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基础复习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002006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基础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基础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基础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基础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基础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基础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基础复习(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提纲一、 文学常识1、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作者:西汉末年刘向(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3、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魏 、蜀、吴的历史)4、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同上(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谥号忠武、后世称其为武侯。)二、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2)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3)为天下唱 唱,通“倡”,首发。(4)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2、5)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披着,穿着。(6)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放)(7)轻寡人与 “与”通“欤”,语气词“吗”(8)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青色(9)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10)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以。(11)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1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二)古今异义1、今亡亦死 古义:逃亡。今义:死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自,偷着。今义:空隙。3、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今义:常常。4、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今义:人、动物的躯体。5、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

3、见面等。6、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今义:怜惜,可怜。7、夜篝火。 古义:用笼子罩着的火。今义: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8、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9、比至陈。 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10、号令召三老、豪杰来会计事。 古义:动词“会”与“计”的连用,聚会商议。 今义:管理财物的人员。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古义:编次。今义:次序;品质差等。12、岂直五百里哉 古:只,仅仅。今:不弯曲13、休祲降于天 古:吉祥。今:经常用作休息1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交换。今:容易,简单15、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虽然这

4、样。今: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合用)16、徒以有先生也 古:只。今:徒弟17、秦王色挠 古:屈服。今:轻轻地抓18、跪而谢之 (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19、以头抢地耳 古:撞。今:抢夺2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于是。今:因为2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古:给予。今:增加22、彗星袭月 古:扫过。今:袭击23、非若是也 古:这样,如此。今:经常用作判断词24、遂用猖獗 古义:失败 今义:凶猛而放肆 2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可能,能够26、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古义:南方近海地方 今义:中国南海27、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用来 今

5、义:连词,表因果关系(三)一词多义(1)会 A.会天大雨(恰逢) B.与皆来会计事(聚集、聚会)(2)将 A.项燕为楚将(名词、将领、大将)B上使外将兵(动词:率领、带兵)(3)次 A.皆次当行(编次,依次编排)B.之次所旁丛词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4)书 A.乃丹书帛(写) B.得鱼腹中书(字条)(5)乃 A.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B.当之者乃公子扶苏(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6)为 A.皆次当行,为屯长(做、当) B.为天下唱(介词:给、替)(7)故 A.广故数言欲亡问词,故意) B.扶苏以数谏故(名词,缘故)(8)道 A.道不通(道路) B.伐无道(这里指封建社会所认

6、为好的政治(9)令 A.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派) B.陈守令皆不在(官名,县令)(10)数 A.扶以数谏故(多次) B.卒数万人(数词几)(11)行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之列)B.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c.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d. 乃行卜(去、往)e.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f.行收兵(行军)(12)虽A、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词)B、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词)(13)徒A、免冠徒跣(光着)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14)夫A、此庸夫之怒也(f成年男子名词 ,的人)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句首发语词无意义)(15)以A、介词,与后面的

7、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结构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1、以头抢地耳(以:介词“用”)2、以大易小(以:介词,用)3、悉以咨之(拿) 4、咨臣以当世之事(拿)5、以君为长者(把) 译为“用”、“拿”、“把”6、以弱为强者 (把)7、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8、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1、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词“因为”) 译成“因为”2、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词“凭借”) B连词,表顺承、目的、结果等,译成“来”、“以致”。1、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用来)2、以光先帝遗德(来) 3、以咨诹善道(来) 来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6、以先帝之灵

8、(来)以彰其咎(来)1、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以致C.动词,作谓语,译成“认为”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16)使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17)之 A、代词,指代人、事、物。1、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2、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3、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 4、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5、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B、助词1、“之”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危急存亡之秋也(的)以塞忠谏之路也(的)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9、(助词,的)2、“之”用于主谓间,不译。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语气助词,无义,起辅助音节的作用怅恨久之C、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辍耕之垄上(18)者 A、以君为长者(的人)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19)然 A、虽然(这样) 谓为信然(这样) B、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C、然志犹未已(然而)(10)而 A、挺剑而起(连词,表修饰)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C、长跪而谢之(连词,表修饰)D、表承接,连接前后两个并列成分。(21)于 A、受地于先王(从) B、仓鹰击于殿上(到)还于旧都(到)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C、躬耕于南

10、阳(在)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试用于昔日(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22)与 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与臣而将四矣(加)(23)谓 谓为信然 (说)谓先主曰 (对说)(24)用 遂用猖獗 (因此)此用武之国 (运用,使用)贤能为之用 (出力,效劳)(25)信 谓为信然 (确实)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信义著于四海 (诚信,信义)(26)国 此用武之国 (地方) 国险而民附 (地势)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国家)去国怀乡 (国都)(27)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 (实在,

11、确实) 诚如是 (果真)(28)已 然志犹未已 (停止) 自董卓已来 (通“以”,以) 已历三世 (已经)(29)因 因屏人曰 (于是,就此)因之以成帝业 (依靠,凭借)(30)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i)陛下。 (给予)深追先帝遗(y)诏 (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31)效: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效果)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责任,名词)(32)益:有所广益(好处) 斟酌损益(增加)(33)有: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下文“有所广益”中“有”同此)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34)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临表涕零(面对。动词)(35)所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以所,用这些来)(36)所: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