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综述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144154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1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脂血症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脂血症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脂血症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脂血症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脂血症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脂血症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脂血症综述(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脂血症英文名:hyperlipoidemia缩写:HL别名:hyperlipemia;高脂血;血脂过多概述: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须物质。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其中三酰甘油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主要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脂质是体内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种膜的结构中。脂质为疏水性的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其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使血浆中的物质通过直接弥散或经载体进入细胞内。同时,脂质是体内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也是肾上腺和性腺类

2、固醇激素以及胆酸合成的前体物质。此外,脂质还是血液中许多可溶性复合物运输的载体。脂质分为:脂肪酸(FA)、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和磷脂(PL)。其中三酰甘油和磷脂为复合脂质。血浆中的胆固醇又分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脂(CE)两种,二者统称为血浆总胆固醇(TC)。高脂血症(hyperlipoidemia)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流行病学:血脂水平与遗传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种族人群和饮食情况下的血脂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西方男性的平均胆固醇水平为5.4mmol/L,而日男性相对较低,仅为4.3mmol/L。

3、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亦低于欧美人群,平均为3.85.14mmol/L。我国正常人的各种血脂水平(表1)。体内的血脂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儿童的血脂水平低于成人,其高脂血症的标准为:胆固醇5.2mmol/L(200mg/dl),三酰甘油1.6mmol/L(140mg/dl)。此外,血脂亦受性别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女性从青春期起直至绝经期,其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均低于男性,而HDL水平高于同龄男性。1. 高胆固醇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包括基础值偏高、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摄入、热量过多、年龄及女性更年期的影响、遗传基因的异常、多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1)基础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LDL-C)水平高:与各种属的动物相比,人类的基础LDL-C水平较高,可能与人体内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延缓,肝内胆固醇含量升高,抑制LDL受体活性有关。这种较高的基础LDL-C是人类临界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2)饮食中胆固醇含量高:胆固醇摄入量从200mg/d增加到400mg/d,血胆固醇可升高0.13mmol/L(5mg/dl),其机制可能与肝脏胆固醇含量增加,LDL受体合成减少有关。临床研究表明,在健康青年人中,每天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增加100mg,女性血胆固醇水平上升较男性明显。(3)饮食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每人每天摄入饱和脂肪酸理想的量应为每天总热卡的7%,若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占每

5、天总热卡的14%,可致血胆固醇增高大约0.52mmol/L(20mg/dl),其中主要是LDL-C。研究表明,饱和脂肪酸可抑制LDL受体的活性。虽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下列5方面有关:抑制胆固醇酯在肝内合成;促进无活性的非酯化胆固醇转入活性池;促进调节性氧化类固醇的形成;降低细胞表面LDL受体活性;降低LDL与LDL受体的亲和性。(4)体重增加:研究表明,体重增加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肥胖是血浆胆固醇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肥胖促进肝脏输出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继而使LDL生成增加;肥胖使全身的胆固醇合成增加,引起肝内胆固醇池扩大,抑制LDL受体的合成。(5)年龄因素:老年人LDL受体活

6、性减退,LDL分解代谢率降低,这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加,胆汁酸合成减少,肝内胆固醇含量增加,抑制了LDL受体的活性。(6)绝经后妇女:雌激素能增加LDL受体的活性,妇女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使血胆固醇水平升高。(7)遗传基因的缺陷:由于异常基因的存在,体内LDL分解代谢率降低,LDL合成增加后,LDL结构改变。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能在分子水平上完全认识这些异的遗传基因。(8)遗传因素引起的家族性的血胆固醇升高有下列几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由于LDL受体先天性缺陷造成体内LDL清除延缓,引起血胆固醇水平升高,患者常有肌腱黄色瘤。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由于2号染色体上Apo

7、B基因突变造成Apo B100上3500位的精氨酸被谷酰胺所置换,因而影响了LDL的分解代谢。多基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相对较常见,患病率可能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3倍,患者常无黄色瘤。有关的基因缺陷尚不清楚,患者的Apo E基因型多为E4杂合子或E4纯合子。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多伴有体重超重、高血压、糖尿病和痛风,在心肌梗死的存活者中,是最常见的一类血脂异常。其遗传基因尚不清楚,常伴有肝脏过多合成Apo B。家族性异常脂蛋白血症:亦称型高脂蛋白血症,是由于Apo E的异常影响了乳糜微粒和VLDL残粒的分解代谢。家族性脂蛋白(a)过多症:脂蛋白(a)和LDL一样,富含胆固醇,目前认为大多数血

8、浆脂蛋白(a)水平升高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这类患者常无皮肤黄色瘤。2.高三酰甘油血症 中乳糜微粒和VLDL富含三酰甘油,血浆三酰甘油浓度升高,实际上反映了乳糜微粒或VLDL浓度升高,凡引起乳糜微粒或VLDL浓度升高的原因均可导致高三酰甘油血症。(1)继发性高三酰甘油血症:许多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某些疾病状态、激素和药物等均可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症。糖尿病: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缺乏,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受抑制,使乳糜微粒在血浆中聚积,可伴有高三酰甘油血症。2型糖尿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内源性胰岛素过多分泌,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严重的高胰岛素血症对脂蛋白脂酶的激活明显减弱,引起三酰甘油水平升高。肾脏疾病:由于V

9、LDL合成增加,分解代谢减慢,可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肝脏三酰甘油酶减少,VLDL清除延缓所致,并可能同时合并中间密度脂蛋白增高。肥胖:在肥胖患者中,肝脏过量的合成载脂蛋白B,使VLDL产生明显增多。其中腹部肥胖者三酰甘油升高更为明显。脂肪代谢障碍: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表现为身体某一特殊区域的脂肪减少并伴有三酰甘油血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脂肪组织中脂蛋白脂酶减少或肝脏合成VLDL增加有关。糖原累积症(型):以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为特征,对低血糖敏感。低血糖时,为补充能量的需要动员脂肪组织,游离脂肪酸浓度和VLDL中的三酰甘油成分增加。异型蛋白血症:见于系统性红

10、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异型蛋白抑制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的清除,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症。雌激素的影响:雌激素能降低血浆脂酶的活性(主要是肝脂酶),因而影响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清除。高尿酸血症:大多数的痛风患者伴有高三酰甘油血症,反之亦然。这种关系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如过量摄入单糖、酗酒、使用噻嗪类药物。营养因素:大量摄入单糖可引起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可能与伴发的胰岛素抵抗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单糖改变了VLDL的结构,影响其清除的速度。饮酒对血浆三酰甘油水平也有明显影响,酒精可增加体内脂质的合成率,降低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使三酰甘油分解代谢减慢。药物因素:雌激素不管是用于激素替代治疗还是作

11、为口服避孕药,均可使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也可增加血浆三酰甘油浓度。生活方式:习惯于久坐不动的人血浆三酰甘油水平较高,体力活动可增高脂蛋白脂酶活性,升高HDL水平,并降低肝脂酶活性。长期坚持锻炼,还可以使外源性三f酰甘油从血浆中清除增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吸烟也可增加血浆三酰甘油水平。(2)基因异常所致:主要有乳糜微粒和VLDL装配的基因异常、脂蛋白脂酶和ApoC基因异常、Apo E基因异常等。(3)原发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常见的类型有乳糜微粒血症(型高脂蛋白血症)、型高脂蛋白血症、肝脂酶缺乏、家族性异常B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HDL缺乏综合征、家族性

12、脂质异常性高血压。病因:目前暂无相关资料发病机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亦称为Apo B、E受体,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以肝细胞含量最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位于人类第19号染色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的原因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自然突变,包括缺失、插入、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已发现数十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可分为五大类。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不产生可测定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细胞膜上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存在,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细胞内成熟和运输障碍,细胞膜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明显减少,也较常见。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可到细

13、胞表面,但不能与配体结合。类突变:此类突变是成熟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到达细胞表面后虽能结合低密度脂蛋白,但不能出现内移。类突变:其特点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与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以及其后的内移均正常,但受体不能再循环到细胞膜上。不同种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突变的发生有差异,例如French-Canadians的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中,受体基因缺失所致的突变占60%。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缺陷最突出的异常是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分解减慢。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正常时,部分中间密度脂蛋白可直接被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摄取而分解,而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不能被分解,造成更多的中间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

14、密度脂蛋白,使低密度脂蛋白产生增加。临床表现: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和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硬化。尽管高脂血症可引起黄色瘤,但其发生率并不很高;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又是一种缓慢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不少人是由于其他原因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时才发现有血浆脂蛋白水平升高。1.发病年龄、性别与种族 尽管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非常少见,但其发病年龄较早,患者在10岁前即可出现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常于2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死。脂蛋白脂酶缺乏症从婴儿或儿童时期开始即可表现为乳糜微粒综合征(ch

15、ylomicronemia syndrome)。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主要见于高加索种族人群,直到1993年才发现1例具有中国血统的患者。其LDL-胆固醇水平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即开始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浆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水平会继续升高。并非所有的原发性高脂血症都是从幼年起开始发病。家族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除少数可在儿童期发病外,大多都在成年以后才出现高脂血症。除了显性遗传的载脂蛋白E突变以外,型高脂蛋白血症很少见于20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且男性较女性多见,男性的发病年龄亦早于女性,女性一般于绝经后才发病。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也是在成年后才发病。2.早发性心血管疾病 常有早发性冠心病的家族史。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早发性冠心病的发生情况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杂合子类似。60岁以前发生冠心病者约占1/3。发生周围血管病变者常合并有高血压。48%的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早发性血管性病变在型高脂蛋白血症较为常见。除了早发性冠心病之外,下肢周围血管病变亦常有发生见表2。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一般很少发生早发性冠心病。3.胰腺炎 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患者可因乳糜微粒栓子阻塞胰腺的毛细血管,引起局限性胰腺细胞坏死而导致复发性胰腺炎的发生。有1/31/2的患者可发生急性胰腺炎。常于进食高脂饮食或饱餐后发生,腹痛的程度与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