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与民族心理.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005285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侠与民族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武侠与民族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武侠与民族心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武侠与民族心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武侠与民族心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侠与民族心理.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武侠电影是近百年来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本文试图探讨中国武侠电影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内在联系,同时探讨人类欣赏武侠动作电影的心理共性。对我们武侠电影的创作和走向国际电影市场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武侠电影;观众心理;人生体验 引言 武侠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中国观众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而且在国际上,武侠电影也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电影类型。是什么让中国武侠电影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我们得先从民族文化和传统讲起。 武术在中国自古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古人习武,进可锄强扶弱、保家卫国,退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武术不仅要求外在的动作与形体美,而且还讲究神韵,形神兼备, 古典美学中的“气、韵

2、、形、神、意、阳刚、阴柔”等审美意境与武术息息相关,使得武术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技能境界,思想境界和文化境界。 而武侠小说的普及和大受欢迎的程度,更为武侠电影奠定了文学基础和群众基础。武侠小说在中国或者说在有华人的地方,都非常受欢迎。甚至到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种程度。1 传统武术、武侠小说通过摄影机运动、景别、场面调度、镜头的组接等电影技术手段处理,包装制作出一部部考究精良,令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的武侠电影,极大地传播了中国武术文化,同时也让国人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与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一 武侠电影与传统文化 武侠电影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密切的联系。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着武侠电影的

3、创作,而人们在看武打电影时,同时也在感受着和欣赏传统文化相似的心理体验。 首先,欣赏武侠电影和欣赏京剧有相似体验。京剧中的武打表演有许多优美的形式和成功经验,不仅有打斗之“状”,而更在于打斗之“意”,它的表演性大于其真实的攻击性。看似花拳绣腿实则包含意境,这是中国艺术的传统重“意”而不重“形”。而武侠电影从一开始就向戏剧学习。京剧中的鼓点在渲染紧张的情绪、气氛方面效果良好,至今武侠电影仍在采用。 此外,武侠电影还从中国杂技中吸取精华。许多武打动作,在戏剧和武术中都找不到,杂技演员的上高下低、钻、滚、爬、吊、翻、飞等等,都已被武侠电影采纳。例如卧虎藏龙中演员在竹林上飞舞打斗,其实就是在为观众表演

4、高空杂技。观众在观看武侠电影时有一种和观看杂技相似的心理体验。 武侠电影与舞蹈也有很大联系。从“项庄舞剑”到“公孙大娘舞剑”,中国武术自古就有很强的表演性,它的形式是武/舞的结合,所以,有学者提出了武侠动作电影是“武之舞”的概念。武侠电影运用慢动作等各种技术手段,将打斗的姿势、形式、节奏、韵律、质感等,生动唯美的表现出来,追求一种舞蹈之美的艺术境界。因此,我们能感到打斗双方的那份优雅与从容,力与美,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有一种浑然天成,随意而发的心理感受。 二 武侠电影与暴力美学 观众在观看武侠电影时,感受到的主要不是暴力,而是“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是指在中国香港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5、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眩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具体表现在徐克、吴宇森、林岭东等人的武打片、动作片和警匪片的创作中,这一风格还波及美国,经过昆廷塔伦蒂诺启发了奥利佛斯通等人的一些影片。英雄本色、低俗小说、杀手莱昂、变脸、天生杀人狂等影片都是暴力美学的代表性作品。2挖掘打斗的形式美感中西皆然,在这方面,中国武侠电影把人体打斗动作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暴力美学的特点是正义与邪恶的界限不甚分明,暴力里不失优雅,野蛮中却又温情。使观众丧失日常心理道德判断,如观众看电影卧虎藏龙,玉娇龙偷剑,大家不会把她看作坏人,而她所打的那些武林正派人

6、士,观众也并不产生同情感,反而为她的快剑所折服,不影响她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高手”。 武侠影片的这种暴力美化呈现方式,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武侠电影与讲究章法、注重门派的中国武术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中国许多武侠影片的空间形态都“脱胎”于京剧舞台。为此,中国武侠电影更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制造出奇异精彩的视觉效果。单一的武术表演并不能满足电影观众所特有的观赏心理。3 三 武侠电影与打斗场景 中国武打电影中的场景非常有特色,给世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场景直接关系到电影剧情的发展,武打动作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展现长期的观影活动使中国观众形成了一定的审美

7、情趣和审美习惯,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公认的经典武打场景。观众在每部武侠动作电影中都希望能够看到“竹林大战”、“飞檐走壁”、“凌波微步”、“双雄对决”等这些经典的武打动作场景。通过这些经典化、个性化的场景,观众领略到的是影片与众不同的观赏快感。正是这些经典的武打动作设计支撑起了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视觉奇观。4 有学者把中国武打场景归纳为以下常见类型:盘肠大战、竹林大战、飞檐走壁、凌波微步、剑光斗法、客栈大战、舞狮大赛、擂台比武、英雄取义、双雄对决等,这些带有“标志性”影像叙事和民俗化的经典打斗场面,体现了中国武打电影场景中鲜明的民俗特色和自然特色。形成了观众对古代中国的认识和想象,集中精练地传达了这部

8、电影的特征和风格,为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并形成了中国武侠电影独特的经典段落。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增加了影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中国武打电影选择自然场景和民俗景观,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影响。古人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山水画有一种空灵写意的美,也对中国武打电影场景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影响。 四 武侠电影与人生体悟 中国武侠电影还带有很强的人生体悟。陈墨把中国的“侠”分为三类,从他们的人生目标、性情气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侠”带有很强的“儒”“道”“佛”境界。观众在观看武侠电影时,体会着不同主人公的人生志趣和喜怒哀乐。观众渴望过洒脱自由、行侠仗义的精彩人生得到了

9、替代性满足。 儒家思想表现在勇于入世的态度、兼济天下的志向、牺牲自我、委曲求全的人生选择,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5如电影版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可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再如电影黄飞鸿系列中的黄飞鸿,他积极寻求中华民族复兴之道,观众观看这类武侠电影,体验着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上得到激励和共鸣。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与儒家不同的是:儒家是为理想的社会意识形态而献身,体现在“现世人生”,以“入世”作为其先决条件;而道家则是为现世的人生而努力奋斗,体现在“艺术人生”,以“出世”作为其最终的归宿。6因此,道之侠多为隐士。如电影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最终不得不归隐山

10、林。再如太极张三丰中张三丰向往的那种不需高官厚禄,清苦但却自由的生活,他后来武艺的突飞猛进也得益于他对自然物理的“太极之悟”。又如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从影片一开始他和俞秀莲谈闭关入定,就带有很强的悟道意味,而李慕白至始至终他的气质都表现出内心空明、不悲不喜、冲虚平和的道家境界,让人深思着迷。观众观看这类武侠电影,有一种淡薄明志、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人生体验,尤其对那些疲倦于追逐人生名利的人们,这类武侠电影更提供了心理安慰。 佛家思想主张与人为善,普渡众生,无欲无求,无名无相,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样来说,武侠电影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向善的,但“佛”的境界各有不同,如少林寺中的方丈为“普渡众生

11、”被火活活烧死,当为“佛”的最高境界。电影英雄中的无名,他的名字本身就有佛的意味,最后为了“天下”他不得不被秦王乱剑射杀,正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段誉、虚竹、萧峰都或多或少带有“佛”的追求和境地。而鸠摩智、射雕英雄传中的裘千仞更是大彻大悟,立地成佛。再如李慕白对玉娇龙的反复规劝,最后以他自己的死来唤回她的回头,真是我“佛”慈悲,渡人无数。观众在观看这类武侠电影时,回首自己的人生,仿佛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中国武侠电影包含着丰富的人性探讨,它给人一种独特的美学感受。 五 武侠电影与人类心理共性 以上几点并不能完全解释武侠电影为什么让外国人也一样着迷,因此,中国武侠电影肯定或多

12、或少满足了人类的心理共性,才能使的老少咸宜,中西认同。 人类观影心理活动很复杂,有学者从人类看电影的心理需求来分析,认为观众有以下心理需求:娱乐需求、宣泄需求、社交需求、求知欲望、明星崇拜、模仿意识等。例如宣泄需要,在人类的潜意识中,保留着动物般的攻击欲、破坏欲和窥视欲,这些欲望或动物本能被社会规范所压抑,潜意识里他们一直在需求突破的机会。 弗洛伊徳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从而建立了三重人格理论。他认为动物本能属于“本我”,而“自我”与“超我”一道,从道德理想的高度来管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7观众在看武侠电影时,犹如在做白日梦,“自我”得以游离和解放,武打中的暴力动作

13、使自己的攻击欲和破坏欲能够喷发,但又不危及旁人,潜意识得到替代性满足,能够得到一种发泄后快感。”8 有些观众看武打电影是为了精彩的打斗而来,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有些观众为了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在谐趣武打电影中找到娱乐,放松放松神经;有些观众看武打电影是为了在社交中能找到大家都乐意讨论的话题;有些观众是为了获得对古中国的认识;有些观众纯粹就是为了看武打片中英俊美丽的男女影星由此可见,武侠电影的创作肯定暗合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心理需求,才能做到老少咸宜,享誉中西。 除了人类观影需求的共同性,人类情感的共同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武侠电影之所以吸引人,除了百看不厌精彩刺激的打斗外,往往是蕴藏在背后的东西

14、。这从美国几十年长盛不衰的动作电影类型得以佐证。如人类的正义感,人应该都是本能向善的,在现实中被压抑或难以实现的打抱不平,锄强扶弱,打击贪官污吏等现实问题在电影中得到折射反映,人们在观影中得到替代性满足;又如男人的英雄梦,渴望英雄救美,喜欢得到女性注意或青睐,女人的爱情梦,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浪漫爱情故事,在武侠电影中非常容易实现 此外,人在潜意识中都有冲破自体肉身束缚的愿望,有不少人感觉自己在梦中常常像“飞”了起来。这种集体无意识是西游记诞生的基础,也是神怪小说、魔幻电影、武侠小说及武侠电影诞生的基础。 再如,从侠士或英雄的起源来看,中西方都有着共通的心理基础。这为武侠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文化和

15、心理基础。武侠是民间的中国梦。武侠之梦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中国的现代文明的转型完成之前的最后的中国梦。中国人自古多梦,归纳起来,无非是,一、神仙梦;二、明君梦;三、清官梦;四、武侠梦。之所以武侠梦是最后的梦想,那是因为,神仙梦破灭了,代之以明君梦(孔子学说为代表);明君梦破灭了,代之以清官梦(包公案为代表);清官梦再破灭,便只有最后的武侠梦了。这四种梦想的起源、发展与此起彼伏,勾勒出了中国历史、文化史及其精神心理的历史的轮廓。9 在国外,亦有骑士文学,西部电影、牛仔英雄中国的武侠和西方的骑士作为东、西方民族带有尚武色彩的精神文化的象征,呈现出某些“文化共相!,如侠士和骑士都主持正义、扶弱济贫、乐于助人,重言诺、讲信义、忠诚耿直等,这正如美籍学者刘若愚在中国的侠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的侠与欧洲骑士的共同观念代表了全人类的志向,跨越了两者的空间和时间,创造了一种精神上的和谐。”10 说到底,文学艺术都是个体对生命、人生、社会的体悟,人都渴望在肉体和精神上得以超脱。武侠小说、武侠电影说到底就是成人童话,就是要让大家做一个有武有侠、有情有意的梦这一点,中西皆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