。藏书基本要求:12万册;第四条镇、街道文化站房舍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镇中心和所有村有文体活动地点或演出场所。第五条 镇、街道普及文化(中心)站,其中,建成文化中 心的达 100。村(社区)基本普及文化室。二、文艺活动普及第六 条广泛发动和组织各族群众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文化、艺术、体 育等)。经常参加活动的群众达全县人口的15%以上。县文化馆、 图书馆加强了对基层的业务辅导, 文化馆业务人员每年人均下基层时 间不少于60天;图书馆辅导人员每年从事辅导工作时间不少于五分 之四。第七条市文化馆和镇、街道文化(中心)站,分别组织或参与 组织全市

10、、乡级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每年不少于5次。图书馆积极 开展了各项为读者服务的活动。第八条市文化馆、镇、街道文化(中 心)站,分别建立了一支业余群众文化艺术骨干队伍, 经常开展活动。 全市群众性文艺创作繁荣, 有一支文艺创作骨干队伍, 每年都有作品 在全国、省、州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参演、 参展及获奖。 第九条文化馆、 站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开展和研究工作,取得一 批成果,并建立了有关档案(如民间零散艺人档案等) 。第十条艺术 团面向经济建设、面向基层、面向农民搞好演出服务,每年演出不少 于100场,其中 80%以上场次为农民演出,做到节目健康,常演 常新。有一支创作队伍,每年创排一

11、台新节目。第十一条边境乡村有 线电视普及率要达到 100%,搞好农村电影普及放映。加强对电影放 映员的培训、管理,不断提高放映服务质量。农村电影放映配合科技 兴农,有针对性地大力普及科教片,同时积极推广了幻灯放映宣传。第十二条认真开展了文物普查、 建档、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工作, 做到了有专人管理,底数清,建档全,保护措施落实,并积极开发利 用文物资源,搞好文物旅游点的开发建设, 做到环境卫生、秩序良好、 服务文明。第十三条注重文化艺术活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科研服 务。工作落实,成果较多。第十四条市、镇两级文化设施的各个活动 场所坚持常年开放, 村文化设施各个活动室农闲时经常开放, 内部各

12、 种规章制度健全。环境整洁、文明、优雅。三、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第 十五条市文体局建立文化市场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 建立文化市 场管理网络,充分发挥镇文化(中心)站在乡村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 作用。建立文化市场稽查队伍, 对辖区内的文化市场进行经常性的检 查管理,并按照有关管理法规对违法经营单位和个人及时处理, 维护 文化市场的秩序。健全当地的文化市场管理规章制度。四、加强文化 产业建设文化活力增强第十六条各级文化单位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 业。收入主要用于本单位的事业发展(占 60以上),添置、更新文 体活动设备, 改善工作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 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 极性。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 请注明出处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 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 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